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意志
摘 要:本文分析了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需要,闡述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形式有:集團化辦學、“訂單式 ”培養、 現代學徒制等,重點介紹了實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途徑,通過多種途徑的選擇,校企深度融合,達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就業為導向、完善和發展職業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9-0247-02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指作為培養方的高職院校與作為用人方的企事業單位,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在師資、技術、辦學條件等方面合作[1],其實質是學校和企業將共同承擔起對學生的培養任務,學生通過工學交替完成學業,強調以職業為導向,其特點是崗位針對性強,企業參與教學過程,共同實施教學;讓學生有效地參加實踐活動及頂崗實習,實現教學與企業“零距離”對接,把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工作過程結合起來,實現學習與工作相結合、教育與實踐的結合、學校與社會的結合,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2]。“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最本質的特征。在國外,以工學結合為主要模式的職業教育己經成為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而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借鑒國外經驗和運行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諸多問題。
1 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1.1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
要實現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必須強化實習實訓環節,這就要求人才培養過程必須與行業的生產實際相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3]。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企業可以參與職業教育辦學、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來,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時效,同時,高職院校也可及時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狀況,了解就業崗位對人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了解市場崗位供求狀況,提高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提高教育質量。
1.2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需要
要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我國需要一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4]。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不僅能夠整合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的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兩者優勢互補、互利雙贏,促進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而且還有利于企業獲得高職院校提供的培訓服務,獲得人力資源儲備和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2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形式
2.1 集團化辦學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數量多、學校規模小、辦學經費不足、產學結合水平低,人才培養規模與質量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存在較大差距。集團化辦學是由行業組織牽頭,以人才培養為紐帶,高職院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的產學研一體化的組織,集團內部各辦學主體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集團化辦學是當前職業教育實現集約化發展的理想模式和有效載體[5]。
2.2 “訂單式”培養
“訂單式”培養是高職院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企業參與教學日常管理過程,培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在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可以直接到定向培養單位進行實習實訓[6]。企業通過向高職院校提供一定的辦學經費、改善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可以選派部分管理和技術人員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去,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企業享有優先錄用職業院校畢業生的權利。這種方式有效解決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7]。
2.3 現代學徒制
現代學徒制是將傳統學徒培訓與現代職業教育相結合,學校與企業聯合招生招工,教師和師傅聯合傳授知識技能,工學交替、在崗育人,校企聯合培養行業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8],是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重要形式,一種產教融合的有效形式,現代學徒制己經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澳大利亞啟動了學徒制激勵計劃,英國制定了復興學徒制計劃,意大利通過法案形式規定學徒制適用于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德國絕大部分大企業參與了學徒制制度[9]。
3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途徑
3.1 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
成立由職業教育專家和企業家共同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會,根據產業發展趨勢,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梳理行業或企業的典型工作崗位,提出各工作崗位對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要求,研究制定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標準[10]。緊密結合行業企業人才需求,依據職業崗位要求、職業能力目標,組織開發體現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技能體系。學校以校企合作理事會為平臺,以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為主體,與湖南省二甲以上醫院和養老機構等行業、企業協同推進“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特色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生在職業體驗、職業適應和職業融入三個學習階段,通過校企交替、課堂學習與實訓交替,分四段遞進實踐訓練,實現學院與醫院(企業)良好互動,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不斷提升。學校和企業共建師資、課程、實訓基地等教學資源,使人才培養質量更適應健康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
3.2 共同開發課程體系、教材
校企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行工學結合的學習方式,根據真實生產、服務的技術和流程建設教學環境,構建以崗位能力和職業素質為核心、與職業標準相銜接、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按照“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原則,校企共同開發專業“人文素質+專業群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職業拓展能力”的課程模塊化體系,建設系統化、項目化、數字化的特色教材。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引進空間教學和MOOC教學,針對不同課程深入開展項目教學、情景教學、案例教學、模擬教學等,實現“教、學、做、評”合一,提高教學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