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堅明
摘 要:家庭教育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對人的身心健康成長起著奠基、保障的作用。綜觀古今中外,因家庭教育而直接或間接影響人成長的例子不勝枚舉。如何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從而提高我國勞動者素質呢?必須從改善和優化受教育者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生活條件,保護其學習、實踐、創新的積極性,發展其創造性思維等方面入手,根據不同個體的特點而因勢利導,才能保證高素質人才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家庭教育;人才;培養
家庭教育在習慣上是指家庭內部的教育,主要是指家長對子女實施的教育。而有關專著對家庭教育的理解則更為寬泛,如學者鄧佐君在他的《家庭教育學》中指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發生的,是以親子關系為中心,以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為目標的教育活動,是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家庭(主要是指父母)對個體(一般指少年兒童)產生的影響作用。學者不僅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家長的有意識行為,也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家長對子女無意識的影響過程。家庭教育通常被理解為是學校教育的基礎,也是對學校教育的配合與補充,最終目的是同學校教育合力將青少年一代培養成為符合國家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一、家庭教育的內涵、地位和作用
教育的載體主要是家庭、學校和社會,而家庭作為教育的主載體之一,其作用和地位尤顯重要。人類最先接受的教育,如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等都是受家庭成員的啟蒙。而在青少年時期,家庭教育更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基礎,如果把家庭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這將是巨大的教育資源。由此可見,加強家庭教育對加快現代化人才的培養及提高全民族素質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二、中國家庭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縱觀歷史,家庭教育觀具有非常明顯的時代特征。在我國奴隸社會時代,家庭教育僅僅是簡單的農業勞動技術傳授;封建社會時代,家庭教育已有除農技外的手工業技巧,更高級的家庭教育甚至對青少年的思想意識形態已有客觀性的啟蒙。
三、我國與發達國家家庭教育的差異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他道出了一個普遍真理:大凡有成就者,無不經歷苦難而奮起。縱觀中外歷史,凡有所成就者,大都接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已經被擺到了重要的位置,然而,我國的家庭教育狀況卻令人擔憂。在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全球經濟正日趨一體化,可中國的家庭教育似乎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尚有較大差距。中國的家庭教育與發達國家相比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特點。
1.認識不到位,意識性不強
隨著經濟迅猛發展,城市中產階級逐漸形成,但不少家長卻對子女從小嬌生慣養,且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只有一個孩子,從而使得很多家長對其子女過分溺愛,教育孩子欠缺方法或者方法不科學,導致下一代變成了“小太陽”“小皇帝”,對學習沒有興趣,生活不能自理。同時,很多家長為使孩子有更多的學習時間,不理會孩子的個性、興趣、特長等主觀因素,盲目地迫使孩子們按家長的意志去學習,片面地追求升入名牌學校、進修熱門專業,致使很多孩子因此對學習失去興趣,結果自然是事與愿違。
其實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給予父母教育兒童的機會。但大部分中國的父母,卻沒有抓住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所謂“小事”,對子女進行日常生活自理常識的教育,使其明白凡事應由“自己”做起的道理。
反觀外國兒童,他們從小就受到在任何環境下生存的教育。
在美國,中學生流行一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美國家庭注意培養孩子的開拓精神,從小讓他們認識勞動價值,學會理財,自己動手修理汽車,外出當雜工、賣體力,自謀生路。總統、部長的子女到餐館洗盤子的事例并不少見,人們贊賞能自己生活的兒童,依靠父母會被認為沒出息。因此,不少達官貴人的子女在校期間一般都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像常人一樣生活、學習。
發達國家比中國更注重家庭教育的主動性與實效性,并且尊重孩子自己的興趣、充分發揮其特長。而注意這兩方面教育出來的孩子,能更好地磨煉孩子的意志,使其適應社會的生活。
2.互動性不強
中國的家長習慣灌輸概念的教育,而西方國家更注重的是自主及自理的教育。孩子是純真的,他做每件事情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去干,而這“喜好”并不是都跟成人的是非觀念統一的。當這種矛盾出現的時候,中國的家長就只有聽不聽話的概念,只會責備甚至打罵孩子,明顯地表現出與孩子的溝通不足。
四、影響家庭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
中國的家庭教育存在著不少問題,我想和一些傳統的觀念與現代生活習慣有關。
從秦始皇奉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開始,中國的讀書人就肩不能挑,手不會提,“百無一用是書生”,現在國家推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父母更是以孩子功課忙為理由,統管了孩子上學以外的一切,使孩子變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另外,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人口結構出現了“倒金字塔”的現象,四個老人圍著一個小孩轉,難免會出現過于嬌寵、溺愛的現象。有時小孩明明犯了錯誤,還是要護短,長期如此,會使孩子是非不分,觀念模糊,反而與我們的教育目的相背離。
我們現在提倡并實施素質教育,家長們該從家庭教育的誤區中走出來,樹立新的人才觀念以及教育觀念,使家庭教育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如何使家庭教育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呢?首先要弄清楚影響家庭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雖然家庭在不斷地強化其教育功能,但在兒童和青少年成才的過程中,家庭教育并沒有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有些家長的做法甚至會阻礙子女成才。眾多的家庭教育研究者指出,目前家庭教育的實踐中存在種種誤區,突出表現在:
1.教育觀念傳統,不尊重子女,視子女為自己的附屬品,按自己的意志來培養孩子。
2.方法不科學,采用嬌寵式、專制式、放縱式教育的家長很多。嬌寵式是家長包辦一切,過分保護,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所謂專制式是家長利用權力與權威對子女控制專教,強制子女依家長的意愿行事,如有違反則施以體罰或變相體罰;放縱式是家長對子女放任不管任子女為所欲為,信奉“樹大自然直”。endprint
3.內容偏差,重身體素質培養,輕心理素質培養;重智力開發輕非智力因素;重知識輕能力。
這些問題的存在一方面說明傳統的功利主義家庭教育觀仍在起作用,現代家長還如封建家長一樣希望依靠子女實現生活改善和階層提升;另一方面也顯示對家長的教育并非卓有成效。家庭教育的理念推廣了十幾年,家庭教育的實踐依然問題很多,有關專家指出是因為家庭教育的理論研究薄弱,對家長的教育缺乏理論指導,多從經驗出發,而沒有綜合現代親子關系的最新理論成果,不能有效地幫助家長理解和處理面臨的具體問題,家庭教育目前急需引入科學理論,使家長站在科學的高度理解家庭教育,反省自己的觀念與行為,從而使家庭教育真正有益子女的成長與成才。
五、優化家庭教育的主要措施
兒童教育家里普曼指出:孩子三歲前形成的性格將伴隨他終生。中國也有這樣一句古語:“三歲定八十。”而培養孩子高尚品格的第一環境是家庭,父母則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日益顯得重要的家庭教育,父母應如何把握它的方向呢?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改善生活環境、生活條件與生活方式,以身作則,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
所謂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活條件,并不是非得要高水平、高品質的生活才行,我們可以把原本生活的自由散漫變為整齊劃一,把臟、亂、差理成干凈清潔。從自己做起,崇尚儉樸、控制開支、杜絕浪費和奢華,根除懶散習氣;從身邊的環境做起,教育孩子什么是道德,如何做到有道德。
2.維持有效的溝通,給予適當的尊重與自尊
良好的溝通可促進親子間構建愛的關系,使家庭關系更穩固。下列來自心理咨詢的行為技巧有助于維持有效溝通:①積極傾聽,一方面可澄清孩子們的行為正確與否,另一方面可使其感受到被了解、被重視。②鼓勵孩子們以語言表明想法和感受,促進彼此的自我開放,增進相互了解。③了解并充分尊重孩子們的想法和感覺,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持同等的價值觀。
自尊是指一個人尊重自己,知道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有足夠的能力去應付生活中的挑戰。兒童的自尊心是通過與大人或同伴的互動逐漸形成的。家長對孩子所遇到的事情表示重視,盡量以孩子的立場來看事件,重視孩子提出分享的消息和感覺。這樣的行為和態度就告訴孩子他是有價值的人,孩子就會重視自己、接受自己和喜愛自己。這需要家長們首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從而接受孩子,信任孩子們的判斷與決定,并且適時地鼓勵孩子從實際操作中獲得能力和信心,了解環境、了解自己。
3.因勢利導,對孩子進行法制教育
改革開放以后出來的法制問題,大多是因為人們對法律的認識不足,而遵紀守法是社會安定的保證。適時地對孩子進行法制教育,教育孩子做個正直守法的人,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大量的事實證明,很多違法犯罪者之所以犯錯,全因法制觀念淡薄所致。要避免下一代的違法犯罪行為,必須加強孩子們的價值觀、世界觀教育。家長們可以利用各方面的事例對孩子們進行教育。除了書籍中、電影里的英雄人物,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孩子學習的榜樣。凡孩子接觸的世界,正直與邪惡均存在,家庭應注意發現這些行為,隨時隨地教育孩子。
4.營造家庭的民主氣氛,保護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對孩子進行理想教育
理想是人走向成功的基礎。成功的家長靠的并不是荊條與拳頭,而是營造出的濃厚的家庭民主氣氛。這氛圍中的孩子會覺得在家庭里是人人平等的,有自由表達見解的權利,相互間可以信任。沒有暴力行為和壓制行為,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受到保護和鼓勵,就容易成材。另外,家長還要有正確的教育方式與評價標準,克服家庭教育中的隨意性和傳統意識,力求給孩子一個學習榜樣。
近年來,社會上有許多違背法律道德的現象,在孩子們的心中留下不良的、深刻的印象,影響到學校、家庭的素質教育。在一個缺乏高尚品德的社會里,期望出現高素質的人才是十分困難的事。不是僅憑家庭對孩子實施的種種教育,就能成功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惟有全社會共同參與,徹底扭轉不良的社會風氣,給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未來才有希望。
參考文獻:
[1]趙琴.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教育[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鄧佐君.家庭教育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葉運生,姚思源.素質教育在中國[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