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俊
【摘要】教師只有真正的將教材內(nèi)容深入挖掘,教學時結合教材中的閃光點才能真正將教材的作用最優(yōu)化。而不是照本宣科的一步一步將教材的內(nèi)容復述給學生,那就失去了教材的作用,教師的作用也變得無足輕重了。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材資源 開發(fā)
【中圖分類號】G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9-0131-02
如何利用好新教材做好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工作,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話題。許多教師在新課程實施至今都在思考和嘗試如何更加充分的挖掘新教材資源,將新教材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然而,仍然有部分教師沒能充分認識到新教材的新優(yōu)勢,以及充分開發(fā)教材的重要性,仍然在機械的、被動的使用教材。要知道教材是小學語文教育的核心資源,我們要立足教材教學,但是不能固化于教材,教材本應是鮮活的,有生命的,與外界存在方方面面的聯(lián)系,如果將他們割裂開來,教材就失去了他的生命力,呆板而無趣。以下筆者具體談一談自己的一點心得。
一、課程以課本為本,課本以教育目的為根
現(xiàn)在的教材資源已經(jīng)非常豐富,不僅包括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還有相關的工具書、配套讀本、掛圖等,以至于教師的教案、學生的學案,都為教學活動的高效有序開展以及教學質(zhì)量的長期穩(wěn)步提升提供了多樣的手段和有力的保障。眾多教材資源中,教科書在實際教學應用中的重要地位可謂無出其右,各校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都是立足于課本開展,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 “用教材教” 不等于“教教材”,在具體教學中一定不能忽視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體現(xiàn)語文的熏陶與感染作用,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既然教材是教師傳道授業(yè)的依據(jù),就更加應該努力開發(fā)、科學使用,使其物盡其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對教材的整體理解和把握是否到位,決定了教師能否把握課堂保證教學質(zhì)量。我們一定要摒棄那種割裂知識體系,忽視編撰者編撰目的及貫徹思想,只重視教材中單個知識點的行為。在我國語文教育的實際實踐中,教育觀念也在不斷的變革,教材編寫也隨之貫徹這些思想不斷調(diào)整。語文教師切不可只顧墨守成規(guī),忽視時代的進步與環(huán)境的變遷,尊重學生與社會等多方面特點,靈活改變策略,才是順利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正確選擇。
二、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寶貴的教學資源
教材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我們的教學活動不應止步于此。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應該充分發(fā)現(xiàn)和鼓勵小學生敢于思考、敢于表達、敢于實踐的性格特點。要認識到,小學生的世界觀雖然還不成熟,但是他們對世界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知和閱歷,對于知識的探索和學習也有了自己一些經(jīng)驗和辦法。不需要打擊孩子們那些看似天真、荒誕的想法和理由。那些違背了成人認知的處理方式也許同樣可以達到目標,甚至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合理引導和利用,學生們奇思妙想都可以對語文學習活動起到積極作用,與教材資源融合為立體、鮮活的教學資源。
三、導學資源如何系統(tǒng)利用
1.導語的充分利用
在以前的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對教材中每單元的導語并不重視。要么用自己的話概述導語,要么就棄之不用,這就導致了學生對于所學的新內(nèi)容只知其知識而不知其韻味。新教材中的導語編排上重視導語與課文的聯(lián)系,又重視導語的美妙性,從而使導語成為每單元的一個閃光點那么新教材的導語到底有什么值得大家品讀的地方呢?又有什么導學功能呢?下面引用這樣一段導語,來系統(tǒng)談談這方面的問題。
“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那數(shù)不清的山巒,道不盡的江河;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郁郁蔥蔥的森林……無不展示著自己的壯麗與神奇。讓我們一起閱讀本組課文,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觀察家鄉(xiāng)的景物,記下自己的感受和發(fā)現(xiàn)。”從這段優(yōu)美的導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它想要傳達的信息。
本單元的學習內(nèi)容就是欣賞大自然的風光美景。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是學會觀察景物并記錄下來。本單元的內(nèi)容概要足以激發(fā)學生對本單元學習的積極性。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導語,將導語中所要表達的思想,通過向學生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們內(nèi)化。學生和教師只有充分利用導語才能指明學習的道路。
2.教材中學習伙伴的提問
新教材在編排上,一改之前的沉悶刻板,現(xiàn)如今靈活多變,人性化設計已經(jīng)深入人心。比如,在課文內(nèi)容的前中后分別設置了學習伙伴,并提出一些重點知識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無一不是在引導學生吃透這篇課文。
比如《翠鳥》一課,在第一自然段旁提示道“聯(lián)系上下文,我理解了‘鮮艷的意思”。這是在引導學生嘗試用其他方法理解鮮艷的意思。
比如,《荷花》一課,在結尾段的旁邊提出了一個問題:“‘我怎么會忘記自己是在看荷花呢?”這是在引導學生要思考。
有的引導學生進行畫面想象,將自己所學與想象畫面聯(lián)系起來。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抽象思維到形象思維能力的轉換。
比如,《爭吵》一課中,學習伙伴提示道:“這里的挨字用得真好!”這是在引導學生如何正確的表達詞義,學會準確用詞。《太陽》一課,在第二自然段有一個泡泡:“我知道這樣比較的好處。”意在引導學生講文章結構和寫作方法理解清楚。
還有的學習伙伴利用具有點評語氣的詞語或句子來引導學生深刻感悟課文背景,理解課文深意。比如這樣的學習伙伴,在《燕子專列》第二自然段旁提示道“能夠作出這個決定真了不起!”和《可貴的沉默》一文中學習伙伴提示:“這‘極為珍貴的東西會是什么呢?等等諸如此類的學習伙伴,既形象真切地將課文重點用巧妙的形式告知學生,又將教師授課時的教學氛圍重點突出,高潮迭起。
新教材中的學習伙伴模式,很容易將學生引入教材設定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能從一點一滴中了解課文。從課文的行文風格,到終點詞匯的運用和含義,學生們都能爛熟于心,做到真正將教材吃透。這無論對學生的語文考試還是今后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都是很好的積淀作用。
總而言之,教師只有真正的將教材內(nèi)容深入挖掘,教學時結合教材中的閃光點才能真正將教材的作用最優(yōu)化。而不是照本宣科的一步一步將教材的內(nèi)容復述給學生,那就失去了教材的作用,教師的作用也變得無足輕重了。小學語文對于一個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和素質(zhì)培養(yǎng)尤其重要,充分挖掘教材更是能將學生的語文水平深程度提高。小學語文教師只有細心研讀教材,帶領學生感受新教材的魅力,才能將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推向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張夫偉.工具理性視域中的道德教育[J].教育導刊. 2007(11).
[2] 劉霞.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兒童觀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 2007(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