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粉玲
【摘 要】 閱讀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人類社會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法。數學課堂中如何促進學生進行閱讀,注重將理解、問題、操作、對比與閱讀相結合,養成動手動筆,仔細觀察,用心體會的好習慣,真正學會閱讀“數學書”。
【關鍵詞】 數學閱讀;生活經驗;教師;學生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學會閱讀很重要,因為閱讀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人類社會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法。新課標也指出,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當今的信息時代背景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教學的重點就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方法,掌握了好的閱讀方法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養成學生優良的數學閱讀方法,對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來說可謂積累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那么,在日常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進行數學閱讀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理解與閱讀相結合
古人推崇“好讀書,不求甚解”,但作為數學的閱讀則應該是不理解不罷休。從某種意義上說,通過閱讀后的理解是數學學習的通行證。
孔子云:“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然而,我卻說:“讀而不思則惘,思而不讀則殆”。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學會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數學課本上的定義、定律等語言,雖然言簡意賅,但常常不易理解。因而,教師在指導閱讀時,引導和啟發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千方百計地鼓勵學生積極動腦,要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養成凡事問個為什么的良好習慣。
例如,我在教學中遇到“配套”一詞時,是這樣處理的。“孩子們你們知道什么是配套嗎?”有位孩子根據已有經驗說:“媽媽說,衣服配套穿才好看。”我及時給予了肯定,“是的,你媽媽說的對。那你媽媽怎么給你配套穿衣的呢?”學生高興的說:“這件短袖就配這條裙子。”此時我又將矛盾拋給了學生:“你覺得衣服還可以怎么配套穿?”孩子們各抒己見,在討論的環節中,孩子們掌握了“配套”這個詞。
二、問題與閱讀相結合
數學概念、規律等語言簡練、敘述嚴謹,但對學生來說比較枯燥,不易理解。指導閱讀時,設疑要有層次性和啟發性,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生活經驗中入手,從不同角度思考、質疑,養成愛問、好問、會問的好習慣。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課時,我先出示兩組結果相同的除法算式,12÷3,36÷9,讓學生說出得數,利用除法的基本性質說明為什么得數相同,為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作鋪墊。接著出示兩個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3/12,9/36,問學生:這兩個分數相等嗎?為什么?你能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來解釋一下為什么會這樣嗎?接著,同學們舉手回答,我微微一笑,讓學生們自己去閱讀書上的例題和概念,自己發現問題,然后讓孩子們帶著這個問題進入課堂,在課堂中尋找答案。因為孩子的學習知識預先,可能很難表達準確。此時,教師可以適時點撥“分數和除法可以互相轉化嗎?”,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學生有隱約明白點了,雖然學生描述自己的結論時,說得不夠準確,但通過教師及時的點撥、引導,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說出大致的意思。這時再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充分的討論、交流自己閱讀教材的收獲,完善自己的說法。在相互之間的交流中,學生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并且可以在此基礎上再提出更多的疑問,使學生在質疑中不斷地取得更多的收獲。
通過以“問題”導讀,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廣闊性。
三、操作與閱讀相結合
操作就是讓學生真正地動起手來,以“動”帶讀就是邊讀邊讓學生圈一圈、畫一面、寫一寫、做一做。在各年級的解決問題教學中,以“動”帶讀對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高年級要讓學生自己整理題目中的信息,學會邊看題邊畫線段圖、幾何圖或簡單列出條件、問題以幫助解題。例如四年級“角的度量”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自學,認識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稱,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量角的方法,以求學生對量角的方法能初步感知。再讓學生按書上的步驟,邊看邊依葫蘆畫瓢,試著量一量,比一比自己量的方法和書上的有什么不同,對在量角時出現的問題還可以提出來大家解決。最后教師再簡明扼要地抓住重點進行講解。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量角,也學會了如何看角的度數。教師結合全體學生的情況進行講解,畫龍點睛,使學生真正學會了閱讀。
四、對比與閱讀相結合
對比就是通過比較知識的聯系、差別,來掌握知識,把知識內化的一種讀書方法。讓學生學會邊讀邊比可以在知識形成的初始階段,把知識進行有層次的整理,讓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的重點,對知識間的聯系和差別能夠系統地把握,為以后能靈活應用和創新打下扎實的基礎。
例如“分數與除法”例題: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孩子,每個孩子分得多少塊?受分數意義的影響,很多學生不理解“每個孩子分得多少塊”的意義?于是我讓學生比一比“每個孩子分得1塊餅的幾分之幾?每個孩子分得多少塊?”這兩個問題有什么不同,它們分別求的是什么?在引出問題“那每個孩子分得3塊餅的幾分之幾?每個孩子分得多少塊?”它們在意義和敘述上有什么區別?通過比較,學生對“分數和除法”的意義、區別、聯系就進一步理解了,以后如果再遇到這類題,學生就能正確區分,靈活運用。
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方法,讓學生熱愛閱讀數學課本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作為小學數學教育,一定要走出傳統閱讀教學的誤區。要真正授之以“學”和“閱讀”的方法,在學習中不要讀死書、死讀書,而要學會勤觀察、勤動口、勤思考、勤實踐。真正變“讀會數學課本”為“會讀數學課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