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使命。因此研究如何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質量,則應該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切入點。高職院校數字媒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瓶頸,傳統的頂崗實習方式已不能滿足學生實際的實務技能訓練的需要。本文淺析高等職業院校數字媒體設計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研究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新模式。
關鍵詞:數字媒體設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數字媒體產業是以數字媒體設計為支撐,以數字媒體內容設計和制作為中心,涵蓋多媒體、軟件、網絡和通訊等信息產業的集成和對傳統文化藝術娛樂產業的數字化。數字媒體產業被稱為是21世紀知識經濟的核心產業,具有經濟受益豐厚和能源損耗低等特點。數字媒體設計專業是技術與藝術的高度融合,涉及眾多學科領域的交叉,并滲透到當今數字化社會的眾多領域。數字媒體產業是以數字媒體設計為支撐,以數字媒體內容設計和制作為中心,涵蓋多媒體、軟件、網絡和通訊等信息產業的集成和對傳統文化藝術娛樂產業的數字化。數字媒體產業被稱為是21世紀知識經濟的核心產業,具有經濟受益豐厚和能源損耗低等特點。數字媒體專業是技術與藝術的高度融合,涉及眾多學科領域的交叉,并滲透到當今數字化社會的眾多領域。
一、校企合作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1.1校企合作的國內研究現狀
自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正式提出高校與企事業單位、地方之間開展校企聯合辦學以來,校企合作逐漸成為高校改革實踐中一種新的辦學模式。1991年,中國產學研合作教育協會在上海成立。1992年,國家經貿委、原國家教委、中科院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實施了“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2004年教育部在教高[2004]1號文件中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要走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發展的道路。2006年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提出“大力發展以就業為導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宏偉藍圖。勞動保障部制定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綱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要通過建立政府及有關部門負責人、企業行業和職業院校代表,以及有關方面專家組成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協調指導委員會,強化職業院校和企業的練習。改革培養模式,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制度。正是在以上宏觀政策指引下,我國學術界對校企合作的探索和研究也越來越深入。
1.2校企合作的國外研究現狀
創新理論是國外校企合作理論的起源。最早是熊彼得(1912)在其《經濟發展理論》提出創新的概念;之后羅斯伯格等學者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創新過程的三個特點:動態化、集合化和綜合化;這些觀點把大學、研究機構納入創新的主體范疇,與企業共同成為創新的主體,進一步奠定了校企合作創新的理論基礎 。在實踐層面,主要發達國家也成功形成了適合本國的行之有效的不同特色的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尤以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攻讀交替”、日本的“產學合作”、澳大利亞的“TAFE”模式、美國的“CBE”模式、俄羅斯的“學院—基地企業制度”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學工廠”模式等碩果累累,為世人所稱道。
二、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的實際意義
對于企業而言,“訂單培養”是快速早就人才的有效途徑,開展校企合作能有效地保證企業對技能緊缺型人力資源的開發需求,可以較好地解決企業對人才標準的培養途徑與質量要求等問題。在校企雙方緊密型合作過程中,由于教學計劃是校企雙方共同指定的,所以學生在實習前初步具備了頂崗聲場的能力,使企業感受到接受學生頂崗實習不僅不是負擔,而且成為有效的勞動生產力。將校企合作作為營造“學習型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企業競爭力。并可以通過對教育的支持,起到宣傳效應,樹立企業形象。
對學校來說,開展校企合作能有效的使學校了解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數量與質量的要求,從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確立服務企業的辦學理念,明確人才培養的質量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變革人才培養的途徑與方法,使之滿足企業對技能緊缺型人才的需求。在招生宣傳方面,我們注重突出訂單企業及其合作的成效,讓學生與家長更多的了解企業發展前景與崗位要求,努力使他們對自身發展做到“心中有數”,體現出“以學生為本,為學生發展考慮”的辦學理念。使學校人才培養結構基本適應勞動市場的變化需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就業水平與發展能力。提高合作企業及勞動市場對學生的認可度。
對于學生而言,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內容與企業的需求零距離、使實踐鍛煉與職業崗位零距離,必將促進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還能使學生親身領略企業文化并更好的融入其中,培養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企業發展前景與崗位要求,從而對自身發展做到“心中有數”,提高就業水平與發展能力。
三、當前數字媒體設計專業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是職業院校和企業通過簽訂合作協議,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和企業的生產資源,通過學校課堂教學與企業的生產實踐,共同培養適合企業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校企合作培養技能型人才是許多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也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迫切需要。校企合作有利于職業院?;A能力建設、專業建設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有利于職業院校學生提升職業技能和拓展就業渠道,有利于企業對技能性人才的培養和選擇。學校通過開展校企合作,能使學校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數量和質量的要求,從而更加準確的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確立服務企業的辦學理念,明確人才培養的質量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變革人才培養的途徑與方法,使之滿足企業對技能緊缺型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內容與企業的需求零距離、使實踐鍛煉與職業崗位零距離,必將促進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校企合作是數字媒體設計專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校企合作,能讓學生及時掌握行業的最新技術動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優秀學生提供一定的實習就業機會,同時也能讓企業指導專業教學,為企業輸送優質人才。因此,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但是,當前的校企合作仍處于淺層次階段,與較深層次階段仍有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企業方面,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關系仍存在矛盾沖突,對校企合作戰略缺乏認識,以處于消極與被動狀態。2.學校方面,學校與企業合作仍屬“一紙協議”的淺層次合作階段,深層次合作仍顯不足;學校和企業需求對接不暢,致使專業人才培養規格不符合企業與社會的需要,人才培養質量堪憂。3.教師方面,教師對于企業運行模式和所需就業人員的專業技能知識體系要求,不能深層面了解,造成培養過程中的諸多空白。4.學生方面,目前數字媒體設計專業畢業生就業選擇的崗位與實際所學專業脫節嚴重,不少學生因找不到與所學本專業匹配的就業單位而另行擇業。傳統的頂崗實習方式已不能滿足學生實際的實務技能訓練的需要等。
參考文獻:
[1]謝曉能.高職院校數字媒體專業“產學對接”人才培養途徑初探[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
[2]勞動保障部.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綱要(2006年—2010年) [R].
[3]楊瑜.當前國內外校企合作研究現狀綜述[J].科技研究.2014年第1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