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秀蕓
【摘 要】教學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追求。課程改革的首要目標就是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是我們所要實實在在研究的課題之一。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也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現象。
【關鍵詞】數學教學;有效性;精心預設;活動化
就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部分教師能認真鉆研教材,準確地把握教材的編排意圖,準備充分,設計巧妙,學生比較感興趣,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幫助,課堂教學效率比較高;二是教師沒有精心準備,只是在課前看看教參和教材,然后簡單地寫出—個常用的流程,學生平靜地、習慣式地學,教師點到哪里,學生就想到哪里,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課堂效率不高;
三是教師沒有準備,只是拿著課本宣讀,教師一味地“講”,學生無奈地“學”,做足了教師的“接話蟲”,學生的思維沒有發展,只是在“泡堂”,課堂效率非常低下。
后兩種情況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以第二種情況為多。究其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情況。比如,教師對自身要求不高,學校沒有足夠重視,教學習慣很難改變等等。不管是什么原因,對學生來說都是不公平的,是對學生的不尊重,更是對學生今后生活、工作習慣的誤導。
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談談本人的幾點粗淺看法。
一、在課堂上及時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
著眼于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獲得的學習方式的選擇和運用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新課標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將以主動參與、體驗與探究為基本策略,實現從被動學習到自主學習,從接受性學習到發現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學習方式的變革,同時,新課程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與解讀的個性化、多樣性,并把學習方式的培養以及通過學習方式的革新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批判性思維、懷疑精神作為教學的重要任務。這樣,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表現和求異思維都是課堂中的常態,而教師的責任恰恰就在挖掘學生的潛能。
對于量與計量的知識,如米、千米、克、千克、時、分、秒等知識的學習需要用體驗的學習方式;對于《圓柱和圓錐體積》的推導過程需要用探究的學習方式;對于《多位數的認識》需要用講授法;對于《觀察物體》、《平移和旋轉》等知識的教學需要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學習方式。
二、在課堂上善于激活學生原先的經驗
“活”,表面上是課程的內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實質上是師生雙方的知識活、經驗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著師生雙方潛能的開發、精神的喚醒、內心的敞亮、個性的彰顯和主體的弘揚,意味著師生雙方經驗的共享、視界的融合與靈魂的感召。那我們只能通過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認識鐘表”是一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學生上學才幾個月,但他們對鐘表的認識并不是一片空白。上課時,我用“猜一猜”這個教學環節引出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各樣的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畫一畫鐘。這兩個環節的內容教材上都是沒有的,但卻能有效地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經驗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可見熱鬧是教學的“外貌”,而非教學的本質,自然“熱鬧”也不是評價教學好壞的標準。相對于傳統的悶課,我們要求新課程的課堂要“活”起來。顯然,讓課堂活起來絕不是簡單的熱鬧。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課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地喚醒學生沉睡的經驗,并使其興奮和活躍起來。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要按教學需求主動地進行有效經驗的改組和改造,生成性的內容要有效地為落實預設目標服務。所以要造成課堂教學的有效,激活學生以前的學習經驗是很關鍵的。
三、在課堂上適時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體驗數學”的過程性目標,強調數學課程要從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體驗,一般來源于強烈的認知沖突,并在親歷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獲得體驗。不斷地強化和拓展學習體驗,有利于為后續學習積累新的經驗。“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和思維的關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我們的課堂教學需要的就是真實的、富有實效的學習活動,教師必須給學生以支持、幫助和指導,組織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等活動中實實在在地體驗教學內容和教學思想,發現數學結論和方法。
如教學“升和毫升”,這是一節概念課,許多教師覺得知道有這么兩個單位及其之間的進率關系就“功德圓滿”了。其實不然,要想在學生幼小的大腦里穩固地建立起這兩個容積單位的空間表象,形成一定的空間觀念,必定要依賴生活中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體驗學習”。一位特級教師設計了玩水、喝飲料的數學活動,在這些活動中體驗1毫升、1升有多少,從而在大腦中建立起1毫升、1升的感性認識。
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學更加開放和對話,同時也使學生能在信息背景下進行思維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維的成果。學習體驗和信息意識的形成也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四、在課堂上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觀
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的操作為主設計教學活動,確保學生主體參與的有效性,我們應該強化學生的個性化的體驗。引導學生質疑,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民主的對話,在探究式的課堂中擦出創新的火花,在有價值的課堂討論中使學生成為有自己思想的學生。
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我沒有局限于課本上的方法,而是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操作,求出梯形的面積,結果學生想出了許多方法:
(1)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占大部分,通過前面學習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
(2)有數方格的;
(3)把一個梯形分割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
(4)把一個梯形分割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
(5)把梯形剪開再拼成一個三角形。
學生進行類似的實際操作,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操作所要解決的問題,對提供的教具或學具展開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其次,讓探索性的獨立操作與機械的指令性操作區別開來。教師對學生的實際操作不應做事前的各種規定,如:先怎么做,再怎么做,然后怎么樣;怎么擺,怎么看,怎么想等。教師過多地強調自己的思路,讓學生按教師設計好的程序進行操作,對學生的發展是一種限制。第三,要重視在實際操作中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和反思能力。操作不能流于表面,學生操作最好以小組合作進行,通過大家協調、交流、討論,共同參與,當學生想不出方法時,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實現全體同學的個性化發展。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長期的工作。 有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新課標所倡導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將是我們孜孜不倦的追求!
參考文獻:
[1]聶艷軍等.有效課堂:數學教學的樸素追求[J].小學數學教學.2005,5,16-18.
[2]鄭毓信.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和開放性 課程教材教法.2007,7,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