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娜
摘 要: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專題式”教學是指教師圍繞教學目標,以學科體系或課程標準為指導內容,把欣賞模塊中的知識技能等教學任務挖掘、分解、重組成一個個音樂教學專題,以專題取代教材中的單元,并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逐一掌握每個專題內容,從而更有效、更有深度、更有廣度地學習音樂,培養學習音樂的方法,探求音樂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專題式;音樂教學;初中音樂欣賞
“中小學音樂課程價值”的基本界定,在于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關于音樂教學的“審美體驗價值、創造性發展價值、社會交往價值以及文化傳承價值”。可以說,無論是何種價值觀,都是與學生的人生相互關聯的,我們應從學生的整體生命的幸福發展來把握其價值。學生幸福人生的重要標志就是藝術化的生活。豐子愷曾說:“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故藝術非專科,乃人所本能;藝術無專家,人人皆生知也。”這種生而知之的藝術顯然是人生的至境,帶領學生走向藝術的審美人生是教育的重要職責。
中小學音樂教學就是一種“基礎”教學,宗旨是為青少年學生的終身學習、工作與生活等諸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面對省市區常規性的藝術監測,一周一個課時的中學音樂,老師會僅關注在教材中的作品及相關知識;一周一個課時的音樂,學習的知識技能如沒有興趣的支撐也是會很快被遺忘的;一周僅有一個課時的音樂,如學生課外不去關注與拓展,又怎能和流行音樂爭地位?當學生都會快樂地哼唱時下最流行的歌曲,而茫茫然說不清課本中的《歡樂歌》《流水》為何物時,可以說課堂的音樂教學與音樂現實相脫節,處于被學生冷落的狀態。學生藝術素養的積淀立足于課堂,立足于經典的熏陶與引領,才是學生發展的綜合之路。那么,我們的教材如何去適應現代中學生?音樂教學內容怎樣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心中的經典?音樂課怎樣才能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與探索?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我實踐著一種適應并符合音樂教學諸多功能的教學——專題式。
一、“專題式”教學與初中音樂欣賞教學
“專題式”教學,從理論上闡述是指教師以學科體系、課程標準為指導,將中學階段的音樂教學內容劃分為一個個板塊,圍繞某一個主題的方式,采取不同的引導方式展開一種小而專、小而深、小而廣的學習,它凸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由于教學可以以熱點、音樂會、音樂體裁、音樂表演形式等展開、進行、深入,所以,它能喚起學生興趣,捕捉學生的專注力,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
欣賞內容在初中音樂教材中占有四分之三的比例,它具有音樂學科所具有的鮮明、突出的實踐性、整體性、社會性、差異性、復合性、階梯性、交叉性。特定的教學方式會構成特定的教學環境、教學方式及學習方式,會成為學生學習的依據。初中音樂課堂中“專題式”教學是一種帶有研究性的音樂教學,圍繞主題進行切入,強調知識點的深度、廣度、持續性,既注重學生知識技能的有效學習,又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探索,引導著學生深入學習音樂。在教學實踐中,我無數次地解讀著課程理念,梳理著教學內容,把學生喜歡的、困惑的、不感興趣的教學內容進行匯總和整理,挑選出具有典型性的專題進行實踐研究,并收獲一定的經驗與感悟。那么,“專題式”音樂教學在初中音樂欣賞模塊中如何有效實踐?有何特色?取得了怎樣的成果呢?
二、如何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有效地實踐“專題式”教學
1.優化重組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教學內容是“專題式”音樂教學的必要前提
《音樂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教學內容應該是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體現思想性、藝術性、經典性,這充分證明了教學內容的定位。重組教學內容是現代教學的必然,通過重組來提高教學的整體效應,來滿足求知者的學習欲望。因此,教學內容必須從單一化走向多元化。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同一主題作品的組合
它能集中體現某種思想感情,使學習者受到渲染體驗式教育。如:九年級下可以設計一節“友誼”的專題音樂課,整個過程可以圍繞《友誼地久天長》《朋友》《難忘今宵》《二十年后再相會》這些作品開展教學活動,這幾部作品既有本單元的,也有14冊的,還選了課外的,通過重組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與表現熱情。第二課時可以延續一節“告別音樂會”,把形式、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給這場音樂會做一次整體的設計部署,老師可以提出一些要求,比如:要有一個表演是暢想20年后的我們。
(2)同一形式作品的組合
它通過特定的音響,引發學生對音樂的想象和聯想,使學生產生審美層次上的需求。如:人音版九年級上的第一單元流行樂風,該單元第一課時可以圍繞電聲樂設計一節“雅尼與電聲樂”,以作品《夜鶯》展開,加入雅尼的紫禁城音樂會中的經典片段,剖析雅尼的精神與他的音樂風格特點。第二課時設計一節“電聲與古典的碰撞”,有第一課時對電聲這種形式的學習與了解后,在第二課時選擇電聲版的貝多芬《命運》第一樂章,引入交響樂版本《命運》,進行對比賞析,以這樣的組合引導學生的自我思考、探索、評價及觀點,進而更好地走進交響世界。
(3)不同風格作品的組合
通過比較、鑒別來提高學生賞析作品的能力,讓學生感受、體驗、挖掘、探討不同風格作品的獨特魅力。如:人音版的每冊教材中都有中外民族民間音樂,可以先將這些單元的音樂作品按照地域、民族、風格、題材等特點進行歸納分類,將三個學年的中外民族音樂部分設計成一個個有聯系、可以串聯的專題課,貫徹到每個學期的學習,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有目標性、層次性、深刻性、探究性。
(4)同一體裁作品的組合
通過多個作品的聆聽賞析,更深入感受體驗這一體裁作品的音樂特點。如:人音版七年級上有一首作品《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師可以以這首作品為重點,挑選一些優秀的波爾卡音樂作品,設計成一節“波爾卡”專題課,從而使學生充滿期待地去探索波爾卡這種體裁的特點,為學生能去關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等這些高雅藝術活動、了解小約翰·斯特勞斯的音樂風格等奠定基礎。endprint
2.以學生實踐為主線,探究知識為中心,觸發情感為重點,培養學習能力這一教學格局是“專題式”音樂教學的指導思想
“專題式”音樂課強調學生的實踐,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整個教學前后自我的指導思想:激發興趣,啟發想象;聲像相融,豐富樂感;跨越學科,嘗試創編;創設情境,自由創意。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氛圍中學習、想象、創意,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樂語言表述。
如:案例——《搖滾樂》。人音版九上流行音樂單元,我曾設計了一節《搖滾樂》專題課,我的教學程序:從美國搖滾歌星貓王排練過程中的一個精彩片段引出搖滾樂,然后選擇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有代表性的搖滾樂代表人物及流派,并結合他們的代表作,在欣賞中通過學生學唱、參與節奏等不同的教學方式來分析搖滾音樂的特點,到90年代引出中國的搖滾樂,通過具體的作品如《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搖滾版賞析,分析中國搖滾樂特點,并根據搖滾樂特點對《青春舞曲》片段進行改編。他們改編搖滾版的《青春舞曲》,使我一次次感到震驚,在學習中也使我領略到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天賦!
有一個平常很差的班級,當我展示披頭士的照片時,一個學生說:“這個發型像我們班的王周××。”接著是一陣哄堂大笑,我微笑著說:“今天我們不研究發型,我們來研究他們的音樂。”于是學生都安靜下來。當欣賞邁克·杰克遜的《地球之歌》時,有些調皮的學生經常會冒出一些你想象不到的話,“哦,那只猴子……”“咦!好大一只啄木鳥……”,但隨著音樂的進行,學生漸漸就變得非常安靜了,直到音樂結束后許久,他們還依然沉浸于音樂中,看得出他們被音樂感染了!有學生突然冒出來一句:“好爽!”于是我就問:“為什么你有這種感覺?”他說:“反正就是好聽!”我又問:“你覺得他在演唱中采用了哪種演唱風格:吶喊式還是抒情式?”“主要是吶喊式,也有抒情部分!”我又問:“它的題材是關于什么的?”于是同學們就開始滔滔不絕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它的題材是關于環保的,倡導人們保護環境,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我說:“正是這種吶喊式的演唱風格和它的題材使我們受到感染!”
在這個課時,學生學得很投入,也很深刻,課后他們還饒有興趣地搜集了許多關于搖滾樂的資料,經常跑來和我交流。他們對搖滾樂這種體裁有了比較系統全面的了解,也從中看到了群眾性比較強的搖滾樂存在的糟粕,明確了欣賞音樂要有選擇性。順著這個主題,我還在興趣活動的時間里安排了關于流行音樂的辯論,如:“欣賞流行歌曲的利與弊”,要求以各種流行歌曲為論據。在辯論中正方與反方都尋找了很多能說明自己理由的歌曲,我又借助學生的智慧,引入平常的音樂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分析音樂、欣賞音樂的學習能力。
3.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是提高“專題式”音樂教學實效性的保障
音樂是生命和情感的藝術,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內容的時代性、教育性、趣味性、實用性,不僅著眼于學生掌握音樂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積極思維,豐富想象,使其成為情感厚實的現代人。教學方法是指完成教學任務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師的教授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改變傳統教學方法的教會為學會,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同時給學生創設大膽發問、質疑、創造的空間,重視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強調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1)方法的多樣性
多樣性指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音樂教學中某一知識點的教學,往往通過各種教學渠道滲透來達到預期的目標。如:作品波爾卡專題音樂教學中,當教學波爾卡的節拍特點這個知識點時,可以設計一條模擬雷鳴電閃的實踐練習:A B| A B|BBBB B-||,由全班學生分成兩大組通過A拍手、B拍桌子的形式來合作完成這條節奏練習,并引導學生在作品的Ba段加入這段模擬雷鳴電閃的伴奏,學生很興奮,也很容易體會到波爾卡音樂的節拍是弱強循環的兩拍子,在這個實踐活動中學生也會特別細心地去關注作品的曲式結構,平時看似較專業且難的知識點在這里學習起來就顯得輕松而愉快。
(2)方法的靈活性
因學校、班級、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音樂性,決定了音樂教學方法的靈活性。音樂教學要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實行因材施教,在音樂教學中更強調學生自身的縱向發展,對班級中個別音樂能力較弱或者問題學生應采用特殊的方式,提出適合他們發展的要求,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人人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4.恰到好處的現代教育技術是提高“專題式”音樂教學實效性的給力后盾
現代教育技術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強、快捷簡便、直觀形象等特點,它通過圖像、文字、音響等來刺激人的感官,從而使人產生想象和聯想,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形象思維具有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設計的一節節音樂欣賞專題課中,現代教育技術中圖片、視頻的處理運用把教學一次次推向了高潮,如:《搖滾樂》專題課中的視頻——《地球之歌》,那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它所產生的震撼力在每個教學班都清晰可見;《波爾卡》專題課中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視頻——《撥弦波爾卡》,那令世界矚目的音樂盛會很好地感染了學生,也促進了學生對波爾卡音樂特點的認識;《雅尼與電聲音樂》專題課中雅尼紫禁城視頻的巧妙運用,讓學生更清晰、更親切地認識了這位音樂天才及他的音樂。學會巧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不僅能促進我們專題式音樂欣賞教學更好地實施與開展,也為學生學習探索音樂提供了寶貴資源。
5.善用激勵性機制進行評價是“專題式”音樂教學學生后續發展的可能
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作出評價要慎重,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這是努力探尋喚醒、鼓舞、激發學生的最有效手段。常用方法有以下三種:
(1)贊賞性評價
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得出來的正確結論給予真誠的贊賞的評價,因為“人性最深層的需求就是渴望被別人欣賞和贊美”。激勵使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從而把求知當成人世間最大的快樂。endprint
(2)多元性評價
對學生表現得不盡如人意之處,應巧妙運用評價,使學生體驗到教師的期待,進而化為一種積極的行為。
(3)縱向性評價
評價應著眼于未來,側重于發展,有利于改進。教師應強調評價的引導作用,應淡化學生間的橫向比較,注重學生發展,使學生體驗到進步就是成功。
三、“專題式”教學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實踐中的收獲與感悟
在“專題式”教學下,有課程體系的思考、課程內容的組合、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手段的采納與考核評價方式的運用,目的在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踐證明,采用“專題式”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體現了音樂教學價值的情感性
音樂教學價值的“情感”,不僅是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等,更是指學生的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富。我們知道,音樂教學的真正意蘊和樂趣,乃是潛藏在學生生命成長的幸福體驗之中的。我們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音樂學習活動的無窮樂趣和參與音樂學習活動的成就感與愉悅感,體驗到音樂課堂教學的意義和價值,享受到音樂課堂生活所帶來的“幸福感”。
2.發揮了音樂教學的主導性
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我們的音樂教師能夠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學生,掌握“學情”;能夠準確把握和深入分析音樂教材的精髓,并對包括音樂教科書在內的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二度開發;能夠以高度的創新精神為指導來整體規劃教學活動,并設計出具有創意的、可操作性的、體現時代特點的有效教學方法;能夠準確把握音樂教學因素之間存在的交互關系,實現主體之間的有機轉換和交互合作;能夠切實幫助學生實現其主體地位,有效地為學生主體的所有學習需求服務。
3.激活了音樂學習的方法,展現了音樂課的發展性、延續性
學生能在課堂上充分張揚自我、展示自我,獲得積極的創造樂趣和情感體驗,使學生的人格得到持續不斷的健康發展和完善,以綜合生成學生的藝術素養,奠基美好人格,鍛造求真、向善、唯美的良好精神境界,進而提升學生的藝術素質與音樂藝術實踐能力。這樣的教學能將音樂課內與音樂課外活動自然巧妙聯系在一起,使音樂活動課成為音樂課的延伸,使學生創造思維的空間更為廣闊。活動課除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外,更多的是要把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創編歌、舞、劇,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團隊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學生智力發展和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以在模式取向上構建高度體現學生主體性的、著眼于“生本”的多樣化的音樂教學方法、途徑、模式群為基本追求,這樣,才有可能真正使我們的音樂教學充滿生命的陽光和律動著生生不息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嚴育洪.問診課堂:教學望問切[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06.
[2]孫菊如.課堂教學藝術[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曹理,繆裴言.中學音樂教學論新編[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04.
[4]劉金玉.高效課堂八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朱立民,潘開標.專題化組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評論,1994(6).
[6]王慧.“專題式”教學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07(6).
[7]謝嘉幸,徐緒標.音樂教育的研究與實踐[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