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教育培養,符合企業、學校、個人層面的發展需要。高職學校應通過引入評價機制、深化改革、加強校企合作等策略,培養高級工匠,使其為國家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服務。
【關鍵詞】工匠精神 高職教育 發展需要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1-0083-02
工匠精神是一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工匠精神,大至“格物致知”的理念,小如“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藝在身”的意識,都與工匠精神有著密切聯系。回顧歷史,從古代的魯班、庖丁,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八級工,我國一直不缺乏對工匠精神的推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流傳的一句歇后語“八級工拜師——精益求精”,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對工匠精神的崇尚。但近些年來,“速度為王”成為一些地方和企業的時髦用語,工匠精神逐漸被忽視,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
1.工匠精神與高職思政教育機結合的必要性
高質量的職業教育,關乎國計民生。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高度重視、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相信隨著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水平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從歷史的維度來看,工匠是現代社會之前的一個群體,他們的工作和勞動,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業革命之后,機器化大生產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產,工匠逐漸受到了冷落。然而,在機器化大生產的時代,更注重產品的精度和品質,更需要工匠精神。而將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這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工匠意識,為學生今后的就業和求職奠定基礎。
2.在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的高級工匠精神,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推進:
(1)引入評價制度,完善職業資格認定
針對院校的專業特點,完善職業資格認定,是使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制訂評價標準的有效途徑。學生畢業時要通過兩種畢業考試,即由產業部門負責的職業技術等級資格考試,發放全國統一的職業技術資格證書;以及教育部門負責的文化課和基礎理論課程考試,發放相應的學歷證書。二者各盡所能、相輔相成。
(2)圍繞培養目標,創新思政教學模式,全面完善體制機制
新時代環境下,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已經逐步從技能型人才想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方向轉變。高職院校應當將培養學生的工匠意識同思政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在人才模式、管理模式、服務模式等方面深化教育改革,使工匠意識的培養成為一種校園文化,逐步滲透到學生日常生產生活當中。如在思政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中,將工匠精神內容融入其中,通過引導學生,使其逐步理解工匠精神的實質與內涵,在實踐中提升職業素養。加入工匠精神思想內容的高職教育,可以將評價學生綜合能力的標準提高到工匠標準,有利于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扎根。
(3)加強校企合作,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加強校企合作,讓企業在轉型升級中自覺轉變觀念,主動承擔工匠培育的重任。在現今高職院校“廠校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中,學生在一到兩年內就可以完成專業課程,剩下的時間前往企業、工廠實習。學生在前期尚未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就前去實習,難以塑造自身的工匠精神。而企業并不十分關心學生在實習中是否提高了職業技能,或具備了工匠精神。所以,政府應出臺政策,引導企業等產業部門參與辦學,成為職業教育辦學的主體,與高職院校一起參與課程設置、教材編寫,這不僅能為教師提供更多交流經驗的機會,更有助于讓學生掌握整個產業鏈中各節點的相關制造工藝和多種相關職業技能。
此外,國家從宏觀層面應逐漸改變當前高級技術人員地位低、待遇差的現狀;在人才選拔制度方面,也應改變“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總之,高職院校應順應社會發展,在建設專業的同時融入工匠標準,以專注的態度和精神鑄就本專業的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閆偉華.談工匠精神培養與中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 中國培訓,2017,(02):211.
[2]張坤晶.論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高職思政教育創新——以工匠精神培養為例[J]. 遼寧高職學報,2016,(10):78-80.
[3]張坤晶.論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 職教通訊,2016,(16):32-35.
[4]任永輝.職業精神教育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探索[J].改革與開放,2015,(11):116-117.
作者簡介:
丁媚佼(1986.4.3-),女,漢族,畢業于重慶師范大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