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艷茹+王麒森
【摘要】本文以塑造工匠精神為指導,結合高職院機械專業教學基本情況,分析并提出有效解決方法,在人才培養目標的過程中突出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訓練,強化專業教育過程中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從而提高職業院校機械專業教學整體質量。
【關鍵詞】高職教育 機械專業 工匠精神
【基金項目】本文系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項目編號:HXSZ1703。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090-02
一、前言
目前,我國正向制造強國邁進,需要一批技術嫻熟、職業素養高的現代工匠,職業教育是培育現代工匠的搖籃,因為職業教育特點在于人才培養與行業標準有效對接,按照行業標準培養企業所需專門人才。職業教育將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支撐。
工匠精神是各行業倡導的職業精神靈魂,蘊含重要的社會價值。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教育中,與專業技能培養相結合,是高超技藝與嚴謹細致職業態度的有機整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滿足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機械行業技術人員的職業要求。
二、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是從業人員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具體到個體往往表現為專注、認真、進取和創新;具體到產品和服務上,表現為以人為本、精心打造、精工制作、質量上乘等特質。
三、機械專業實施工匠精神培養的必要性
機械專業課程實操性很強,既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又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實踐性。知識點多且比較抽象,初學有一定困難。傳統教學模式單調、不合理,需要對專業課程人才培養模式適當優化。機械專業要注重養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學生應開展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個性化培養,培養學生大國工匠的基本素質。具體實踐中,一方面要不斷培植文化底蘊,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另一方面要不斷強化一技之長,提高職業技能。
四、機械類專業培養工匠精神的有效方法
1.革新教學理念
將工匠精神融入專業課教學,專業課教學不局限于只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引導專業的方向及將來所從事的職業特點,以就業為導向,在專業課教學目標、過程、評價等環節滲透工匠精神,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彰顯職業教育的特色。要研究分析機械類專業學生必備的職業素養,將其融合到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中,根據不同專業課程特點,選擇適當的方法、途徑,塑造“做事認真、注重細節、精益求精”等精神,在教學中逐步培養工匠精神。
2.加強培養職業情懷,樹立敬畏精神
工匠之所以能執著、堅定,精益求精,除了過硬的專業技術外,還有一顆熱愛本行業的心。目前很多學生對專業認識不夠,個別學生入學后不知所學專業到底做什么,甚至有的學了三年也不知將來從事哪方面工作。學生對所學專業缺乏認識,何談敬畏和熱愛。為此,可增設專業導論類課,加強對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和職業情懷的培養。該課程應該納入新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除開設專業導論課外,也可制作些畢業生的具有工匠精神內涵的宣傳片。
3.創新意識與專業教學的融合
培養工匠精神要不斷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現代工匠精神注入了創新、開拓的新元素,是匠人特質的延續和遞進,沒有突破的創新精神,就不能有大的發展及跨越。在專業教學中,應鼓勵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把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入專業教學中,把專業課教育和文化素質培育有機整合。
4.制定可量化、易操作的職業素養考核指標
大多數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中會包括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三部分培養目標,其中職業素養培養目標往往多為形式化和套話,無法真正實施和考核。參考悉尼協議中對職業素養培養目標的界定,從工程知識、問題解決能力、調查以及現代工具運用能力等多方面給出了分等級、有層次的量化標準,是未來專業要重點改進和學習的方向。同時,可綜合利用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等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改革模式,用真實的企業產品和企業標準要求產品質量,增進學生的責任感,塑造工匠精神。
五、結語
在機械類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我們通過強化素質教育、改進實踐教學活動的項目和評價方法。通過校企合作,合理設置教學項目、優化教學內容、完善考核方式等策略,注重專業課程教學中“工匠精神”的培養和塑造,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促進全面發展,為今后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提高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韓天瑤.淺論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養之現狀與方法[J].探索科學,2016
[2]鄭紅,劉穎,馬春榮.高職機械類專業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現狀與對策[J].遼寧高職學報,2004
作者簡介:
畢艷茹,女,漢族,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機械制造與設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