鄭珺
摘要:隨著學校規模的不斷擴招,學校招生的數量不斷擴充,這使得學生在性格、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習慣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這種中情況的出現,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接收效果,影響了教學效果,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分層次教學不失為一種好的辦法。 為此,本文將對初中英語的分層教學談談我的看法。
關鍵詞:初中英語;分層教學;依據;措施
我在教學中時常有這樣的體會,或者說是苦惱,同樣一個知識點,講解時,在同一個班會遇到這樣的三種反應:“重復多少遍了,還講啊?”“好像有印象”“好似天書,我一點也不懂啊”。這便是同班不同層,同師不同生的具體寫照。學生的學習程度迥異,怎樣顧此又不失彼,怎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所得?那么我們就分而教之,分層次教學。
一、分層次教學的理論依據:
分層次教學有其深厚的理論基礎。早在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分層次教學”是在班級授課制下按學生實際學習程度施教的一種重要手段。原蘇聯教育學家贊可夫在《教學與發展》中,提出“使包括后進生在內的全體學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分層次教學”是尊重學生的個性,促進包括后進生在內所有學生發展的有效措施。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在掌握學習理論中指出,“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未能取得優異成績,主要問題不是學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動機等多方面就會變得十分相似”。這里所說的學習條件,就是指學生學習并達到掌握所學內容的必需的學習時間,給予個別指導和全新的學習機會等,“分層次教學”就是要最大限度的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這種“學習條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學習機會”。美國學者卡羅爾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夠的時間(或是學習機會),再具備合適的學習材料和教學環境,那么,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有可能達到既定的目標”。這些都是分層教學的理論依據。
二、分層次教學的實施
(一)學生分層
根據對學生能力的掌握以及學生個體對英語語言的感悟并結合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我把全班的學生分成三個層次:A層為特長發展生,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自覺,方法正確,成績優秀,占班級人數的20%;B層為能力發展生, 知識基礎和智力水平一般,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占班級人數的60%;C層為基礎層,知識基礎、水平智力較差,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欠佳,占班級人數的20%。
(二)學習目標分層
A層:由于A層學生自學能力強,可以鼓勵他們超前學習,掌握課本單詞表中打“*”號的單詞,要求他們課前預習課文,掌握單詞及詞組,找出課文的重難點,上課能用英語就所學句型進行交流,能流利地背誦課文。
B層:要求學生逐步提高自學能力,課前一定要預習單詞、詞組及課文,對課文中較難理解的內容做標記,主動請教老師和同學。掌握課本基礎知識,對于重點句型和句子能熟練識記,并嘗試運用,課后能復述課文。
C層:適當降低要求,只須掌握重點句型和重點句子,能背誦部分課文段落。
(三)課后練習、作業分層
為了促進每一個學生的不同能力的迅速提高,使學生更適應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工具的發展需要,我們對不同學生的課后練習、作業、以及評價也都作了相應的指標。其中,對A層的同學要求在課后做出超出課本知識外的預習和復習。具體的說,經常閱讀英語沙龍,《English world》,時事報刊;經常收聽VOA和BBC英語原文廣播,。針對每堂課的教學,相關的英語原文背景資料的閱讀是重點,簡單的作業可以不做,或有選擇的做,目的是增進課堂教學的理解,保證考試的需要,同時也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英語閱讀能力。對于B層的同學要求把每一篇課文讀懂,力爭把課文變成自己的東西,掌握課文的重要詞匯和語法,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設置情景,自行表達,以達到語言的實際運用的目的;對于C層的同學則要求他們緊扣教材,完成課后的習題,同時鼓勵他們多說、多讀、多聽,培養他們學生英語的興趣,從而使他們有更大的進步。
(四)了解差異,按類分層
由于我校高一學生來自全縣各中學,學生的英語程度參差不齊,特別是口語和聽力。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保證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吃”得好、“吃”得飽,我們對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作了相應的改革——歸級交叉分層次教學。首先以一次大考(期中考或期末考)的成績為主要根據,把參加分層次教學的兩門學科成績(英語、數學)加起來,按成績高低排名,以此為準則把班級學生一分為二。前半部分學生為A級學生,后半部分為B級學生,然后把同一位教師教的兩個平衡班的AB兩級學生分別集中起來交叉上課(又稱歸 級 交叉分層次教學模式)。上完分層次教學的兩門學科后,又各自回原教室上其他課。此教學模式有二不變二相同的原則:一是班級不變、老師不變;二是教學進度同、教學內容同而且設有內部激活機制即A←→B級學生流動制。也就是以下一次大考成績為依據,重新按成績高低排名,又一次把學生一分為二。即在半期考和期末考后作相應調整,對進步明顯的B 級學生調整到A 級,對有退步的A 級學生調整到B級。
總結:
我們的課堂不是“一刀切”,不是“想跑的,老師捆綁著跑不起來;走不動的,老師硬拖著爬”,在課堂這個大餐店里,學生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適合自己的美味,都能營養充足,茁壯成長。學生的消化能力是不一樣的,不要使某些同學吃壞了胃口。分層次教學,這種良好的烹飪方法,會為不同口味的學生做出不同的適合自己的美味。
參考文獻:
[1] 何廣鏗:《英語教學法基礎》,暨南大學出版社,1955年
[2] 馮克誠等主編:《中國學校辦學模式全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77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