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春霞
摘 要 體驗,即通過感官來感知,“是主體對所經歷事件或生活的一種體認與感悟,是個體生命經驗的結晶”。如果我們把體驗融入到品德課堂教學中去,把枯燥乏味的知識傳授轉變為自然活潑的生活體驗,那么課堂教學必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筆者所執教的《不說話的朋友》的教學片段來具體闡述。
關鍵詞 體驗 品德 教學片段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0.058
Experience Teaching Practice of "Morality and Society" Course
——Case study of “Silent Friends”
SHEN Chunxia
(Nanjing Xudaojie Primary School, Nanjing, Jiangsu 210016)
Abstract Experience, that is, perceiving through the senses, “ it is a perception and perception of a subject, an event, or a life. It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 If we integrate the experience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change the boring knowledge teaching into the natural and lively life experience, the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ill inevitably get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 the "Silent friends" teaching fragments to elaborate.
Keywords experience; Moral character; Teaching fragment
1 案例題旨
《不說話的“朋友”》是《品德與社會》蘇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的成長與他人”中的第三課。課標明確規定:讓學生體驗公共設施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方便與好處。把“愛護公物,人人有責”深入每個學生的思想,讓每個學生都能做到自覺愛護公共設施。本課的教學主題就是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意識,自覺愛護公共設施,正是體現了課程標準的這一規定。
2 案例背景
所謂不說話的“朋友”,就是指在我們身邊的一些公用設施,如垃圾桶、信箱、健身器材等等,他們在為我們提供便利與服務的同時卻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小學生對公用設施的來源、作用以及它們與人的關系認識是不到位的,沒有思考過破壞公用設施會給自己、他人帶來不便,缺乏一定的公德意識和法制觀念。
如何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的心靈真正有所觸動,行為有所改變呢?這就是我們開展這次活動的最終目的。杜甫也有詩云:“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露痕跡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那么,怎樣才能不露痕跡地讓學生知道愛護公用設施人人有責,能夠自覺愛護公用設施呢?
3 案例實錄
3.1 由長椅想到的
師: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我們的朋友——小區里一把椅子卻在那兒傷心地哭了(動畫:情感體驗哭泣)這把椅子為什么哭了?
生1:因為它疼,你們看:他的臉上、背上、腳上都是傷,不哭才怪呢!
師:你真會感受,我們有一點點弄傷了,就覺得很疼,還會哇哇大哭呢,何況這把椅子上有那么多處傷。
生2:是有人用小刀在他身上亂刻亂畫,還坐在他身上亂搖亂晃。
師:真能干,你還知道他是怎么樣受傷的。
生3:老師,我用個詞歸納一下,是遍體鱗傷,難怪他哭得這么傷心。
師: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看到一些公用設施遍體鱗傷,課前,我們做了一回小小調查員,分組對我們周圍的公用設施進行了調查,寫了調查報告,有的組還用照相機拍下來了,我們來交流交流吧。
學生一組一組把調查到的資料讀給大家聽,還拿出了一張張公用設施受到破壞的照片,學生看后大為震撼。
3.2 假如沒有了他們
師:大家踴躍發言,替這些受傷害的“朋友”們說出了他們的心里話。他們默默地奉獻著一切,換來的卻是傷害,它們怎么能不傷心,不生氣呢?這不,前兩天我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來信。誰來讀一讀?
“親愛的人類:
你們每天享受著我們為你們提供的各種便利和服務,非但不感謝我們,還肆意妄為地破壞我們,所以我們決定罷工。
全體公用設施”
我們一起討論:假如它們真的罷工了,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它們,我們的生活會是怎樣?
(出示:假如學校里的桌椅罷工了—— 夜晚的路燈、垃圾桶、馬路上的盲道、河堤……)
生:假如學校里的桌椅罷工了,那我們上課只能站著上了,書包、書、鉛筆盒都沒地方放了,也不能寫字了。
師:假如我們現在就沒有課桌椅,請同學們站起來寫一寫自己的姓名。(同學們在沒有課桌椅的幫助下寫自己的姓名,怨聲載道。)
師:你們感受如何,有什么話想說嗎?
生1:原來寫一個名字很快的,可今天寫起來非常慢,而且寫得不漂亮。
生2:我也是這樣,今天是只寫一個名字就這么麻煩,那要寫那么多作業可怎么辦呀?endprint
生3:看來,我們的學習是離不開課桌椅的。
師:說得很對,看來平常不太被我們重視的課桌椅,原來有這么大的作用。
生:假如夜晚的路燈罷工了,那晚上的小區將是黑漆漆一片,上夜班回來的叔叔阿姨都看不清回家的路了。
師:楊老師住的小區也碰到過這樣的情況,由于小區里的幾盞路燈不亮了,楊老師的媽媽晚上回家看不清路,摔了一跤,手嚴重骨折。現在楊老師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家里,還要送女兒上學,忙得不可開交。你們小區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事呢?
(生舉例路燈不亮給大家帶來的麻煩)
……
師:同學們說了那么多,都表達了同一個意思,那就是,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這些——(不說話的“朋友”)
4 案例分析
體驗,讓學生從自己的內心需要出發,從生活中得到經驗,活躍自己的各種感官,憑借自己的直覺身臨其境地對所學內容進行切身體會。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獲得更多的經驗,同時還可以和他人分享與交流,促成靈活成功的運用。夸美紐斯說過:“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感知開始的。”意思就是一切知識都需要通過感官來獲取,學習過程中涉及的感官越多,獲得的知識就越多,印象就越深刻。
品德教材中有許多生動有趣、富有教育意義的事例,但學生獲得的是理性認識。但現實生活是復雜多變的,不能只依靠靠書上簡單的案例來解決生活中復雜多變的問題。所以還是要讓學生在實踐中習得經驗。使學生更加貼近生活,排除枯燥無味的說教,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那么,我們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4.1 創設情境,喚起體驗
品德教學應當引出學生的學習興致,逐漸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意識,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所以在教學之時我們要營造一種教學意境,誘發學生知覺表象的覺醒,使學生充滿興致地去體驗。為了使學生的學習動力得到激發,可以采用精心設計的導語;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講一個繪聲繪色的小故事;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放一段悅耳美妙的音樂;為了激發學生的圖景思維,可以創設唯美的或感人的畫面等。課件上可設計一個無奈嘆息的椅子,把學生們引入此情境中,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使學生傾心聽到“朋友”的內心聲音。教學中,教師的親身經歷也能激起學生無限的暇想,這樣的情境下產生的體驗才是真切的,才具有良好的教育價值。
4.2 調查實踐,做中體驗
為了加強學習內容和學生生活環境的聯系,品德與社會課程要求面向學生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三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經歷,他們的生活環境和一些社會經歷是具有特別意義的教學資源。但我們的教學不能只是學生們簡單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經歷,我們教學的意義是要把學生真正引導到生活中,靈活運用生活經歷來教導學生。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關注現實生活,呈現生活經歷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使學生對現實生活加以深刻反思,豐富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感悟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體會生活的經驗和智慧,以達到更有效的學習,使個體得到全面發展。
新課程倡導的新理念之一就是在教學過程之中,教師要以學生的生活作為基礎,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課前,筆者讓學生四人為一組收集公用設施被破壞的現象,寫了一份調查報告,還拍下了一張張真實的照片。學生在調查活動中,了解了自己身邊的公用設施也受到了破壞,使學生在生活中感悟,從而使情感得到升華。當學生在課堂上呈現一份份報告,一張張照片時,道德認識有所提高。
4.3 讓學生自主體驗、感悟
新課標指出:“兒童的品德與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時也是教育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能夠自主、能動地規劃自己的發展是學生主體性的最高體現。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可以發現他們之前沒有注意過的生活現象,不過這種發現并不完全是完整意義上的學生內心世界的豐富。此時,教育者要因勢利導,“如果我們周圍的公用設施罷工了,我們的生活會是怎樣的?”這個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學生的思考,這時,活動的教育意義也才真正體現出來。
4.4 實踐體驗,延伸感悟
積極開展實踐,能豐富體驗,延伸感悟。通過上述的交流討論后,學生都會說:公用設施罷工,會給我們的學習生活帶來很多麻煩。但因為很多學生沒有碰到過這樣的事,所以這很難使學生產生共鳴,就更不用說形成自覺行為了。所以,筆者就利用現場資源——學生的課桌椅,通過讓學生在沒有課桌椅的幫助下寫自己的姓名,讓他們感覺到很困難,在困難中讓他們真真切切感受到我們的學習是離不開課桌椅的,我們應該愛護它們。品德課的主要任務是要把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和情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道德觀念,進而形成道德信念,使學生從內心產生自覺履行道德準則的自覺性。體驗是內化的前提,可以給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在品德課中,只有引起學生的自主體驗,才能促進品德的真正內化。
體驗是對感受、認知和經驗的升華。它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和親身經歷來認識周圍的事物。體驗可使人潛移默化地形成一種最真實的內心感受,深刻的體驗能伴隨人的一生,使人刻骨銘心。它來源于生活,又回饋于生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