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江
摘 要: 針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實效性差、針對性弱、長效性缺乏等問題,淮陰工學院在改革中逐步確立實踐教學志愿服務模式,打造“基礎”課實踐教學的有效形式,建立“基礎”課實踐教學長效機制,構建立體化的實踐教學志愿服務體系。搞好“基礎”課實踐教學改革,重點是做到實踐教學志愿服務的全方位、立體化和規范化,難點是要實現志愿服務的常態化、機制化和長效化。經過近五年的探索與實踐,“基礎”課實踐教學志愿服務模式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其改革做法和經驗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實踐教學 志愿服務模式 建構主義
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然而,一些高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有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同虛設。淮陰工學院是較早重視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高校,早在2006年,淮陰工學院便單獨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課程,將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在內的五門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環節集中統一納入這門課程,在大二第二個學期的暑假期間安排學生開展為期三周的社會實踐活動。集中統一的思政課社會實踐課程確有其可取之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實效性不強、針對性較弱,特別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分開進行,妨礙知情意行有機統一目標的實現。為了切實改進和完善實踐教學,“基礎”課教研室率先進行實踐教學改革,從2012年開始,“基礎”課教研室開始探索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同步開展,嘗試將志愿服務作為實踐教學的一種實現形式。五年來,我們銳意探索,大膽實踐,以開展“明德尚法”系列志愿服務活動為抓手,以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實效性和長效性為關鍵,以實現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最終確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學志愿服務化的課程教學改革目標,逐漸形成獨特的教學模式。
一、教學改革理念
根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都是主體,教師的職責是通過教學促進學生知識的主動建構,實現意義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扮演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傾聽者、交談者和幫助者的角色,因而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的,學生是主動的[1]。為此,我們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強調:有意識將教學時空由課堂內的理論教學向實踐教學(校內志愿服務)延伸;課堂內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向第二課堂(校外志愿服務)延伸;實踐教學內容從教材內向教材外延伸。
二、教學改革解決的主要問題
以往,“基礎”課實踐教學存在實效性差、針對性弱、長效性缺乏的問題,更值得注意的是,“基礎”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不易做到深度融合,不利于實現知情意行有機統一的教學目標,從而影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
1.實效性和針對性問題。
“基礎”課實踐教學必須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否則難以實現其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某些高校將包括“形勢與政策”在內的五門思政課的實踐教學集中統一為一門“思政課社會實踐”課程,這種做法確有值得肯定之處,但其實效性欠佳,尤其是針對性弱,無法體現不同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特點,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教學要突出以史鑒今、以史育人,而“基礎”課要突出以德育人、以法育人。
2.長效性問題。
“基礎”課實踐教學的長效性要求比起實效性和針對性要求更難以達到。現有的“基礎”課實踐教學形式主要包括觀讀和調研兩大類,社會服務活動類還未引起足夠重視。觀讀、調研類實踐教學形式往往是滿足一時之需,解決一時之效,難以將實踐教學效果長期化。
3.知情意行有機統一問題。
“基礎”課教學必須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深度融合,才能真正解決知情意行有機統一的問題。理論教學重在“知(認知)”,實踐教學重在“情(情感)”、“意(意志)”、“行(行為)”。現有集中統一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在理論教學結束之后開展的,與理論教學是分開進行的,難以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更難以實現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
三、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1.打造“基礎”課實踐教學的有效形式。
將志愿服務打造成“基礎”課實踐教學的有效形式,解決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問題。
(1)思想實踐志愿服務化。第一,組織志愿服務同學開展與外來務工子女結對幫扶、為農村留守兒童補充教育等活動。從臺灣交流學習回來的學生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對兩地就業環境和趨勢做實地調研,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第二,通過主題征文活動引導志愿服務同學積極參與國家重大活動,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如通過開展“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征文活動,進一步弘揚了長征精神,激發了大學生的愛國熱情。第三,利用地方資源引導志愿服務同學參與“兩學一做”專題活動,借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周年這一契機,開展主題為“淮安紅色文化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中的價值實現”的社會實踐。充分挖掘淮安地方紅色資源,既深化學生的認識,又為我校乃至淮安市“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貢獻力量。
(2)道德實踐志愿服務化。第一,開展文明交通勸導志愿服務活動。制定《文明交通勸導活動實施方案》,面向大一學生招募志愿者,在枚乘路校區和北京路校區有組織開展文明交通勸導志愿活動,培養大學生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社會公德意識。第二,開展“明德尚法”拍客行活動。在大一學生中開展“弘揚社會主義道德,踐行社會主義法治”主題攝影活動。學生利用手機、相機等多媒體設備抓拍或錄制身邊的好人好事,傳播身邊的感動,弘揚社會主義道德,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第三,開展“愛心接力,傳遞溫暖”活動。志愿服務同學利用課余時間到養老機構陪老人聊天、幫助老人修剪指甲,舉辦跳蚤市場募集資金為社會福利院兒童購買圖書、玩具,為留守兒童輔導功課,開展陪護工作,為社區打掃衛生、清理墻上小廣告。endprint
(3)法律實踐志愿服務化。第一,開展普法宣傳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志愿服務同學開展經常性普法宣傳活動,重點是開展法律進社區、進學校活動。每年12月4日組織志愿服務同學集中開展系列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如大學生憲法宣誓活動、國家憲法日簽名活動等。第二,開展旁聽法庭庭審活動。組織志愿服務同學旁聽法庭庭審,撰寫旁聽庭審心得體會,幫助他們切實樹立法律信仰,增強自身法治意識,提高他們參加志愿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2.建立“基礎”課實踐教學長效機制。
依靠“明德尚法”系列志愿服務建立“基礎”課實踐教學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解決實踐教學長效性問題。
(1)常規志愿服務活動制度化、規范化。目前已經開展的常規志愿服務活動有文明交通勸導服務、“明德尚法”拍客行、普法宣傳志愿服務和旁聽法院庭審等,上述志愿服務活動均已實現制度化和規范化運作,保證實踐教學的長效性。
(2)特色志愿服務因時因事化。除了常規性志愿服務外,還要因時因事開展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務活動,如為了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開展主題征文活動,廣大“明德尚法”志愿者積極撰寫征文,宣傳弘揚長征精神,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構建立體化的實踐教學志愿服務體系。
“基礎”課實踐教學志愿服務化要實現從課內到課外、校內到校外、線下到線上的立體化發展,真正解決知情意行有機統一的問題。
(1)校內與校外志愿服務相結合。在校內開展義賣助學、整理圖書、打掃衛生等活動,在校外開展關愛空巢老人、關注留守兒童、文明交通勸導等活動。
(2)線下與線上志愿服務相結合。除了在日常生活中開展多種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外,還通過創建失物招領平臺等方式開展網絡志愿服務。
四、教學改革的重點、難點和創新點
1.教學改革的重點。
在教學改革中,如何做到實踐教學志愿服務的全方位、立體化和規范化是改革的重點。通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通過以下措施落實改革重點。
(1)全方位的實踐教學志愿服務。“基礎”課的全部教學內容可以概括為一條主線、三大板塊,即以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整個教學內容分為思想修養、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三大板塊。實踐教學中,所有志愿服務都圍繞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條主線展開,具體包括思想實踐志愿服務化、道德實踐志愿服務化和法律實踐志愿服務化。
(2)立體化的實踐教學志愿服務。通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基礎”課實踐教學志愿服務化已經從課內發展到課外,從校內發展到校外,從線下發展到線上,形成立體化的實踐教學志愿服務體系。
(3)規范化的實踐教學志愿服務。“明德尚法”志愿服務平臺的建立為實踐教學志愿服務模式奠定了物質基礎,《文明交通勸導活動實施方案》等規定的出臺為實踐教學志愿服務模式提供制度保證,志愿服務作為實踐教學的有效實現形式正不斷規范化。
2.教學改革的難點。
在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日益感受到志愿服務的常態化、機制化和長效化成為改革的難點,另外在志愿服務的經費保障、政策支持和社會支持等方面也存在困難。
3.教學改革的創新點。
(1)基于建構主義的“實踐教學志愿服務化”教學模式。改革傳統的觀讀類和調研類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為導向,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核心,以志愿服務為抓手,綜合開展內容全面、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實現知行統一、學做結合,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修養。
(2)提出志愿服務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志愿者活動是大學生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載體,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不僅可以提高他們參與社會的意識,而且可以促使他們在奉獻社會、服務他人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責任,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2]。
(3)界定了實踐教學志愿服務模式的科學內涵。以志愿服務作為主要載體和形式,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促使學生將課堂教學中獲得的理論知識通過志愿服務實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進而實現知情意行有機統一的實踐教學模式。
(4)初步建立起實踐教學規范化、常態化和長效化運作機制。在“基礎”課實踐教學中,通過規范化和常態化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實踐、文明交通勸導、“明德尚法”拍客行及“愛心接力,傳遞溫暖”等志愿服務活動,實現“基礎”課實踐教學的長效化。
(5)逐步實現實踐教學志愿服務的體系化。通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基礎”課實踐教學志愿服務已經形成體系,構建從課內到課外、校內到校外、線下到線上的全方位實踐教學志愿服務體系。
五、教學改革的成效
1.志愿服務學生隊伍不斷壯大。
經過幾年的不懈堅持與努力,在“基礎”課實踐教學中,參加志愿服務的學生越來越多,有的班級一半以上的學生都報名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在“明德尚法”志愿服務群中,某些學生已經讀大二,不用再上“基礎”課,但他們依然留在“明德尚法”志愿服務群里,熱心參與各種各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彰顯出當代大學生日益增強的社會責任感。
2.教學效果顯著提高,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明顯增強。
實踐教學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進實踐教學有利于深化和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實踐教學志愿服務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已經成為增強“基礎”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有效形式。一直堅持開展的文明交通勸導活動,已經在廣大學生中獲得廣泛認同與支持,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學生的自覺意識與價值追求,并影響和帶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實踐教學志愿服務模式正讓“基礎”課逐漸成為大學生越來越喜愛、越來越受益的一門思政課。
3.得到學校的充分認可和兄弟院校及社會的關注。
文明交通勸導活動實施方案報請學校領導批示,得到領導充分肯定,也得到學校保衛處等部門的大力支持。相關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經常在校園快訊上報道,“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征文在院報和院團刊《青犁》公開發表。校外媒體《新周刊》對“明德尚法”志愿服務活動進行了報道,“愛心接力,傳遞溫暖”志愿服務活動在社會上引起好評。近年來,“基礎”課實踐教學志愿服務模式改革與實踐的成果和經驗初步引起兄弟院校的關注,在2016年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暑期培訓班上,我校老師在會上介紹了“基礎”課實踐教學志愿服務模式的做法和經驗,引起與會兄弟高校同仁的興趣和關注,紛紛表示要來我校做專門交流。
4.活動形式日益多樣,內容不斷豐富。
實踐教學志愿服務的形式最初主要是文明交通勸導和普法宣傳活動,實踐內容主要涉及道德和法律方面。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志愿服務形式新增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明德尚法”拍客行、旁聽法院庭審及“愛心接力,傳遞溫暖”等活動形式,現已發展到十余種,活動內容涉及思想、道德和法律等多個領域。
六、教學改革成果改進推廣中的關鍵點
本教學改革成果要進一步改進和推廣,必須注意以下關鍵點。第一,結合本校實際建立志愿服務平臺。沒有一個穩定的志愿服務平臺,很難保證志愿服務的持續開展。第二,積極探索建立課內志愿服務模式。目前的志愿服務主要是在課外進行的,要做到理論和實踐教學深度融合,必須搞好課內志愿服務,但這方面的做法和經驗缺乏。第三,學校層面要加大政策和經費支持力度。學校可以將思政課實踐教學志愿服務模式作為重大項目支持,給予專項經費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喬,李春根,陳榮,張仲芳.“中國稅制”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大學學報,2015(2):62.
[2]李北群,王歡.志愿者活動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J].學海,2015(6):1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