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生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是比較直觀化的,他們的抽象思維不夠完善,所以學生是難以理解的,還需要在教學方式上進行適當的調整。學具操作對于小學數學有著一定的輔助性作用,能促使教學結構得到優化。本文主要對學具操作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希望為小學的數學教學開展提供有益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具操作 作用
隨著近年來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學具操作已經逐漸被教師認可并廣泛的應用。傳統教學方式當中對于學習的操作應用沒有充分的發揮出學具的作用,導致教學效果受到阻礙。因此在當前階段教師還需要對教學改革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更好的利用其學具進行操作,從而促使教學課堂更加靈活。下面將對學具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的作用進行詳細討論和分析。
一、學具操作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用于小學生身上是最為合適不過的。小學生由于年齡比較小,通常都活潑好動,對于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但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年齡小,因此很難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只能短時間的集中精力。教學當中如果教師能巧妙的設計相應的動手操作的課程項目,那么則能讓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也能更好的提升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學習“十幾減九”的時候,較為了能讓學生理解“破十法”可以利用學具操作,讓學生主動的進行擺一擺,先在桌子上擺放15個小棒,然后在減掉6根,看一看還剩下幾根小棒。學生對于這樣簡單的操作方式是比較容易產生興趣的。自然會主動的參與其中,甚至還想要主動的講給老師聽。通過這樣的操作方式將原本枯燥的數學問題變得更加直觀化,由于其更加符合學生的思維模式,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能讓學生學習起來更加的輕松,產生的效果也自然能得到保障。
二、學具操作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算理
小學數學教學當中計算是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知識,同時數學的計算學習也是數學能力培養當中的基礎能力之一。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是很難理解算理的。而利用好學具操作方式則能讓學生對于算理有更加直接并且清晰的認識,同時也能達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目的。例如在學習“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的過程中,學生對于“個位不夠時從十位退一,同時十位要減去一再減”這個概念難以理解。那么教師則可以采取直接化的學具操作方式來進行教學引導。首先要讓學生拿出一張紙,然后上面畫好數位表,在數位表上擺出56根小棒,并提問,在56根小棒當中減去18根小棒應該怎樣減。然后學生開始進行操作,從5捆小棒當中打開一捆和6根小棒放在一起,這就是16根,然后再當中減去8根就是還剩下8根。再從剩下的4捆小棒當中拿去1捆還剩下3捆,因此得出56—18=38.這樣的方式雖然看似簡單,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卻能讓他們更好的理解數學算理內容,同時也能達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目的。
三、學具操作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現代教育當中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國外很多的專家對于小學的數學體系進行創新研究的過程中都會將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這也是促使學生未來發展的重點所在。我國的教育發展當中對于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培養近年來也開始逐漸的加以重視,讓學生進行擺、拼和制作等都能讓學生得到有效的鍛煉,是促進學生全面進步的一種重要措施。因此,現代教學當中教師需要利用好學具操作方式來讓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得到培養。小學的數學教學當中教師利用學具培養學生的數學知識運用能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更加能讓學生在未來更好的進行社會發展。例如在學習了分米的知識點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來對班級當中的桌子和黑板的長度高度等進行測量。在學習了面積以后可以對班級的整體面積和窗戶的面積等進行計算。
四、學具操作能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化思維方向發展的過程當中,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維更加的具象化,抽象的內容理解需要在感性的材料引導下才能進行加。因此教師就需要利用好學具操作方式來對學生進行鍛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操作空間和時間,讓學生能將自己的想象力和操作能力結合到一起去,從而在當中對知識進行全新的理解和發現。例如在學習了正方形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好正方形的紙,并想辦法指導正方形的特點進行講解,看誰使用的方法比較多。有的學生可能通過測量的方式發現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有的學生可能通過兩條邊的重合方式發現四條邊是相等的。總之通過學生的操作,可能過程不同,但最終結果都是相同的。這種方式能讓學生得到知識的進一步掌握,同時也能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一定的鍛煉。
五、學具操作能讓學生探索能力得到提升
在新課標當中對于學生的探索能力也有所要求。教師通過學具操作方式能讓學生從多個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問題的分析,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好的觀察事物,對于學生的探索能力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時候,教師要想讓學生理解其面積的算法,可以先讓學生拿出平行四邊形的紙板進行操作,并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剪下來,轉移到右邊去進行拼接。學生通過直接的操作方式能看到轉移以后的平行四邊形變成了長方形,并且長方形的高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那么就能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剪一剪、拼一拼,在思維上得到了自由的發揮,更加讓學生的潛能得到了凸顯,是提升學生探索能力的重要方式。
六、結語
總之,在小學的數學教學當中教師一定要重視起學具的操作使用,能根據學生情況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同時也要充分的發揮出學具的具體作用和價值,從而引導學生主動的進行參與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才能促使學生真正的得到能力的提升,為教學效果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孫瑞華.淺談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5,(15).
[2]滕建宏.學具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2,(12).
[3]王丹青,鄭愛芹.例談學具在數學探究式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9).
[4]伍蘭芳.淺談學具操作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03).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寧陽東疏鎮大伯完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