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險具有天然的精準屬性,可以有效提升扶貧開發的精準度。文章在分析我國保險助力精準扶貧現狀與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借鑒廣西、河北等地區經驗做法,提出強化貧困風險防范意識、開發配套扶貧保險產品、創新農村保險服務載體、推廣“保險+”扶貧模式、完善保險扶貧投資體系等保險扶貧的發展路徑,并提出保險助力精準扶貧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保險;精準扶貧;發展路徑
一、 引言
精準扶貧體現了社會公正,是馬克思主義公正觀在當代中國的創新實踐。保險業重視扶危濟困,與消除貧困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系,能在脫貧攻堅中發揮重要作用。保險助力精準扶貧重在將保險作為連接財政等各類扶貧主體與貧困人群的樞紐,采取“保險+其他扶貧主體”的模式,利用保險的精準屬性提升扶貧開發的精準化水平,實現扶貧的精準要求與保險機制的精準屬性相統一。
本文以2016年6月保監會與國務院扶貧辦共同發布的《關于做好保險業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的意見》為遵循,在總結當前我國保險助力精準扶貧現狀、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借鑒廣西防城港等地區典型經驗做法,探討保險助力扶貧的發展路徑,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二、 保險助力精準扶貧現狀與存在問題
1. 發展現狀。經過較長時間的探索和發展,我國保險助力精準扶貧主要從健康扶貧、農險扶貧、補位扶貧和產業扶貧四個方面發力,已初步發展形成以大病保險、農業保險為代表的保險扶貧保障體系和以保險資金支農融資和直接投資為代表的保險扶貧投資體系。
在健康扶貧方面,不少地區正著力發揮保險機制的精準優勢,積極探索實施大病保險向貧困人口傾斜、提高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等,在一定程度上為大病風險保障補短板。如廣西防城港市與太平人壽保險公司合作,采取政府投保、公司讓利方式,制定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精準扶貧專項方案,建檔立卡貧困戶若遭遇重大疾病,可以享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的雙層保障,最大限度避免因病致貧返貧。
在農險扶貧方面,考慮到農業生產對維持農民家庭經濟具有“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而農業生產對環境變化極為敏感,一場災害很可能使農戶由富致貧。即便豐收也存在“谷賤傷農”的可能。農業保險賠款能為農民災后恢復生產提供重要資金保障。當前,不少保險公司積極開發多樣化的農業扶貧保險產品,災后應賠盡賠、應賠快賠,有的保險公司還探索對已確定災害損失預付部分賠款。根據保監會數據,2016年1月~10月,全國農業保險共提供風險保障1.55萬億元,農業保險理賠款合計299.18億元,補償農戶多達3 614.37萬戶次,共備案扶貧救助保險專屬產品44個。不少地區在農險扶貧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取得一定成效。如河北省阜平縣實施“農業保險全覆蓋”工程,在全國首創大棗、核桃、肉牛羊成本價格損失保險,走出“金融扶貧、保險先行”的新路子。
補位扶貧,即通過保險給付補齊特困群體社會保障的缺位以脫貧。近年來,不少地區積極探索在服務開發與資源投入上向社會貧困人群傾斜,專門針對失獨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士等特困人群推出特殊保險產品服務。如甘肅省秦安縣建立農村“兩保一孤”特困群體意外傷害附加重大疾病保險項目,借助團體保險對特殊群體投保的利好政策,以團體保單方式投保,參保貧困戶零保費參保(每人每年150元保費由財政承擔100元,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優惠50元)。該項目的亮點是,變事后理賠為提前給付,緩解籌錢之急,打通“兩保一孤”群眾入院治療的“最后一公里”。
在產業扶貧方面,不少保險公司積極探索通過提供保單質押、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產品等方式為企業搭建融資橋梁,以及將保險資金直接投資或股權投資于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等方式創新支農融資,有效緩解貧困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河南省蘭考縣政府與中原農險公司合作,建立“政府+中原農險+銀行”模式,為全縣77家種養殖大戶和涉農小微企業提供3 570 萬元擔保貸款,積極解決貧困地區融資難題。甘肅省積極推動“險資入甘”,引進11家保險公司總部赴甘肅對接“3341”項目工程,助力“1236”扶貧攻堅行動。截至2016年,相關險資參與甘肅省重大建設項目13個,累計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提供200多億元項目投資資金。
2. 存在的問題。盡管當前保險在助力精準扶貧方面取得較好效果,但是由于起步較晚,歷史經驗積累不足等原因,當前保險在助力精準扶貧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貧困地區對保險的認識有局限,不重視保險工具。目前我國的貧困縣和貧困人口大多位于邊遠地區。這些地區保險機構和服務極少,保險普及程度低。一方面,貧困地區群眾的保險意識落后、保險觀念淡薄。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農民長期習慣于自己承擔風險,沒有認識到保險的作用。在遭遇重大災難時,要么自我放棄,要么將希望寄托于政府。在一些邊遠農村,由于認識的局限,不少農民考慮到購買保險需要增加自己的支出,對保險存在抵觸心理。另一方面,一些貧困地區的鄉鎮政府、村兩委對保險功能的認識也不足,不重視發揮保險工具在應對生產生活風險中的作用。
二是因激勵和配套措施不足,保險機構參與扶貧的主動性不高。一方面,激勵機制不完善。盡管主管部門大力號召保險企業積極履行扶貧開發責任,但并未能改變保險機構收益主導型的績效考核和經營取向,不少保險機構對進入投入大、周期長、利潤薄的農村保險市場不夠積極。另一方面,配套政策不到位。保障特色優勢產業以增強其造血功能是保險機構幫助貧困地區脫貧的良策,但國家配套扶持政策不足往往導致保險機構針對各地區的特色農業所開發的保險產品難以良性發展。此外,一些財政資金緊張的區縣對農業保險補貼的相對不足和不及時也影響保險公司發展農業保險的積極性。
三是針對農村的保險險種不豐富,保險保障的覆蓋面不夠廣。長期以來,保險機構將業務重心放在城市,農村保險市場發展相對緩慢,而目前,農業生產保險主要是以防范自然風險的產品為主,防范農產品市場風險的保險產品還很少。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保險產品的開發設計權限在總部,各分支機構很難針對當地農村的特色優勢產業開發有針對性的保險產品。另一方面,農村留守人員以老人和小孩為主,這類人群的文化素質不能很好地適應保險產品條款多、手續復雜等特點。因此,農村市場的保險產品同質化嚴重,保險機構較少針對農村多樣化風險保障需求開發保險產品。endprint
四是缺乏有效手段化解經營農險產品的風險,農村保險市場難以繁榮發展。保險機構是市場機構,不是慈善機構,盡管助力精準扶貧是保險機構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但仍需要守住不大虧的底線。農村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信息化發展相對滯后,目前大規模地發展扶貧保險還是一項新課題,亟待開放能夠有效克服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技術手段。這些技術上的困難成為阻礙保險機構因地制宜開發適應農村生產經營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保險產品的重要原因。
五是農村地區保險機構網點覆蓋率不夠高,影響保險產品推廣。在農村,保險經營主要靠營業網點進行,而農村地區人口分散,農村保險產品利潤薄、風險大,多設網點無疑會加重保險機構的經營負擔。而少設或不設網點必然會造成投保人常年感受不到保險機構的存在、聽不到保險機構的聲音,導致貧困地區保險普及率低。而且,由于機構網點少而造成的保險服務能力不足也會降低貧困戶的參保意愿,不利于保險業務在貧困地區的開展。
三、 保險助力精準扶貧路徑分析
根據《關于做好保險業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的意見》的要求,結合當前我國脫貧攻堅的階段性特征以及保險助力精準扶貧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本文提出保險助力精準扶貧的發展路徑:
1. 強化貧困地區風險防范意識。推進保險扶貧,首先要強化鄉鎮政府、村兩委和貧困戶利用保險工具防范化解風險的意識,這是利用保險工具助推脫貧攻堅的工作基礎。在此基礎上,針對脫貧而設計的各種保險產品才可能被廣泛接受。因此,必須首先強化宣傳動員,努力凝聚保險扶貧共識,營造推進保險扶貧的良好大環境。一是創新宣傳形式。充分挖掘、收集和整理保險扶貧的典型案例,讓在保險扶貧中受益的貧困戶、貧困村、企業和政府現身說法,用事實和數據說話。同時,制作影視專題片、專項報道、專題廣播、宣傳手冊,在貧困地區滾動播出。二是根據不同主體分類實施有針對性的宣傳動員。對于貧困縣和鄉鎮政府,要結合實際情況,借鑒廣西防城港“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精準扶貧專項方案”、河北阜平“金融扶貧、保險先行”、河南蘭考“脫貧路上零風險”、寧夏“脫貧保”等典型經驗做法,特別是圍繞所取得的成效進行宣傳,提高地方政府認識水平,活學活用,增強工作能力;對于貧困人群,可通過保險扶貧受益者現身說法、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兩委干部親自動員和觀看保險扶貧專題片等形式進行宣傳動員。
2. 開發配套扶貧保險產品。要結合脫貧攻堅多元化主體需求,分類開發、因地制宜、量身定做保險扶貧產品。一是精準對接貧困地區健康保險需求,解決好因病致貧問題。針對我國貧困人群易發多發的重大疾病,為貧困地區政府和貧困人群分別開發適合的險種。使政府將以往按人頭平均發放的救助金用來為貧困戶提供商業醫療保險救助,讓貧困人群在享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保險項目基礎上購買承受得起、關鍵時刻能發揮作用的補充保險產品。強化各類險種的互補聯動,最大范圍降低貧困人群大病自付比例,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二是精準對接貧困地區農業保險需求。在充分調查研究基礎上,試點一批受貧困地區農民青睞、價格低廉、保障到位的特色果蔬、養殖等險種,在先行試點的基礎上總結經驗、穩妥推廣;探索立足貧困地區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支柱產業企業的實際開發個性化保險產品;積極開發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保證保險、農業保險保單質押等產品。三是針對特殊群體分類施策,量身定做扶貧保險產品。對易地扶貧搬遷群體,以抵御自然災害為重點,開發小型建筑工程保險。積極試點以再保險、巨災風險證券化、指數化保險等形式在移民搬遷地區開展巨災保險,分散異地搬遷戶面臨的暴雨洪澇、地震等主要災害;對“兩保一孤”群體,開發集意外傷害和重大疾病于一體的保險產品。當災難和疾病發生時,提前預付一部分保費,緩解群眾燃眉之急,讓貧困戶及時就醫。同時,最大限度降低保費,積極爭取由政府全額補貼參保。
3. 創新農村保險服務載體。一是拓展貧困地區保險服務網點。在人口密集、確有發展潛力的行政村增設新網點,建好保險服務前沿陣地;在人口較為分散的偏遠鄉村,可探索在政府扶貧機構中增加保險有關內設機構、在農村信用合作社開辟保險窗口或委托農村信用社代理保險業務。二是培養使用兼職農村保險員及協保員。定向資助貧困地區高中畢業生就讀保險職業技術學校,開展農村保險業務定向培訓,鼓勵保險公司定向招聘其中的優秀人才。同時,在鄉村教師、醫生等文化程度較高的人群中進行保險職業能力培訓,鼓勵其成為兼職保險員或協管員。三是大力發展農村互聯網線上保險服務。保險公司要把握“信息進村入戶”的難得歷史機遇,以行政村為基點構建農村互聯網線上保險服務網路,在支付寶、微信等平臺推廣嵌入式線上保險營銷模式;要緊密結合農村實際,發揮互聯網優勢,精準設計易接受、保費少、保障強、普及廣的互聯網保險產品;要創新平臺載體,將PC端、移動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統一起來,通過微信公眾號引導和營銷,便利農村客戶線上自主選擇和購買保險。
4. 探索“保險+”扶貧模式。一是積極推廣“保險+財政資金”模式。一方面,積極為貧困地區爭取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保費補貼。另一方面,探討將一部分預防災害的財政轉移支付轉為保費補貼,擴大自然災害保險的保障范圍。通過各級財政投入的示范作用和幫扶作用,帶動農戶增加農業保險投入。二是積極推廣“保險+信貸”模式,向貧困戶和貧困地區產業扶貧項目提供農業貸款保證保險產品,將農業貸款保證保險作為貧困農戶貸款的授信要素,運用保險手段為農村信貸提供風險緩釋,降低農民貸款門檻,解決貧困農戶和農村企業“融資難”問題。三是積極推廣“保險+民政”模式,與民政部門開展濟困合作,積極動員愛心企業通過為貧困戶購買保險的方式參與扶貧。
5. 完善保險扶貧投資體系。一是利用保險資金扶持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保險資金具有規模大、期限長、示范性強等優勢,能夠很好地參與貧困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示范帶動各種資本參與投資,有效拓寬資金來源。要按照風險總體可控的原則,使用保險資金培育貧困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適當加大對貧困地區投資項目的支持力度,示范吸引各種所有制資本參與貧困地區產業投資,為貧困地區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帶來更多資金支持,在緩解農村產業融資難問題的同時追求長期回報。二是發揮好現有保險扶貧有關基金的作用。可適度將中國保險業產業扶貧基金向特困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傾斜,緊緊扭住促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牛鼻子”,發揮好基金長期投資的優勢。同時,配套跟進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保險產品,提高風險抵御能力,培育有風險防范意識的現代農民,探索短期脫貧和長期致富相統一的有效路徑;及時宣傳中國保險業扶貧公益基金參與精準扶貧的成果,擴大影響力,進一步拓寬資金來源,推動其深度參與精準扶貧。endprint
四、 政策建議
結合上文有關分析,本文提以下政策建議:
1. 堅持規劃先行,強化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將保險扶貧納入脫貧攻堅的總體部署,將保險納入扶貧規劃及重大危機應對機制和平安建設體系;要確立政府在保險扶貧中的牽頭地位和責任,明確具體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要成立保險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協調調度財政資金、民政資金、扶貧基金、保險等扶貧資源;要定期督促和檢查保險扶貧工作進展,營造真抓善管、齊抓共管的保險扶貧工作氛圍。
2. 改進考核辦法,加大考核力度。各保險主管部門要改變以往收益主導型的績效考核,將保險公司發展農村保險業務和服務脫貧攻堅成效納入考核范圍。保險公司要將各分支機構因地制宜試點農村保險產品情況及在行政村新設保險服務網點情況納入績效考核,以扶貧保險產品銷售情況衡量各保險分支機構助力精準扶貧的效果;要推動考核差異化,助力精準扶貧過程中因不可抗力導致的虧損應在績效考核剔除;要對各分支機構根據地區貧困問題差異有針對性試點保險產品、宣傳模式、調查研究、總結上報農險發展經驗等成效進行考核,充分激發各分支機構保險扶貧的創新創造活力。
3. 加強人才交流,提供人才支撐。地方政府和保險機構要重視對保險人才的培養,為打贏保險扶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鞏固和深化保險干部到貧困縣掛職鍛煉,安排新入職保險員工到鄉鎮及以下保險分支機構鍛煉,為貧困地區發展保險扶貧注入新鮮血液。同時,選派地方政府年輕干部到保險機構交流鍛煉,增強地方政府運用保險工具助推脫貧攻堅的機構能力。
參考文獻:
[1] 左斐.農業保險對財政投入的放大效應分析[J].保險研究,2011,(9):19-25.
[2] 吳鈺,蔣新慧.保險業服務農業現代化有效路徑分析[J].保險研究,2013,(12):23-28.
[3] 潘國臣,李雪.基于可持續生計框架(SLA)的脫貧風險分析與保險扶貧[J].保險研究,2016,(10):71-80.
[4] 林智勇.“政府+保險”:金融扶貧的創新探索——農業收入保險在扶貧中的運用[J].中國保險,2017,(1).
[5] 陸銘寧,陳璐,劉富.基于信貸交易合約模型的民族地區農村金融扶貧研究——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例[J].農村經濟,2016,(9):80-83.
[6] 楊釗.金融精準扶貧的路徑選擇與實踐演進[J].武漢金融,2016,(11):60-62.
[7] 楊菡.普惠金融視角下陜西省小額信貸保險業務發展分析——以陜西省為例[J].西部金融,2015,(3):75-79.
[8] 李杰,趙勇.普惠金融視角下農村小額保險制度的構建[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2,(9):94-96.
[9] 唐金成,周園翔,王露浠.精準扶貧視角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發展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7,(7).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公正觀的邏輯譜系、方法論特點及當代意義研究”(項目號:14bzx010)。
作者簡介:盧柯帆(1985-),男,苗族,湖北省咸豐縣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財政理論與政策、農村貧困問題。
收稿日期:2017-10-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