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廣東+劉延群
【摘要】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高校需主動擔負起創新人才培養的重任,積極更新教育理念,優化人才培養模式,高度重視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從課程體系的優化、教師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平臺的創建、課程考核方式的完善等多維度入手,探索創新人才培養之有效策略,努力為國家培養綜合素質高、專業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開拓進取精神的創新型人才,為國家的人才資源儲備提供保障。
【關鍵詞】高校 創新人才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1-0018-01
當前,國家十分重視創新型人才培養,并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教育體制改革問題,要求各級教育主體樹立正確人才培養觀,進一步培養社會適應能力強、創新創業能力強的復合型實用人才,為國家輸送優質建設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高校應將創新人才培養作為教育之重要任務來完成,承擔起為國家培養人才的責任。
一、加快教育教學改革,優化課程體系的建設
創新型人才需要具備開拓精神和創造力,能為社會作出創造性貢獻。在現行高校教育教學體制中,以知識教育和專業課程教學作為根本目標的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創新人才培養要求,這樣的教學往往以教師主導課堂,強調知識灌輸而忽略學生能力的培養,將專業課程與公共課程割裂開來,難以實現全方位的人才培養,不利于人才的個性化發展。因此,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高校需加快教育教學改革,優化課程體系建設,為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一方面,高校應完善課程結構體系,在合理安排學生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廣泛開展綜合性教育,將與專業相關聯的學科、人文類學科、自然科學類學科等各類學科知識融入到課程教學體系中,擷取各學科精華,豐富學生知識,幫其構建完善的知識架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其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高校應與時俱進,密切關注學科發展最新動態,將新的理論、新的知識充實到教學課程中,使學生掌握最新知識,密切與社會的聯系。
另一方面,高校應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可打破傳統教師主導課堂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主體地位,促其主動探究知識。例如,可鼓勵學生參與科研課題申報,并分派老師指導,使學生主動參與課題研究,培養其科研能力。又如,可置換師生角色,由學生自主進行教學設計,自主搜集材料、制作教案,開展教學研討,實現思維的碰撞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此外,高校還可改變考試方式,將傳統的卷面考試變為社會調查、生產實踐、主題創作等活動性考試,使學生在實踐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
創新人才培養,關鍵在于高校需建立一支具有實踐創新能力之教師隊伍。這是因為,教師的創新素養、教學能力以及方法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高校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使教師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將以生為本作為教學工作的基本理念,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個性的發展,并于教學實踐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挖掘學生潛能,調動學生積極性,促其更好發展。首先,高校要引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注重自身創新意識、科研能力的培養,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能力。其次,高校應加強對創新型教師的選聘,積極引進具有創新成果的教師,或是有計劃地安排教師深入生產一線,進入企業或科研院所進行學習和實踐,培養教師的創新能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再次,高校應鼓勵教師進行教學改革,允許教師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靈活變更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式,同時應使教師在教學中遵循如下原則:第一,發散性原則,即發散學生思維,使之能多角度思考問題;第二,開放性原則,打破課堂教學對學生的束縛,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探究空間;第三,交叉性原則,即實現多學科相結合的教學,培養復合型人才;第四,激勵性原則,即加強對學生的激勵,為其提供施展才華的平臺。只有使教師深刻認識到每一位學生都具創新潛能,才能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做好創新教育教學工作。
三、創建人才培養平臺,推動創新實踐活動開展
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還需創建人才培養平臺,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運用理論知識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一是,高校可為學生搭建創新實驗平臺,為其提供硬件支持。具體而言,高校可充分利用本校的實驗室資源,在不影響正常教學及科研的情況下向廣大學生開放,為學生提供實驗條件,使其所思所想能付諸實踐,于實踐中獲得新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創新能力。此外,高校可與企業合作,建立科研基地,以彌補校內實驗基地的不足問題,使學生在校企共建的創新實驗基地進行實踐創新活動,接受企業技術工作者的指導,于生產實踐中實現創新技能的提高。
二是,高校可為學生搭建競技平臺,開展各類創新大賽,使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于競賽中激發潛能,發展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例如,可開展包括橋梁設計競賽、數學建模比賽、材料創新比賽、機器人設計大賽等各類競賽在內的“大學生挑戰杯科技競賽”活動,或是開展以創新創業為主的“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
三是,高校可創建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良好校園文化環境,搭建創新活動平臺。如,舉辦“名師導航”系列講座,為學生介紹最新科技成果;開展“我說創新感想”活動,讓創新競賽優勝者暢談自身創新經歷,為其他大學生提供創新經驗,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活動;創辦大學生創新成果展,在校內進行創新教育宣傳,使所有大學生都能了解創新,參與創新,提升創新活動的普及性。
四、完善課程考核方式,建立創新人才激勵機制
為鼓勵大學生創新,高校可通過完善課程考核方式,建立創新人才激勵機制來進一步培養創新人才。一方面,教師可將日常的課程考核由理論考查變為理論與技能并重的考查,可將學生的調研報告、實驗情況、科技成果、科研論文皆納入考核體系,在重視結果性考核的同時還重視過程性考核,以使學生既重視理論知識學習,又加強實踐能力鍛煉。另一方面,應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鼓勵大學生開展創新活動。如設立校園創新獎學金,對于具有突出創新能力,取得一定創新成果的學生進行獎勵;預留免試碩士研究生學位,對于在國家級或國際創新競賽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學生可保送碩士,以激發學生創新熱情,挖掘其創新潛能;高校還可預留一部分資金,為開展創新活動的學生提供資金支持,對于在創新人才培養中具有突出貢獻之教師給予獎勵。
總之,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高校應與時俱進,制定合理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瑞雪.“眾創空間”視域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2(12):88-90.
[2]何興安.我國高校個性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策略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6(47):63-64.
[3]滕愛聰.創業創新背景下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式轉變策略研究[J].高教學刊,2016(23):195-1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