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常容
【摘 要】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隨著課程任務的加重,語文似乎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可在高考改革中,語文在高考中的分數會提高,其中古文的比重也不斷提高。提高語文的教學效率,增加語文的趣味性和內涵性,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成績。
【關鍵詞】語文現狀 問題分析 解決措施 趣味性和內涵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9.017
學生到了高年級,隨著課程任務的加重,語文似乎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語文課變成了自習課,在一座“書”山的背后隱藏著各科的作業,唯獨沒有語文。課后,各種練習作業應接不暇,語文卻不知在何方。語文,孩子們不重視,家長不重視,學校不重視。高年級的自習課不會由語文老師占用,但語文課有時會被其他老師占用。各個輔導機構、家教以補數學、理、化、生為重點打造招牌,語文卻不知在何地。
一、語文現狀——孩子們不重視,家長不重視,學校不重視
學生們之間普遍存在的觀念是“即使語文課上,我什么也不聽,我的語文成績依舊不會差”“聽不聽語文課的差別不大,有的人聽了語文課也不一定有我的成績高”“這節課沒有什么意義,還不如拿來去做其他科目的作業,其他科目成績提高得更快”。
即使沒得到重視,但隨著高考改革,語文在高考的分數提高,其中古文的比重也不斷提高。因此,怎樣在新課標下,學好語文,學會語文,變得緊迫起來。
二、問題分析——為什么會出現語文不受重視的情況
首先,就語文本身而言。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它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漢語是學生們的母語,學生們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字。學生們自身具有的語言文化內涵(功底)、語感均有利于提高語文成績。因此,語文教師將課變得豐富、有趣、有內涵就非常重要了,不能讓學生們聽課與不聽課的效果一樣。如果聽與不聽的效果是一致的,那么,越來越多的學生們將將“語文課”變成“自習課”。
其次,語文的提升速度不快。語文學習,見效慢,耗時長,多記憶等特點讓學生們對語文望而卻步。學生們更愿意去刷刷理科題目,通過其他科目高效、快速地提升自己的總成績。此外,學生們之間的語文成績差別不大,語文成績優異的人寥寥無幾,語文在總成績中的拉分作用并不明顯。
三、解決措施——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應該怎樣提高效率
新世紀的高中語文課程面臨著新的要求,要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調整課程的內容和結構;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價值的同時,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促進學生發展的獨特功能;要使全體高中學生都獲得必須具有的語文素養,同時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探尋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給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
語文教材由一篇篇的課文組成。這些課文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和能力的語言材料、例子、情境、中介、媒介。教師能力的高低,會使這些材料發揮不同的作用。教師有三種水平:教一篇課文,知道一個故事;教一篇課文,明白一個(語文)道理;教一篇課文,形成一種(語文)能力。在新課標下,教師不能為了教課文而教課文,我們要做語文的能力教練而不是文章講師。學生如果沒有在這篇文章中學到一種語文能力,這節課也變得可有可無,這節課也就失去了它的價值。下面我將以《雨巷》的教學為例進行具體闡述。這樣的一篇課文,形成一種(語文)能力。在這首現代詩,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會講:這首詩講了一個撐著油紙傘的姑娘穿過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表達了作者心中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展現了朦朧的美感。“通過……,表達了……”,無論是古代詩還是現代詩中,總離不開的“套路”。語文教學的過程:接觸案例、探究規律、運用規律。我們在學習《雨巷》時,就在接觸案例。語文教學以教語言式為己任,以探究文本的表達為己任。因此我們應該探究其中的規律:探究語言形式,探究文本表達。
通過《雨巷》學習詩歌的三個基本特點: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或者只是學習其中一種“美”。通過學習現通過學習現代詩歌,理解并掌握詩歌的表達形式,讓詩歌的韻律美、節奏美、內容美在學生的心里長久的保存下去,學生自然而然便能把握好詩歌的考試題,并且對于分數比較高的詩歌鑒賞題很好的感知,盡量達到不丟分的情況。
這時候,就要提到語文教學的第二點,學得全面不如學得充分。每一篇文章中可以開發的語文、語言資源非常多。拿《雨巷》來說,我們可以學習詩歌的基本特點: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但是,如果在這節課上,學生沒有學透,沒有理解什么是“語言美、音樂美、建筑美”,在學習本課后,不能在以后學習詩歌的時候運用今天學習到的能力,就沒有達到學習詩歌的要求,沒能實現新課標的任務。
怎樣才能讓學生學透呢?首先,內容要“瘦”。將課文中的內容化簡,讓知識點更加集中、精煉。這樣便于學生們吸收、理解。其次,時間要“夠”,讓學生們在學習的時候有充分的時間思考,根據課文、問題,啟發學生們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促進學生發展的獨特功能。第三,過程要“厚”,給學生們學習的時間要充分,一點一點,學得扎實。最后,所得要“厚”,學生們在學習一篇課文就能了解一種能力,學會一種能力并能在實踐中運用。
第三,教學過程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老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在教學時切莫顛倒了相互間的作用。我們不僅要使全體高中學生都獲得必須具有的語文素養,同時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探尋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給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通過學習一篇課文,展示一種學生們自己的能力,或是表達,或是寫作。
第四,關于詩歌鑒賞這一在語文考卷難度較大的題目,就應當多講解一點方法讓學生進行好好的感官與理解:首先,需要掌握做題的順序,先對整個詩歌默讀一遍、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中心思想;再者,把文章設置的題目進行了解,一般文章的題目都是緊跟文章的內容,其設置十分精妙,所以,理解文章題目也可以很好的進行詩歌的中心思想理解的輔助作用,讓學生更快的進入狀態;最后就是對文章題目的分析,這一點是重中之重,有了以上的基礎,再細讀文章,這一點也不難做好。
四、結束語
只要這樣,我們才能在新課標的大環境下,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讓每位學生的語文課沒有白上,學生們的語文課才學有所得。通過展示,鞏固知識;通過展示,形成能力。學生們也通過相互的展示,分享自己的觀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