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紅
摘 要: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為學生自主學習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當然這種質疑,如果放到低年級的教學中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往往是離題萬里。
關鍵詞:低年級;“離題”;質疑
由于低年級學生特有的年齡和心理的特點,他們在課堂上的思維往往是天馬行空的,想到哪就說到哪,有什么疑問就問什么,所以常常出現老師講的正帶勁,他們的一個質疑給老師帶來一個措手不及,全班嘩然。例如《小柳樹和小棗樹》一課,很多孩子能就老師的話題進行互動,這時一個孩子突然站起來問道:“老師,你的短處是什么?”一語激起千層浪,底下學生紛紛笑起來,有的說老師這樣,有的說老師那樣,結果一堂課下來,離題萬里,教學任務卻沒完成。那么如何改變低年級孩子的“離題”質疑呢?
一、以會聽促疑
低年級孩子一節課的注意力只有一二十分鐘,他們在課堂上,思想愛開小差,一個小橡皮,一個小紙片,甚至是自己的指甲都能玩上半天,所以他們的質疑可能只是聽到了老師的只言片語,有感而疑的。崔巒老師對新課標的解讀中說:要著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的能力(從聽、說、讀、寫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所以要想有有質量的質疑,就應該先訓練學生的聽話能力。經常向學生提醒認真聽課的重要性。老師每節課一定要做到備好學生,備好課,做到有備而來。為了訓練學生的聽話能力,在課前,我經常抽出三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我展示。先由一名“相信自己行”的同學上講臺,讓其他同學隨意向他提上節課所學內容的三個問題。如果三個問題回答過關了,他就擁有向全班同學提出三個問題的權利,誰被難住了,就必須向全班同學表演一個節目。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學生置于問題的情景中,既要敢問、樂問,又要會問、善問,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提問的機會,培養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樂于提問的興趣。為了提高提問的質量,我在每節課的最后,都會公布下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預習的重點,并要求學生設計好問題。由于精彩的問題可以到講臺去“亮相”,這就給學生們提供了一個自我表現和自我欣賞的機會,而我在講課時也可以直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減少了“無用功”。這樣一來,孩子們總想在下節課展示一下自己,這節課就會認真聽課了。
二、以方法生疑
低年級孩子會離題的質疑,還有方法的不對,不知道怎樣提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教給學生怎樣提問題,逐漸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在初讀課文時,學生首先看到的就是文章的題目,而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課題進行質疑,往往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如在學習《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時,在學生讀完題目后我就問學生:“同學們,讀完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呢?”學生就圍繞“借”字來質疑,提出了:小壁虎怎么借尾巴的?小壁虎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嗎?小壁虎都向誰借尾巴了?這幾個問題。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經過調整這些問題的順序也理清了文章的線索,即:小壁虎為什么借尾巴,向誰借了,怎么借的,結果怎樣。這樣,經過訓練之后,每當課題出現時,學生初步明確題意后,就會立刻產生誰?怎么樣?為什么?等問題。此時,學生有急于了解課文內容的強烈愿望,為以后的學習準備了最佳的心理狀態。
初讀課文后,學生概覽了全文,可以提出一些不明白的詞語和一些不明白的問題。只要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就要充分地予以肯定,還要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進行全面的講評。對一般常識性的或比較容易的問題可以在提問后及時解決。篩選出那些有思考價值的,和文章內容有密切聯系的問題,可以先不做解決,留在深入理解階段再進行解決。如在學習《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時,學生提出“為什么我不是最弱小的”“傾盆大雨是什么意思”這樣幾個問題。
在深入閱讀階段,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質疑,但一定注意學生的疑點不能脫離課文內容。可以讓學生讀一段文章想一想有沒有不明白的問題,開始學生可能提不出來,教師可以提幾個問題讓學生試著回答,學生很有可能答不出來,這時,可以引導學生理解這些問題的價值,提示學生注意這些問題的角度,指導學生模仿老師嘗試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問題。
(一)從內容的理解上教學生提問
如學習《兩只小獅子》一文時,學生在深入閱讀階段,讓學生再讀一讀課文,想一想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這樣學生經過仔細閱讀,就提出“練功”是什么意思?“苦頭”指的是什么?“生活的本領”指的是什么?“真正的獅子”指的又是什么?這樣幾個問題。如果弄清這幾個疑點,課文的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從表達形式上教學生提問
如學習《秋天》一文,文章描寫落葉飄落時的情景,用了一個比喻句“它們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飛舞”,讓學生讀一讀這句,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學生就提出“為什么說樹上的葉子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飛舞?”通過理解,讓學生懂得這樣描寫的目的是為了使文章生動形象。
(三)從標點符號上教學生提問
在學習《小馬過河》一文時,小馬說:“有一條河擋住了,過……過不去”。這個句子中同樣用了省略號,可表示的意思卻完全不同了,這句要表現的是小馬難為情的樣子,不好意思說。
經過逐步地訓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就會從不同角度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并鼓勵學生發現別人沒有注意到的問題。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疑點的思考價值也會越來越高,學生的思維就會有一定的廣泛性和創造性。
“學貴有疑”,認可孩子的疑問,保護他們的質疑,引導他們學會質疑,才能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