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雪
【摘要】隨著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以及老年人預期壽命的延長,老年人的疾病醫護、生活服務、精神慰藉、文化體育、社會參與等服務需求日益增多,這些不僅為老年服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為老年社會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極大的可能性。現階段,針對老年人這一弱勢群體,我國更應該從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出發,通過開展老年社會工作來滿足老年人生理、心理、經濟、社會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老年社會工作 思考
一、老年社會工作的含義
老年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領域,涉及到社會學、經濟學、人口學、管理學、法律和社會工作,以及老年醫學、老年心理學等多學科。老年社會工作的開展,有利于解決老年人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有利于加強他們的社會參與和社會融合度。廣義的老年社會工作是為了滿足老年人個人及群體的社會安全的需要,而推行相關的老年社會福利政策及措施,包括老年人的經濟保障、醫療保障、家庭、就業、再教育、休閑娛樂、交通等方面的宏觀政策和制度,它與政治結構、社會變遷、社會文化和經濟狀況等密切相關。狹義上的老年社會工作是按照老年社會福利的政策和制度,通過社會工作的專業助人過程,幫助老年人個人或群體,特別是社會中的弱勢老人,解決其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以滿足老年人需求、提高其生活質量的具體實踐過程。
二、中國老年人口的基本情況及存在問題
(一)我國老年人口的基本情況
截至2015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萬人,占總人口的16.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4386萬人,占總人口的10.5%。全國共有老齡事業單位2280個,老年法律援助中心2.1萬個,老年維權協調組織7.1萬個,老年學校5.3萬個、在校學習人員732.8萬人,各類老年活動室37.1萬個;享受高齡補貼的老年人2155.1萬人,享受護理補貼的老年人26.5萬人,享受養老服務補貼的老年人257.9萬人。
(二)當前我國老年人口存在的主要問題
(1)現行養老保障體系還不適應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要求。我國的快速老齡化將導致撫養結構的根本性轉變,造成在本已較遲建立養老保險制度的情況下,養老金繳費者急劇減少和領取者大量增多,養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銳。一方面,我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的資金支付壓力逐年加大。另一方面,由于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我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窄,只在城鎮建立起養老保險制度,絕大多數農村老齡人口還沒有納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2)醫療保障體制不適應老年群體迅猛增加的要求。目前我國醫療資源總體不足、分布不均衡,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小,政府投入相對不足,個人負擔費用上漲過快。老年人口總量的迅速增長,對醫療資源的消費和占用越來越大,而支付能力有限,這將給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帶來巨大壓力和嚴峻考驗。
(3)老年照料服務體系不適應老年人服務需求增長的要求。不斷增多的高齡、病殘、獨居老人。要求提供社會照料服務需求的日益增多。我國老年照料服務體系建設嚴重滯后,服務能力需要大力加強。
(4)傳統管理體制不適應社會化管理和服務的要求。社區要承擔起健全老年工作機制、培育和發展老年群眾組織、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提供老年活動項目、活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引導老年人參與經濟發展和社會事務等任務,迫切要求加強社區建設,發展社區服務。
三、我國老年社會工作面臨的困境
(1)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化程度低、專業人員少。就其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化程度來說,無論是文化程度、專業類型、資格認證級別、相關培訓時間、相關工作年限等都難以達到專業社會工作者的水平,難以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如現今社會福利院、養老院的社會服務人員都屬于專業或準社會工作者,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自身對老年社會工作的概念就認識不清,而且也未受過專業培訓或通過專業資格認證,嚴重缺乏專業社會工作的理念、工作方法和技巧。
(2)政府的投入力度不足。目前,參加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的在職人員同時兼具多職或者沒有編制的現象普遍存在;即便有編制的社會工作者工資待遇也比較低,社會保障水平受限,參與的在職培訓也較少;同時,當前我國老年人的福利體系不健全,政府部門為老年人提供的服務設施也十分稀缺,這些都難以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也不利于老年社會工作的開展。
(3)社會對社會工作的認同度普遍偏低。現實生活中,無論是社區和機構負責人、服務對象還是服務對象家屬對社會工作的認同度都普遍偏低。就養老機構的領導負責人而言,他們對社會工作的理念、原則、工作方法和技巧等大都沒有清晰地認識,甚至部分部門負責管理人員對社工的概念也弄不明白,更何談對老年社會工作的管理和協調。
(4)社會資源利用率少。我國素以傳統的家庭養老為主,而忽視了社會資源的整合作用,如非營利組織的資金注入和管理、社工人員的介入和功能角色的發揮等。因上述資源未被社會所重視,這既浪費了我國現存的人力、財力資源,也給國家、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負擔,而且更不利于解決我國老年人的實際生活問題。
四、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的對策建議
(1)提升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化水平。進一步培養具備專業化知識和技能的社工人才。通過學校培養和社會機構培養等途徑切實提高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水平。
(2)為老年社會工作創建更好地平臺。政府要從政策法規、崗位設置、工資待遇、在職培訓到高校聯合等相關配套措施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為社會工作搭建更好地平臺,從而促進老年社會工作的開展,也有利于解決老年人面臨的實際生活問題。
(3)提高社會大眾對社會工作的認可度。社會工作能否有效地介入為老服務中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區、機構負責人、老年人及其家屬對社會工作的了解。一方面,社會工作需要通過示范機構的良好運作,擴大服務對象數量和提高服務品質,獲取老年人的認可;另一方面,還需要通過各種公益宣傳、媒體介紹增加大眾了解社會工作的途徑。
(4)整合社會資源,加大社會參與度。我們要從人力資源的參與、社會資金的注入,非營利組織的參與、社會工作者的協調等方面整合社會資源,從而更好地為老年人提供服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