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陽
【摘要】在社會生活中,口語交際能力歷來就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口語交際能力也因此被納入“聽說讀寫”四項語文能力之中,但反觀實際,此項能力卻被逐漸邊緣化,沒有引起學生甚至教師的足夠重視。
【關鍵詞】中學 語文 口語交際能力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0-0045-02
“口語交際是指人們運用連貫標準的聲音語言和無聲語言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表情達意的社會活動。”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傳播,國與國之間關系更加密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更加頻繁。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到語文這門學科不僅具有人文性,更具有工具性。工具的作用就體現在生活中的各種運用,人際間的溝通交往。
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語言文字。”“口語交際能力”被作為一項基本能力被提出,但在應試教育盛行的今天,在中高考指揮棒的指引下,無法在考試卷面成績上體現的口語交際能力顯然被老師們忽視已久。因此,本文就如何更好地培養和提升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提出以下策略。
一、創設生活情境 激發學生動機
觀察現狀可以發現,部分教師認為口語交際不用教,膚淺地以為口語交際只是會說話,學生普遍對自己的口語交際沒有產生問題意識。因此,教師應從自身做起,關注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創設相關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參與興趣。
(一)發現問題 激發動機
口語交際能力不理想的原因不僅在于老師不重視,教學過于功利化,不考則不教,還在于學生自身也沒有問題意識。在筆者看來,教師的確需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但這僅是外在的因素,更重要是要找出內在原因。打破學生頭腦中的“說話不用學,生來就會說”這種自滿和自我感覺良好的意識,教師要善于發現問題并通過一定的方法引起學生重視。從而激發對口語交際能力學習的動機。
(二)創設情境 提高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欲望。”訓練口語交際時應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現實生活的話題,做到讓學生愿意參與進來,讓學生就一些問題、現象有話可說,有情可表,愿意交流。
二、合理利用課堂 有效掌握技巧
認知心理學將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兩大類。陳述性知識用來說明事物的性質、特征和狀態,區別和辨別事物,強調“是什么”;程序性知識是指完成某項任務的行為或操作步驟的知識,強調“如何做”。將此應用至口語交際教學中即教師不僅要傳授相關理論知識,還需要學生切身投入實踐中進行學習。
(一)抓住課堂 傳授技巧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師能夠系統而又完整地培養和提升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給充分的重視,愿意為此設計專門的課時并花費心思切實有效地向學生傳授口語交際技巧。
(二)善用媒體 提升能力
時代發展迅猛,科技先進,網絡快速。擅長并能合理利用多媒體是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現代教育技術學”已作為一門課程在師范類大學普及。由此可見,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有太大的局限性,教師在課堂上若能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于學習,積極參與課堂。
三、開展課外活動 在實踐中成長
“口語交際主要分日常情境和特殊情境兩類。日常情境主要呈現為生活化特征,有交談、討論、發言、辯白等;特殊情境主要呈現為社會化特征,有演講、辯論、調查、訪談、自我推薦等。”口語交際主要還是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因此,在進行口語交際活動時應做到以日常情境為主,特殊情景為輔。
(一)日常情境 學會交流
在日常情境中,口語交際更多的表現為一種雙向互動模式,這種模式更加強調了學生具備與人進行良好溝通、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交談: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在每節課上的能動性,充分讓學生對某一現象或問題進行闡述,可以借此觀察學生的傾聽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對表述的掌握能力,使學生掌握與人交談的能力。
討論:現實情境中的大多數課堂,教師為了節省時間只給學生灌輸知識,忽視討論部分。
發言:教師在日常課堂提問中應多關注內向、羞怯、不健談的同學,多給他們發言及展示自己的機會。在學生發表看法的同時教師應做到不打斷、不批評,擁有欣賞的眼光、耐心的態度及包容的胸懷。
辯白:指在被誤會或被指責時將事實說明白。對此,教師可以創設法庭情境,給出具體事例,讓學生就某一事件換位思考進行申辯。
筆者認為還可以通過模擬各種日常情境如歡送會、慰問老師、祝賀同學,打電話、處理誤會糾紛等。為學生創設接近于生活的真實情境,言語活動不能脫離一定的具體情境,教師課前若能精心準備口語交際活動,不僅能更快地將學生帶入生活,還能感受到口語交際在生活中的運用和價值。
(二)特殊情境 提高表達
從中學語文教學的角度來講,“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主要核心應放在社會交往的活動中。”特殊的情境是一種偏正式性的表達形式,帶有明確的主題性。在特殊情境中能運用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就能夠較快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演講:可針對口語交際情境的特殊性將部分口語交際內容的訓練落實在日常的每堂課中,在課前可利用5—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簡短演講,或針對某一現象、自己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向同學們傳達自己的獨特見解,還可以結合語文學科內容讓學生向同學們介紹一本好書,講解一首好詩等等。
辯論:在課堂之外,教師與學校商討可成立口語興趣社團,也可在學校里開展主題辯論賽活動,通過班級、年級最后到學校階梯式的競賽方式激烈角逐,擴大了覆蓋面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endprint
調查、訪談:在學校范圍之外,可以通過布置采訪、社會調查等任務讓學生與更多的人打交道,鍛煉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自我推薦:模擬工作招聘會,讓學生以求職者的身份面向考官進行自我介紹,活動結束評選出哪位同學的自我推薦更吸引人,能讓人印象深刻。思考原因,從而使學生在反思中得到提升。
通過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發揮興趣愛好,自身的綜合素質也能較完整地得以體現。
四、合理利用文本 在閱讀中提高
在不能占據大部分語文課的前提條件下,教師會認為口語交際沒法教,卻忽視了在平時課堂中培養學生能力。口語交際與閱讀關系密切,不可分割。教授教材文本時怎樣恰當地利用文本,在課堂中潛意識地提高口語交際能力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巧用文本 掌握方法
學生“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語文能力中,“聽說”屬于口語交際部分,也只是占據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一小部分,加之中高考的應試大環境的限定之下,一學年甚至整個中學階段能夠真正落實的口語交際課程少之又少。
(二)閱讀口語 互相促進
在閱讀中提升口語,口語能力的提高也會增強閱讀能力,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教師應該正確認識二者間的關系,在其中能架起聯系的橋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按文本的文體進行分類,可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在不同的文體中鍛煉學生不同的口語能力。詩歌部分,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不同詩體的節奏,結合對文本的深入理解進行相關章節背誦,掌握詩的平仄押韻,對仗對偶,還可以根據所學詩歌進行仿寫,大膽發揮,即興創作。
總而言之,就社會實際來看,口語交際能力日漸重要;就教學現狀來看,口語交際部分日需重視。引起關注,加強意識,改變學習功利化的思想,教師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傳授口語交際相關知識與技巧,提高分析、概括、歸納等思維。在訓練中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在潛移默化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為他們的未來更好的學習、生活以及工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303,P305.
[2]陳秀玲,張潔.中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P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