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春
摘要:寫作是學生學習綜合能力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教學環節的重要一部分。然而,現階段英語寫作教學很不理想:學生對英語寫作興趣不高,教師教授英語寫作的方式傳統又低效,英語寫作逐漸成為學生學習的瓶頸。思維導圖因其獨有的思維發散性和思維可視性特點,能夠幫助學生在寫作學習時,對所要敘述的內容有直觀印象。利用思維導圖使繁雜散亂的知識材料在人腦中形成直觀、有邏輯的知識體系。不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效率,而且讓學生養成科學學習的態度。
關鍵詞:思維導圖;九年級英語;寫作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0-0142-01
1.引言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符號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的創造性腦力勞動過程。《普通初中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寫作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必須具備的技能,是英語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在九年義務教育畢業考試試卷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現階段英語寫作教學不甚理想,寫作已經成為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在考試中失分嚴重。大多數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1 學生方面。學生在寫作實踐中,詞匯的基本功不扎實,由于自身詞匯量少,常出現拼寫錯誤;基礎語法比較薄弱,時態錯誤、主謂不一致、詞法搭配錯誤,在學生作文中屢見不鮮。學生因此不喜歡寫作,經常出現空白作文或作文得分較低。
1.2 教師方面。教師缺乏有效的寫作教學過程。大多數教師沒有專門的寫作教學計劃,不能采用有效的寫作教學方法。寫作前與學生就語言材料相關的信息、語言知識、框架等討論不充分,未能采用"過程式寫作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和分析。
2.思維導圖的概念
思維導圖是由Tony Buzan于70年代提出的一種表達放射性思維的有效工具。思維導圖充分運用了左右腦機能,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遵循"中心--四周"的軌跡,把各級主題之間的關系用相互隸屬的層級表示出來,從而讓思維可視化。我們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組織信息和思維,聯系新舊知識,做出最為合適的選擇。思維導圖能更好的體現知識的整體概念,幫助學習者構建知識,形成知識網絡,提高學習效果。
3.思維導圖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
我們都知道寫前的準備尤為重要,寫前階段是一個將潛意識里產生的觀點提取出來,緊接著對其進行檢查和提煉的過程。在這一階段,作者通過"大腦風暴"法產生觀點、搭建文章結構,并開始思考如何向讀者傳達信息,傳達什么信息。老師們可以用故事、地圖、網絡或詞匯,幫助學生組織觀點和內容。學生之間可以圍繞主題展開討論、辯論,以此來提煉出更多觀點。
下面以冀教版九年級教材Unit2中的一篇基礎寫作為例。要求學生描述一次自己經歷過的意外小事故。圍繞A small accident這一關鍵詞,以輻射線的形式連接三個時間節點,以問題形式連綴整個事件過程。從而形成一幅集中所有關聯信息的知識網絡體系。下面是思維導圖的形成結果圖:
通過此思維導圖,學生可以清晰了解寫作思路:寫什么,怎樣寫,以什么樣的順序寫,怎樣開頭,怎樣結尾。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概括敘述能力都能體現出來,而非單純的語言堆砌。
九年級階段的寫作中有許多寫作材料,要求學生談談對某個社會現象的觀點。大多學生不知怎樣去寫,有的雖寫了,但思維混亂,不知所云,毫無邏輯性可言。下面以Is watching Tv good or bad為例,談談類似題材的作文該怎樣形成思維導圖。
以上兩個思維導圖,可以清晰地讓學生明確寫作需要的信息,陳列寫作過程中的思維邏輯關系,及構建文章的組織結構;解決了學生寫作中的障礙,使學生不再無話可說,無詞可寫,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拓展詞匯,復習已知。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寫作興趣,讓學生產生了寫作的內在動能,從根本上提高了學生寫作能力及寫作水平。教師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寫作講解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果,而且改進了教師的教學方式,體現了科學教學的宗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