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要】為響應區域課堂教學改革,本文結合“三究四學”的教學方法和初中化學課堂實例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初中化學 核心素養 化學思想 效率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區域課堂教學改革創新與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BHA130058)。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2-0151-02
最近幾年,面對我國大力倡導進行教育改革的情況,我們化學教師也應該積極響應教育部的號召,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轉變以往應試教育對學生自學、創造能力的限制,將教學中心向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轉移,讓他們翻身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而促進其成長、成才。
一、構建知識網絡,掌握基本化學思想
在以往的化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為提升學生的成績,僅僅注重他們對課程重點內容的記憶并沒有引導學生將瑣碎的知識轉化為科學的化學方法和思想,致使他們的學科相關能力和素質一直難以提升上去。針對此種情況,教師應該從現在開始,改變教學中“死記硬背”的現象,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化學思想,定期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讓所學的知識和內容系統化、條理化,形成知識體系。
例如:我在講授“元素周期表”的相關內容時并不是一帶而過,而是聯系前面“原子結構”這一課題的內容,讓學生通過對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進行分析,進而能夠掌握元素的結構與其性質間的相互關系、規律。由于初中階段學生知識儲備的限制,我首先讓他們觀察表格,找出自己熟悉的元素。學生們能夠標注出H、O、C、Na、Fe等元素,然后我再針對這些元素的原子結構進行了分析,此時,學生們便發現橫排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都是一樣,這也就決定了它們參與反應時得失電子的數目是一樣的。由此,學生便能夠建立“物質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又能反映結構”的化學思想,也便于他們對物質性質以及結構相關內容的記憶和理解。
二、踐行科學探究,領悟化學研究方法
科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實驗課程的時間被大量縮短,一些本應需要學生動手的實驗也被課堂演示或者書面講授所取代,使得他們只知道實驗過程的大致步驟,對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操作注意點、實驗變量的有效控制等都不了解。針對此種情況,我們教師也應該及時地轉變教學方案,踐行素質教學,讓科學實驗真正成為化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進行實驗課時,在保證學生動手實驗安全性的前提上,我盡量讓他們自己制定方案,完成實驗探究過程。學生在操作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錯誤性操作,從而導致實驗失敗,這時我并沒有急于糾正學生的錯誤,而是讓他們將失敗的原因總結出來并提出改進方案,然后寫成實驗報告。這樣就可以保證學生在每次實驗過后都有收獲,從而讓他們充分領悟化學研究的過程,進而掌握正確、科學的研究方法。
三、構建有效模式,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樊城區教育局在2011年提出要將教學目標的核心向“成長成才教育”轉變并倡導“三究四學”的教學模式,旨在打造高效、高質的教學課堂。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我們教師身體力行,從每一堂課入手,解放、發展學生的學習天性并做好課程的引導教學工作,培養他們的獨學、互學、評學能力,從而充分發揮其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和主動性。
例如:在講授“空氣”這一課題時,我利用導學案,先提出問題,展示微課,并讓學生們在課前收集相關資料,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課中獨學、互學,展示成果,分享收獲,互相答疑,再由老師集中評析解惑,并進行當堂測評。如此一來,我發現學生在課堂上對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
四、聯系生活實際,提升學科科學素養
化學是一門和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結合生活、社會經驗,讓學生能夠將知識學以致用,進而提升其學科科學素養。
例如:在講授“愛護水資源”這一課題時,我將近年來有關水污染的一些實例(城市中的酸雨、化工廠的搬遷和保護小清河等)用PPT的形式給學生進行了展示,大量的事實和數據讓他們從直觀上認識到水污染對我們環境、社會以及生活所造成的重大危害。一些學生還發出感嘆,化學在帶給我們社會巨大利益和方便的同時,對我們的健康和生活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如此一來,使學生認識到了“化學”在人類生活中的兩面性,進而促使他們形成社會責任感,有利于他們從自身做起倡導實行綠色化學。
新時代的學科教育呼喚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作為一名與時俱進的化學教師,應從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出發,建構有效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了解學科知識與社會文明進步間的辯證關系,掌握正確的化學思想和研究方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會學,愛學,樂學,從而提升其科學素養和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徐燕子.基于核心素養學生證據推理能力的培養初探——以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為例[J].文理導航,2017(17):42-42.
[2]古金彬.核心素養下初中化學基礎薄弱生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新課程,2017(5):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