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林海
摘 要:近些年,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開始走向初中歷史教學當中,在提高歷史教學效率以及質量上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初中生受特定年齡以及心理特征的限制,歷史教學的綜合質量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情景教學法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興起來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認識,而且還可以增強學生的人文情懷,豐富學生的情感,使得歷史教學能夠取得較大的成就。本文從情景教學的優勢入手,對于這種方法的具體應用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希望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個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情景教學法;運用;優勢
一、引言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初中歷史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已經不能適應如今初中歷史教學現狀,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情景教學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設置一個富有感情的、形象生動的情景,使得學生對于課堂有教學內容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歷史素養。因此對于情景教學法的具體應用進行全面的研究是一項具有普遍現實意義的工作。
二、初中歷史教學當中情景教學法的優勢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初中歷史教學當中,引入情景教學法可以讓學生提升自身對于課堂學習的興趣,進而便會發揮自身的主觀性和能動性,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使得歷史教學質量和效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另外,歷史教師在精心準備情景的過程中,會不斷深入挖掘出歷史教材當中的重點內容,使得學生能夠增強自己的情感投入,為課程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久而久之,在參與情景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歷史思維會得到發散,從而使得歷史素養得到提升。
(二)有利于掌握、理解歷史知識的內涵
初中歷史教學當中的一項重點教學任務就是讓學生在參與課堂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對于知識的理解能力,進而把握住歷史知識的內涵,提升學生的歷史成績,為綜合素養的不斷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在講解《美國內戰》一課中,對于南北矛盾內容的處理,我首先把課前準備好的關于南北矛盾中的工業原料、勞動力、關稅、奴隸制度等要素寫在黑板上,并把學生分成兩組,然后指出:“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進入正在進行激烈辯論的美國國會中,兩組同學分別就是南北方的議員代表,你們就南北矛盾中的焦點展開辯論。”在我的啟發下,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后得出了結論,化解了難點。學生通過辯論與參與,鍛煉了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學生運用史實分析問題的能力。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三)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
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應用,最佳情境的創設,能夠形象具體地再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情境,使學生通過形象受到感染,強化愛憎情感;通過語言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讓學生體驗情感,激發學生內心感受,從而與人物同悲歡,共命運,通過語言的導撥,使學生明白道理。歷史教學知識、教學內容與思想教育內容的一致性,也決定了歷史教學過程應該寓思想教育于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同時通過師生感情的雙向交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高尚情感。
三、歷史情境教學的方法
首先,準備階段,這是實施情境教學法的前提。這一階段,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學生知識水平及智能特點和可供開發利用的其他課程資源,確定有針對性的教法,并詳細備課,編訂合理的實施方案,準備好授課過程中所需的材料。課堂活動也應有詳盡的準備、計劃。
其次,實施階段,這是運用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這一階段,教師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第一,新穎、別致的導課。導課應以抓住學生注意力和激發學習、探索的動機為目的。運用不同的導課方式,一般說來,常用的有開篇入局式:直接通過詩詞、歌曲、故事、圖示等引入,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興趣。有以舊入新式:通過復習前面所學的內容,按照歷史知識的系統性、連續性原則,以巧妙方式導入,引人入勝。
第二,恰當、適時的演示。恰當、適時地利用課本插圖、地圖、及相關的音像資料配合教師的講解,可以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讓學生在想象、分析、綜合形象思維基礎上進行抽象和邏輯思維。
第三,巧設情境,引導參與。教師在講述和演示過程中要不失時機地巧妙設置歷史情境和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導引積極參與的熱情,并抓住關鍵點,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即:換位體驗、激疑設問,發揮自主性,使學生在疑問和驚奇中思維,從而實現目標。如:學習“官渡之戰”時,為反映當時的情境和形勢,我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編演了一個“許攸與曹操”的歷史短劇。再如:學習“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時,提出:“假如你是當時的一位熱血青年,你會以哪種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另外,也可以緊扣教材適時的組織一些簡短的歷史小辯論等。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深入感受歷史,拓展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演繹能力。
第四,干練、懸念式的結尾。歷史情境教學要求課堂小結干練、利索,抓住主線,提升觀念,并以評書演播或歷史劇連播的方式給聽眾一個懸念,為下一節課的導課埋下一個伏筆,即結語留有情趣,留下思維的尾聲。
第五,巧妙利用活動課。依托活動課,安排一些活動作為課堂情境教學的延伸,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實現歷史與現實的鏈接,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曾經組織學生編排課本劇《昭君出塞》,從劇本到演員、道具,整個過程全由學生自己完成。
第六,積極、有效地開展課外活動。為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彌補課堂教學的欠缺,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外活動,把學生“帶入”歷史。如結合鄉土歷史教學,參觀遺址、博物館;邀請革命前輩做報告、編演歷史短劇、撰寫歷史小論文、欣賞歷史書畫;定期舉辦校園歷史手抄報評比、古詩詞朗誦賽等,使學生“重游”歷史。這些活動可以鞏固和發展課堂教學成果,亦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思維的發展。
總之,切實創設一種新穎、生動、開放的歷史“情境”課堂,在實現教學目標過程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培養學生的健康情操,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也為中學歷史教學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條新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吉林.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的探索與思考(上、下)[J].教育研究,2016:3-4.
[2]劉曉平.試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歷史教學研究通訊,201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