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玉
【摘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史上最耀眼的光芒之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經過沉淀和熏陶,使得全民族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念、個人品質、思維方式等逐漸趨同,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氣度與風骨,成為中華文明賴以延續和發展的內在動力。
【關鍵詞】新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路徑思考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識碼】A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內核
(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和人生態度
中國古人在對內在生命力和外部世界的探索過程中,體會到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形成了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對拼搏進取精神的真實寫照。自然界有其自然規律,通過強有力的運行法則來影響世界,相應于此,君子處事也應該頑強拼搏,自強不息,不斷進取,永不停息。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精神狀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貫穿于中華民族發展的全過程。
(二)崇德重義的個人品格和高尚情操
古人所提出的崇尚道德理念不僅僅停留在精神的層面上,更重要的是要將良好的道德品質融入實踐中去,做到躬行踐履,修己達人。在為人處世上,要以德為依據,作為人的最高價值追求。孔子以“仁”作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觀點,要求人們要“至于道,據于德,依于人,游于藝”,立志要高遠,要以高尚的道德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以“仁”的理念愛人、愛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出了以仁義禮智為核心的道德規范,提出“仁者愛人”,墨子提出“兼相愛,交相利”,把愛人與愛己結合起來,主張愛不分差別。老子指出“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萬事萬物沒有不尊道和崇尚道德的。在政治上,主張以德治國,重民愛民。孔子提出“以政為德”,用道德和禮治來治理國家,歷代統治者也十分重視倫理道德規范對人們的精神熏陶從而達到其以禮治國、以德治國的目的。管子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強調了道德對于人們的精神規范和制約作用。
(三)執中貴和的價值追求和思維模式
儒家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其所倡導的中和之道既作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維模式,同時也是人們處理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關系所必須遵從的價值追求。所謂“中”,就是標志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最佳狀態、人的最佳行為方式。所謂“和”,不是折中、妥協,而是要承認事物的多樣性,發現事物之間的統一性和差異性,以使不同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達到與其他事物的平衡和協調。和是事物發展的理想狀態,中是事物達到“和”的狀態的一種方式和手段,中和之道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就是指人們在生活和實踐中,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的原則,使萬事萬物朝著和諧有序的方向發展。漢代儒學思想的集大成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概括:“中者,天地之所終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和思想是天地萬物生成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也是一個人為人處世所必須有的道德修養。中和理念作為指導古人實踐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追求,其中既包含“天人合一”思想,也包含“和而不同”思想,強調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必須和諧、協同、有秩序地發展。
二、新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路徑思考
(一)喚醒文化自覺,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邏輯起點
文化自覺是生活在一定文化環境中的人們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覺醒和認知,人們對文化的自知之明體現出一個民族強烈的自我意識、深刻的文化思考和高度的文化擔當,是人們內心自發的文化使命和意識行為。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覺既有助于人們清醒地認識本民族自身文化歷史,更是激發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保證。在當今全球化浪潮席卷的背景下,文化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擁有深厚獨特、與時俱進的民族文化是彰顯國家強盛、奠定民族根基、避免文化同質的有力保證。
文化自覺反映了人們以怎樣的視角來認識文化,如何全面客觀地看到自身文化的歷史形態和來龍去脈,并以主人翁的姿態自覺自愿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培育文化自覺,實質上是建立人們對自身文化體系和文化價值的正確認知,喚醒人們自覺認識和自主認同的意識。
文化自覺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必要前提和必經環節,其有利于引導人們把外在的社會道德要求轉化為個體的自愿選擇和自覺行動,因為通過學習和實踐人們能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流價值理念存在許多不謀而合之處,兩種文化的相互交融又促使人們重新考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轉變原有的認知態度,正確看待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二)發揮國內民族優勢,結合我國民族文化進行音樂教育
中國的民族大國,其間包含漢族在內一共有56個民族,所以民族的文明也是多樣化的,因而為了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民族音樂文明傳承中進行運用,老師需要對56個民族的文化都熟知,然后將民族音樂引入多元文明音樂教育中,從視聽感三官上進行民族文明的體驗教育,比方說中國民族數量最多的云南省,包含了26個民族,而少數民族的人口數量就占了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本地民族文化在不斷進行交融,逐步變得更加絢麗多姿,文明特色益加濃厚,因而為了讓學生能夠接受非常好的民族文化熏陶,老師需要從不同民族的服飾解說文化的不同,然后是沿襲的民族特色文化的解說,接著關于民族的生活習慣文化進行剖析,然后將這些文化剖析都融入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聯系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音樂教育,一來能夠加深學生的文化形象,二來進步民化文明的教育質量。
另外,教育的本質即是實踐,因而老師能夠定時、在資源允許的情況下,到各個民族中進行生活體會,然后從多個視點對民族文明進行剖析,再引入民族音樂進行文化的解說,這樣一來,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民族音樂文化中運用起來,使民族音樂文化得以持續傳承。
三、結語
總歸,歷史性詮釋、批判性承繼、歸納性立異和實踐性逾越,在中華優異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過程中各自側重于不一樣的時刻向度,歷史性詮釋更多指向過去,批判性承繼側重于當時社會生活應當承繼什么;歸納立異與實踐逾越則首要指向將來文化新系統的構建。這四個方面一起構成中華優異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的根本途徑,也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與大昌盛的時代要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