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春麗+宗晉明+周鵬+孫宗耀
【摘 要】文章通過分析大學生就業情況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分析二者在職業教育中的協同性,探索以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路徑。
【關鍵詞】就業;社會需求;職業教育
《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文件,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從探索到走上科學道路、注重質量和持續化的標志,也是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政策上的體現。
周濟部長在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就提出:“要以就業為導向,堅決調整高等學校的學科、專業結構,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教育部教學[200336號文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也明確要求“地方和高校要把畢業生就業狀況作為確定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規模的重要依據;進一步優化調整高校設置及學科專業結構,加快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把畢業生就業狀況納入高校評估指標體系,使評估結果更加全面地反映學校的實際狀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教發[2014]6號)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現代職業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職業教育體系的層次、結構更加科學,院校布局和專業設置適應經濟社會需求。因此,以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是國家、地區和學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學生就業情況
就業率相對穩定,麥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中2016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受雇全職工作”的比例(77.3%)與2015屆(77.4%)基本持平,與2014屆(79.2%)相比有所下降;“自主創業”的比例(3.0%)與2015屆、2014屆(分別為3.0%、2.9%)基本持平;
收入增長:2012~2016屆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平均月收入從2731元增長到3599元,增幅為32%。
就業方向:國家統計局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民企、中小微企業、地級市及以下地區等依然是大學生主要就業去向,且比例持續上升。信息、教育等知識密集型產業雇傭大學畢業生比例持續上升,建筑、制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雇傭大學畢業生的比例下降。機械、化工、紡織等傳統制造業面臨挑戰,在大學生各項主要就業指標上亮起了“紅燈”,不管本科還是高職都出現相似趨勢。
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山東省政府副秘書長魏華祥在2017年上半年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提到全省主要經濟指標穩中有升,就業向好、收入增加、結構優化的格局進一步鞏固。
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大力發展農業“新六產”,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為特征的新技術新產業增勢強勁。跨境電商、在線醫療、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加速融合,生產裝備、電子軟件等領域的智能制造水平不斷提升。創新平臺加快建設,積極構建專業化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區域城鄉陸海統籌實現新進展。海洋裝備制造、海洋化工、海洋生物醫藥、濱海旅游等海洋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由此可以看出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新興產業導致人才的大量需求。
五大任務成效明顯。房屋庫存減少,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公共設施管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教育投資增長。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鼓勵更多優勢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創建國際品牌,對外貿易呈現新格局。綠色生態發展推進好。堅守綠色發展底線,推進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加快發展清潔能源,降低結構性污染強度。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序推進。積極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雙一流”和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加快建設。由此可以看出五大任務也帶來了大量的人才需求。
三、就業和經濟發展的協同性
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才能促進就業。為了提高就業率,學校會根據就業的熱點進行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而沒有考慮區域經濟的需要尤其是未來需要,這就導致有的專業的學生畢業的時候專業不再適用經濟社會發展而無法就業。只有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設置人才培養方案才能培養出適合市場所需的人才,更好的保障就業。
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能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很多的人才,如果學校都培養就無法集中資源優化教育質量,不符合學生根基的教育也培養不出促進經濟發展的人才,更何談就業了。所以以就業為導向,才能了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合理編制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合適的人才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
四、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路徑
(1)通過SWOT分析,明確辦學定位。學校首先要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進行SWOT分析,根據學校的優勢利用區域經濟發展的機會,確定學校的辦學定位。然后根據辦學定位進行相應的學校建設和專業設置。
(2)通過市場調查,合理編寫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對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新興產業人才需求的加大,結合往年的就業情況調整專業和課程的設置,進行崗位能力分析進而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
(3)通過現代學徒制,完善培養模式。現代學徒制是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推進的一項育人模式,其教育對象既包括學生,也可以是企業員工。對他們而言,就學即就業,一部分時間在企業生產,一部分時間又在學校學習。現代學徒制讓學生走進企業,即學即用,完善了校企合作模式,教育部已經開展了現代學徒制的試點,需要進一步推廣普及。
(4)通過智能教育,共享跨區域教育資源。互聯網和智能工具的發展,為智能教育提供了可能,構建智能教育平臺,整合各大學校教育資源和企業的用人需求,實現優質教育的無縫對接。
(5)通過社會服務機制,提高服務社會能力。根據教育部要求建立社會服務體系,健全社會服務機制,完善繼續教育體系,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如為環境治理建立生態科研體系、為文化傳承和發展制定宣傳方案并實施的服務體系等。
參考文獻:
[1]王越.談以就業為導向,促進高職教育適應區域經濟發展[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2]季凌斌.高職學生就業觀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對接研究[J].職業指導,2012.5
[3]周紅莉.譚輝平.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高職教育協同發展研究——長三角地區的經驗與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6
[4]蘇兆斌,孔微巍.職業教育培訓與就業質量關聯性實證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3
[5]胡昌建.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及對接路徑選擇[J].經濟觀察,2015.21
注:山東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就業創業專項課題,項目編號17SYB0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