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顏
摘 要:小學語文這門學科不僅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同樣還具有德育、智育、美育功能。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抓好小學語文這門基礎學科的教學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素養;培養
語文這門學科是一門具有強烈人文色彩的基礎學科,是文與道的有機統一,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上有著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但是,如果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之中對其所包含的人文內涵不夠重視或是置之不理,就會造成學生人文價值與人文底蘊一定程度的流失。小學語文作為語文教學中十分基礎的一個時段,是學生人文素養得以形成的啟發性、基礎性階段。語文教學作為我國傳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其前提在于教師要對語文與人文兩者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全面深刻的認識,努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語文教學的春天盡早到來。
一、挖掘歷史名篇,積淀素養
中華上下五千年,在悠久的歷史洪流之中,誕生的文學作品不計其數。在這些名家名篇之中不乏蘊含深厚歷史文化底蘊與民族精神的篇章,小學語文教師可以以古鑒今逐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引導學生誦讀詩文不失為一個能切實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手段。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是經過多少朝代積淀下來的中華民族的文明精華。古詩文中的所蘊含的節奏,韻律,精湛優美的詞語、句子給人以強烈的美感。教師可以從《詩經》《論語》《三字經》《千字文》《增廣賢文》以及四大名著等經典名篇著手,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讀、集體讀、朗讀、吟唱、書寫等方式開展學習,長此以往,讓學生在古人經典名作之中受到點化,性情變溫和,品德變好,情趣變高雅,與人交談、講話、寫文章時語言優美,思如泉涌,人文素養獲得提升。
二、挖掘教材,提升素養
新課程改革之中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與文本之間的一個對話過程,學生作為閱讀、思考的主體,要確保學生能夠對閱讀與思考產生較為深刻的體會,學生的人文素養能夠得到提高,其重要前提就是教師要將閱讀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教師應就教材、文本展開深入挖掘,運用教學智慧將學生帶入文本之中,從而實現從教教材轉變為教材教。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深入文本之中,進行自主探究性閱讀,在閱讀中進行思考,在思考之中進行閱讀,從而讓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對祖國語言、中華文化產生強烈的熱愛之情,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提升,性情得到陶冶,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1]。比如在學習《窮人》一文時,教師可以在讓學生通讀全文的基礎之上,向學生提出“如果你是安娜,你會怎么做”這樣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交流。這樣的認知活動不再僅僅是教師講、學生接收的教學模式,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從文中角色的角度來進行思考,讓學生深入文本之中,走進文本所記載的真實歷史環境中。以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而不再是脫離文本的盲目閱讀,使學生對作者的意圖產生深刻的理解,這樣學生才能在主動的思考中去發現桑娜和漁夫的勤勞與善良。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深入挖掘文本內涵,對文本所蘊含的思想產生深刻的體會。
三、情感熏陶,遷移素養
作者寄予教材文本的思想感情并不是張貼于教材之上的標簽,學生要遵循一定的路徑才能夠有所領悟。教師在挖掘歷史名篇、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過程中,還應注重情感熏陶與素養遷移。情感教育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運用情感因素,將情感教育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與此同時啟發學生對文中的情感因素進行必要的遷移,感染學生,從而達到學文、悟道的目的,確保學生人文素養能夠得到真正的提升[2]。比如在教學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出朗讀的作用,將文本中的無聲語言化為有聲語言,讓文本入學生之眼,出學生之口,聞學生之聲,記學生之心,使教材之中所包含的人、情、景、物等全部展現在紙面上,讓學生從多方面去感受教材,能夠受到教材文本之中所描寫的美好事物的熏陶。比如在學習《草原》一文時,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教材,感受課文中所描繪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钡木跋?,讓學生去感受人們那盛大熱情的歡迎場面。通過朗讀去領會蒙古草原上的美好風光以及風土人情,從朗讀中去體會蒙漢的民族情深,讓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朗讀中得到熏陶、提升。
在小學語文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十分重要的,鑒于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善于展開探索研究,在教學實踐中予以完善,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課堂人文氛圍,讓學生無時無刻都能受到人文素養的熏陶,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繆華莉.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途徑[J].亞太教育,2016(18):12.
[2]顏峰.試述小學語文教育滲透人文素養的培養[J].才智,2014(17):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