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莎
【摘要】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復興的提出,經典誦讀已經在中小學廣泛實施。小學階段進行傳統國學經典誦讀,不僅有利于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同時對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經典誦讀;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學不僅是對語文知識及母語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及愛國主義情懷。特別是小學階段,正值學生發展的啟蒙時期,是學生初步認知世界,培養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進行國學經典誦讀,對學生未來的長遠發展意義非凡。
一、小學語文教學實施經典誦讀的意義
(一)提升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涵蓋了語文能力、語文知識、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等綜合素養,語文能力是其核心。語文能力包括識字能力、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經典誦讀,是培養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誦讀,促進學生識字、發音、規范口語表達,進而提升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大量的誦讀對規范學生的口語、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此外,進行大量的經典誦讀有助于積累語文素材,對寫作能力的提升同樣意義非凡。學生通過對古圣先賢經典著作的誦讀,能夠感受到其思想內涵,通過反復地讀,領悟其精髓,進而促進整體素養的提升。
(二)培養審美能力
國學經典中蘊含著深邃的意境,其以凝練精湛的語言、獨特的結構進行美的詮釋。特別是一些經典的古詩詞,短短的幾個字就能夠勾畫出一幅美麗的圖畫,并讓人感受到美妙的意境。學生通過經典誦讀能夠培養其發現美、感受美的審美能力。例如《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寥寥數語描繪出了一幅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了天涯淪落人孤寂凄苦之情。通過經典誦讀及教師的講解,學生進行獨自理解感悟,構建自身的審美體系。通過不斷進行經典誦讀,引導其發現美、感知美,進而獲得審美能力。
(三)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國。一個有著如此悠久歷史的大國能夠發展延續至今,就因為傳統文化的積淀,這種傳統文化已經轉化為民族的靈魂及精神力量,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發展進行不斷傳承。而經典誦讀正是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有效方式。經典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包含著古圣先賢用畢生經驗思考而追求的哲理,是古人智慧的結晶。經典誦讀不僅讓學生認識民族文化,同時增加民族認同感,通過進行大量經典的誦讀,使其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取文化精髓,受其感染熏陶,進而促進學生建立健全人格。
二、小學語文教學實施經典誦讀的策略
(一)創設良好的誦讀氛圍,激發學生誦讀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無論是進行花草樹木的種植還是懸掛標語,或是利用墻報,都應從審美的角度進行深入的規劃,以便挖掘出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從而最終實現墻報都會說話的遠大目標。”由此可見環境對于教育的影響及幫助。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經典誦讀也應由強化校園文化著手,從而增強國學氣息,營造良好的國學誦讀氛圍,進而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校園氛圍的創設可由以下兩方面著手:第一,進行校風、校訓的重新擬定,制訂具有國學氣息的校風、校訓;第二,進行國學文化宣傳活動的開展,從而調動學生參與國學誦讀的熱情。學校還可以針對學生的誦讀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建立誦讀學習檔案,從而考查學生誦讀效果的差異,或者不同時間段的誦讀情況,然后在規定的時間內向學生展示,讓學生清楚知道自己誦讀的效果及不足之處,教師針對學生的誦讀情況制訂相應的誦讀計劃,從而更好地提升誦讀效果。
(二)誦讀形式多樣,強化學生積累
在經典誦讀過程中,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誦讀方法,從而豐富學生的誦讀形式,不斷給學生帶來新的感受,使其在變化中時刻保持新鮮感,這樣才能促使其熱愛誦讀。在誦讀過程中范讀與齊讀是最為常見的兩種誦讀方式。誦讀中,范讀是較為常用的方式,可以由教師進行示范,也可以以視頻范讀的方式,還可以選擇學生示范誦讀。良好優秀的范讀往往能夠起到點撥指導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齊讀是由全體學生共同誦讀。在經典誦讀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齊讀,但齊讀限制學生的個性誦讀,因此采取齊讀應找準時機,避免濫竽充數的現象出現。自由讀、配樂讀及個別讀也是學生較為喜歡的誦讀方式,采取這些方式進行誦讀,教師應注意進行指導。自由讀需要在教師點撥后預留出幾分鐘,學生通過自身的理解及感悟進行誦讀。這種方式能夠消除學生對誦讀內容的陌生感。同時采用自由讀,學生可以相互交流溝通,實現共同進步。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自由讀的同時還應注意學生出現的問題,并予以及時糾正。另一方面是配樂讀,在誦讀過程中根據誦讀內容配以恰當的音樂,從而提升學生誦讀興趣,增強其誦讀感悟。在悠揚動聽的樂曲聲中,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經典的內涵,從而受其熏陶與影響。此外還有分角色讀、接力讀、小組比賽誦讀等多種方式,這些方式不僅可以活躍誦讀氛圍,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誦讀興趣。
(三)誦讀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所有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具有現代意識及現代特點的,具備典范性、文質兼美的文章都可以讓學生學習。語文教學承載著引領學生思想、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職責。因此,經典誦讀是豐富學生思想、提升學生素養的重要方式。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經典集合,在潛移默化中不斷進行滲透,進而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在日常教學實踐中, 可以借助傳統節日開展活動。如春節、中秋、端午等傳統佳節,為了慶祝這些傳統節日,發動學生進行相關詩文的收集,進行交流分享,既可以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習俗,又提升了學生的誦讀水平,積累了經典素材,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利用課前三分鐘進行經典誦讀。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進行誦讀,不僅有利于積累知識,同時還能夠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經典誦讀,不僅能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及人文精神、審美能力等諸多方面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經典誦讀過程中的誦讀量以及誦讀時間需要教師有效把握,不要急于求成,將經典誦讀變為學生的負擔,從而挫敗學生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吳洋.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典誦讀策略探討[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11).
[2]顧彥鑫.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研究[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6(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