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同
摘 要:在當前新課標的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已經難以適應教育改革所需。那么,如何在當前新課標大環境下搞好高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這已成為教育工作者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因此本文就圍繞新課標下建設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途徑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數學;高效課堂;建設途徑
隨著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發展和深入,應該有更多的學校參與其中,不斷根據教育改革的規定,制定科學的教學方式。尤其是高中階段的教育,近些年開始實行新課改,新課改的實施要求高中數學教學以開發學生的智力作為根本目標,通過良好的思維方式的培養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以便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高中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的作用,學好高中數學對于現階段的高中生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本文就主要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分析高中數學教學現狀。
(一)從教師方面分析
學校教學內容存在不足。隨著文化的逐步發展,人們越來越逐漸重視學校教育。中國的學校教育不同于國外的教育,尤其是受到傳統教育思想影響的大多數高中學校[1]。目前我國高中教師的數學教學方式單一,教師的教學內容局限于課本內容,或是簡單闡述應用數學中的基本定理定義,往往在課堂講解中忽略了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講難以發揮學生對數學的實際應用能力,會嚴重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記憶。現階段大多數高中院校都是將測試的分數作為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測評的依據,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內容上缺少基礎數學和應用型數學的銜接教育,并且在高中數學教科書中還有很多和初中數學教學內容重合的地方。尤其是在高一數學教育中未能做好高中教育階段和初中教育階段數學知識的銜接,這些都使得高中數學教育難以建立高效課堂。
(二)從學生方面分析
目前高中學生的受眾意識普遍缺失。近些年高中盲目擴大招生,導致高中生的數量急劇增加,其中存在一些綜合素質較低的高中生。學生對高中院校的學習在理解上存在偏差,一些學生只是盲目地認可教師和權威,缺乏自主分析判斷的能力,學習興趣不高,在學習過程中身心疲憊。這樣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導致學生失去學習信心,受眾意義相對缺失,這樣將難以建立高效課堂[2]。
二、新課標下建設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途徑
傳統的教學方式造成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有著不好的影響。新課標理念下的高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主要針對以下方面。
(一)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
數學是現階段高中學習中最具挑戰性的學科之一,建設高中數學高效課堂首先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生活上、心理上的了解,掌握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心理特征。例如教師在進行應用題講解時,可就利用班級學生進行舉例,如果講解的是純理論性知識,那么就需要在黑板中適當列舉實例,便于學生理解。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還要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之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數學學習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科優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把握高中數學教師和學生的地位
新課標理念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高中數學在教學方法上存在著不足。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學校教育應該與時俱進建立高效課堂,建立高效課堂就需要改革教師的傳統教學模式,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要培養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引入新的教學理念,創造教學課堂的新鮮感。其次,全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深層次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并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使數學教學演變為興趣教學[3]。例如,在進行對數函數(lg(x),ln(x))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設計出所有種類的對數函數圖像,進而分析特點。
(三)利用高科技教學方式建設高中數學高效課堂
多媒體技術將課本中難以表達的內容,通過幻燈片或者PPT的形式展現出來,促使高中數學教學生動化。例如對立體幾何的講解,就可以選用立體3D圖片,通過3D圖片的展示,使得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立體幾何。高中階段的教學不同于小學和初中階段的教學,小學和初中著重學生的計算能力,而高中數學則著重于思維方式的轉變,因此對于高中數學教育可以讓學生利用計算機的方式進行計算也是一種建設高效課堂的方式。
學好數學對于現在高中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想要有效地提高高中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就必須創新構建高中數學高效課堂,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學科的知識內容,促進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促使教師能夠更好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羅軍.淺析新課標下建設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途徑[J].現代交際,2013(02).169.
[2]林志.淺析新課標下建設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途徑[J].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3(06).30.
[3]徐鳳.淺析新課標下建設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途徑[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3(19).65-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