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治弟
摘 要:數學是一門基礎性的理科,其對思維的學習和探索具有較高要求。大腦通過理性思維實現數學知識的積累和運用。而在整個思維過程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起到了十分突出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引導整個思維過程,并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和創新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就初中數學“學生問題意識”培養進行了詳細探討。
關鍵詞:初中數學;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策略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現狀分析
在初中新課標的指導下,數學教學更加注重素質教育,而“問題意識”的培養,顯然與素質教育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目前多數地方的初中數學教學仍然還在堅持傳統的應試教育,這不僅與新課標的教學要求有很大出入,同時也影響了數學教學效果的發揮。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無法得到提高,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不少教師為應對升學壓力,仍然采取以往自上而下的“填鴨式”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強調知識精華的灌輸。這種方式雖然能在最短的時間灌輸給學生最多的知識,但是卻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不利于其學習能力的形成,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工作更是無從談起。其次,不少教師在初中數學的解題教學中,往往更加強調對例題的示范性講解,并要求學生對例題的解法進行硬性的死記硬背,學生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往往更加注重對解法過程的記憶與結論學習,這種方式既不利于學生觸類旁通的解題思維的形成,也不利于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和自主性的探究學習。再次,不少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總是強調以正確解法為基礎進行教學。教師能夠進行正確解法的講解,但對學生錯誤思維的了解則有所不足,這不僅影響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對整個數學知識體系的構建,不利于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積極作用分析
數學是一門應用型的學科,而對數學的學習和研究離不開對問題的探索。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積極調整教學方式,并為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提供良好的環境,使學生及時有效地提出問題并通過探索解決問題,是目前初中數學教學中所要重視的問題。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能促進學生的教學反思
學生在初中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具備“問題意識”,就能“多問幾個為什么”,就能從問題出發探究學習過程,形成思維品質,并對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情況進行反思,這種反思作用能有效促進初中數學教學效果的提升,并將初中數學教學工作與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進行緊密結合,對促進學生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的形成都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2.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習初中數學,往往內容單調,學習枯燥。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度不高,也因此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了師生互動。在初中數學中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問題探究中激發學習熱情,并通過科學化的問題設置,引導學生的學習過程,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并在全面把握數學學習內容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3.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能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初中數學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其教學目標要求通過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訓練拓展學生數學思維,促進學生對初中數學知識的深化理解,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但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做到這點,只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通過問題化的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維的拓展和訓練,才能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逐步實現思維能力的形成,才能讓學生在問題探究中全面拓展發散性思維和創新型思維。
三、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
1.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正確處理學習主客體關系
教師在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要強化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并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更多地發揮教學引導作用,通過有效的教學引導,讓學生圍繞“問題意識”進行學習。學生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達到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自身問題意識的目的。所謂還給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就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將更多的問題留給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對問題進行探究,鼓勵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探索,在課堂中要鼓勵學生不怕答錯、勇于發言的精神,勇于表達自己的解題思維,從而讓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其發言中的思維。對正確的問題解決思維,學生要理清,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對錯誤的問題解決思維,教師要在分析其錯誤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糾正,從而確保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和學生正確思維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內容講解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自主對等腰三角形圖形的特點進行觀察,這時學生可能會回答“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兩個腰也相等”。由于教師并未對等腰三角形進行定義,學生會更多地根據其特點進行理解。教師對上述學生的回答和定義,不應該盲目否定,而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對第三個角和第三條邊進行分析,并引出正三角形的概念,從而幫助學生對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進行良好的區分。這樣的引導性教學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也能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對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著十分突出的作用。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通過良好的教學設計,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活動空間,讓學生發揮其學習主體作用的同時,為培養其問題意識和思維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還要通過積極的課堂引導,讓學生對課堂問題進行更加仔細的觀察和比較,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問題,在問題的解決中形成能力。
2.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提問”熱情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鼓勵學生的“提問”熱情,鼓勵學生的課堂及課后提問。通過持續的提問過程,讓學生養成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以及自主探索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提問”熱情,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其積極作用:endprint
首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鼓勵學生的“課堂提問”活動。作為初中數學教師,若只是以課本知識點為講解內容進行灌輸式教學,則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的惰性,在日常學習中會形成一種依賴思想。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教師要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并激發學生的課堂提問熱情。例如,在講解“連接兩點之間的線中,線段最短”這一知識點中,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具體的情景:“從上海到廣州,乘火車大概要走1812公里的路程,乘輪船則需要走1691公里的路程,乘飛機只需要經過1100公里路程。同樣是從上海到廣州,為什么路程不同呢,大家有什么看法?”這樣的情景創設和問題引導,會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同時通過交流探討,教師也能更加深刻地引出“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知識點,也讓學生在這種情景之下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問題意識。
其次,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針對一些深入性的問題,教師需要進行良好的問題設計,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了解所學知識點。其問題的設置,既要考慮教學知識的具體內容,還要考慮到學生的能力范圍。唯有難度適宜,且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才能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精神,避免因問題太難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注意避免問題太過簡單受到學生的輕視。
3.激發學習興趣與探索精神,讓學生在問題探索中形成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積極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首先,教師要重視課堂實踐活動的教學,通過實踐操作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學生一般比較好奇,動手能力也較強,初中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嘗試創設一些相應的課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參與,并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時,數學教師可以先裁剪一些長度不同的小紙條,并標明其長度,分別有17cm、12cm、10cm,25cm、12cm、10cm以及22cm、12cm、10cm等多組不同的紙條,讓學生自己動手拼接這些紙條,看看哪些能構成三角形,哪些不能構成三角形。這樣的活動設置和問題引導,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還能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思維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以積極引入生活中的各種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初中數學知識大多與實際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且能有效運用于生活之中。初中數學教師要正確把握這種關聯,并通過日常的教學工作和課外作業布置活動,引導學生將所學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進行緊密聯系,這樣不僅能有效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也能讓學生觸類旁通地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應用。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關聯性的思維,并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問題意識解決各種問題,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將問題意識融入思維培養的過程之中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與其思維能力的形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過程中,要重視這種聯系,并通過將問題意識融入思維培養的過程中,讓學生得到問題意識與思維能力的同步提高。具體來說,其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初中數學教師要積極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更加豐富的參考。在教學中,要設計一些針對性強的問題,并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的理解,通過這樣的問題意識引領,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三角形的知識時,可以首先列舉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并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觀察和發現各種三角形之間的不同特點。最后通過交流討論總結出具體的三角形特點。這樣的一種融入問題意識的思維模式,就很好地體現了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不僅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也使學生能夠通過問題進行更好的思維總結活動。
其次,初中數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教師要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形結合的思維,并引導學生關注數與形的密切聯系。學生強化對“數”的認識,有利于其思維能力的提升;學生對“形”的關注,有利于學生“以圖證數”。教師通過良好的教學引導,讓學生將數學知識與圖形相互結合,并通過問題的引導,讓學生在作圖和理解圖形方面有所突破,這樣就能有效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例如,在“不等式與方程”的知識點學習中,教師可以首先介紹一些簡單不等式的解集,并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做出這些解集的圖像,以此來幫助學生運用圖形理解不等式的相關含義。通過此種方式,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也在其中將問題意識進行了良好的結合,對兩者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需要一個漫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積極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通過良好的教學設計與問題設計,幫助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問題意識和數學思維能力。同時,教師還要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不斷發現和完善其具體教學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切實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效率,促進初中數學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馮敬文.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對策探討[J].科技展望,2016(6):224.
[2]溫愛琴.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3):7.
[3]桑麗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和創新意識[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23):83-84.
[4]王小婷.初中數學多媒體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3):79-80.
[5]李英.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意義和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5(22):118.
[6]陳德忠.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學習能力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23):128.
[7]黎彩虹.例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S2):34-35.
[8]周建明.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8):3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