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利清
摘 要:教學語言是教師在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把正確價值觀傳遞給學生過程中使用的語言,是教師傳遞教學信息的媒體,是一種專門行業的工作用語。教學的過程可以說是一個通過對話使學生積極參與的過程。因此,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霍姆林斯基語)。通過多年的實際教學工作,本人深刻體會到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師語言;教學效果
教師根據學生聽課情形的客觀變化,出于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甚至教學目標進行及時局部調整的需要而臨時組織、生成的語言。這類語言出于應變需要,即成即用,是教師在課堂上發揮其主導作用的重要體現,對教師的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語言是教師在課堂這一特定的場合面對學生這一特定對象,為完成“傳道、授業、解惑”這一特定的任務而采用的語言方式。因而,教學語言除具備一般口頭的特點外,還具有其他特點。
一、教師要有平和寬厚的心理
心理學研究認為,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也受到心理情感的影響與支配,它是言語表達的內在驅動力,所以教師教學語言的提高還需要保持平和寬厚的心理情感狀態——既包括教師的心理狀態,又包括教師的情緒情感狀態。眾所周知,緊張狀態與輕松愉快狀態下的言語活動有著明顯的差別,前者可能語無倫次,后者一定連貫、順暢而且妙語連珠。教學中更是如此,教師的情緒情感狀態好,心理狀態穩定,是言語表達順暢的重要保證。良好的心理氛圍和情緒狀態是教學計劃順利完成的重要保證,更是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的堅實基礎。
二、教學語言要有啟發性
它主要表現在提問性和誘導性語言,能夠引起學生思維的興趣,激發探索的熱情和引導思索的不斷深入。它在教學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他的教學就有著很高的啟發式藝術。他常常用一些巧妙的提問,去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探求結論。評述性的語言能啟發學生把課堂教學的前后內容聯系起來,能恰如其分地揭示和概括教材之間的內在聯系。如教師講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先用啟發性語言誘導學生對于課文題目所含主題意義進行思考:有一句詩說:“若為自由故,二者(生命、愛情)皆可拋。”可見自由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然而有人卻甘愿把自己“裝在套子里”,這是為什么呢?作者意在通過這個荒唐人的荒唐舉動,表現什么樣的荒唐現實呢?——這樣一來至少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對于課文的興趣,同時暗示了作者的創作用意及課文的主題思想。
三、教學語言還具有藝術性
教師不能僅滿足于把知識講明白,還應善于用藝術的、創造性的語言來調動學生探求知識、捕捉信息的積極性。語言要形象、和諧、悅耳。語調抑揚頓挫,講究選詞造句的韻律美,并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富有節奏變化,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用有濃厚情感的語言,對學生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使學生受到感情的陶冶和激蕩。
生動的授課語言,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辨別力,往往會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要使語言生動,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活潑
教師語音的高低、節奏的快慢,會使學生產生不同的聽覺效果。一個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在強調重點內容時,采用低聲音、慢節奏,以便使學生有一個思考、回味的余地;在講述一般性內容時,采用高聲音、快節奏,以達到在短時間內使學生形成印象的目的;在論證某一結論而引用材料數據時,采用高低、快慢交錯進行或連珠炮似的語言,以加強結論的可信度。這樣,教師通過語言的感染力,在向學生傳授教材內容的同時,也傳達出另一種信息,即這些內容是可識、可記、可信的。
(二)多變
教師在表達同一內容時,可以有多種方式,如開門見山、旁征博引等。而方式的選用,在很多時候必須視學生的精神狀況而定。現在,高中學生的學習時間長、負擔重,一天內大腦會出現幾個“興奮—抑制”周期。當學生注意力集中,即處于興奮期時,教師須適時抓住教材中的關鍵詞句,以最簡練的語言,將重點內容交待清楚。這時,切不可漫天撒網、旁征博引,否則,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注意力分散,如有人打盹或小聲講話時,教師可暫時離開教材上的詞句,或講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或談一件近期國際國內發生的大事,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將談話內容同教材內容結合起來,回到教材內容的講授上。
(三)幽默
只要有心,幽默無處不在。幽默是使教師教學語言生動的法寶之一。它簡捷明了,能表達出深刻的內容;它令人捧腹,課堂上師生開心一笑,大家心情愉悅,教學效果更佳。
四、教學語言還得注重配合性
教學語言不僅是“說”,它還需要各種語言形式的密切配合。要有口語和書面語的配合:教師用口語進行啟發、引導與描繪,使學生易于接受;同時在下定義、下結論等特殊情況下,又要結合以通用、嚴密、權威的書面語言。在講述的同時,還需要有板書來配合。一個好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總是把口語與書面語有機地配合起來,相處益彰;要有獨白的語言和會話語言的配合:由于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既有傳統知識時的獨白語言,又有組織語言時的會話語言,要巧妙地使用這兩種語言形式,并將其恰當、和諧地配合起來;要有有聲語言和態勢語言的配合:教師上課時將有聲語言和態勢語言恰到好處地配合起來,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為此,作為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教學語言運用能力,把握了教學語言的特點和規律,才能有效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開啟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引導學生遨游在知識的海洋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