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綱要
【摘要】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教師只有用自己的智慧,倡導“以人為本,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定教,以教導學,才能構建出詩性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以人為本;以發展為本;以學定教;詩性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堂是培養人的主戰場,因此語文課堂應該有詩意流淌,應該有充滿靈性的流動。自新課程改革以來,“以人為本,以發展為本”的各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如春風化雨般吹進教師的心房,滋潤著教師的心田。一次次的教材改革,讓語文教學充滿了適合學生發展的詩性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材是客體,如何處理好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教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以往課堂上教師總是講得天花亂墜,可學生聽得昏昏入睡,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乏味。而今,這種灌輸式教育已不再適應現代教育形式的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變方法,提高效率,這是我們教師所必須接受的一大挑戰,教師只有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構建適合學生發展的詩性課堂。
一、以學定教,賦予學生詩意的學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老師的講解始終統治著課堂,繁瑣哲學危害著師生,語文課堂教學講風、問風太盛,這兩股盛行已久的方式讓課堂失去生命的靈性。老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機械,他們沒有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長此下去,會扼殺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是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的。要改變這種局面,教師就要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辯證關系。“教”是為“學”服務的,“學”才是最終目的。教師傳統的注入式“教”,忽略了學生的“學”。現在的“教”不應是填鴨式灌輸,而應重視教學生怎樣去學。課堂不是學生配合老師,而是老師配合學生,幫助學生學習。清朝李漁說得好:“受人一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指出了教學方法的重要性,讓每位學生從自身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出發,自主走進文本,彰顯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獨特體念。
如在教學《小公雞和小鴨子》這課時,由于這篇課文是一篇很適合農村孩子自主閱讀的有趣的童話小故事。因為他們對小公雞和小鴨子的特點非常熟悉,而且這篇課文內容通俗易懂,因此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在課上交流環節,我預設的問題卻被孩子不費吹灰之力提出來了,有的甚至超出了我的預設。特別驚喜的是,有的孩子居然還學會了用兩只眼睛看書——小公雞為什么要“悄悄”跟在小鴨子后面。正如歌德說過的:“會讀書的人用兩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紙面上的文章,另一只眼睛看紙的背后。”學生正是在這磕磕絆絆的學步中,學會了自己走路,學到了永遠屬于他們自己的東西。這種跨過文字后的品味,才體現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充滿了詩意。
二、以生為友,讓學生的交流溢出詩性美
課堂上,教師往往嚴詞厲語、大聲說教,這樣會讓學生產生膽怯的心理,甚至會失去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不應是傳統的師傅教徒弟,“嚴師出高徒”的理論顯然不符合現代教育形式,老師與學生之間應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語文課堂,一如遼闊的大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只有把學生當成朋友,語文課堂才會像大海一樣開放,學生才會無拘無束暢所欲言,他們的質疑、他們的思想、他們的錯誤、他們的情感像涓涓細流融入大海,碰撞著智慧的火花,洋洋灑灑的詩意交流語言,盡顯生命的真諦。學生“如魚梗在喉,不吐不快”這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是他們的大朋友。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才能真正生成自己的思想,以我口表我心。
如在教學《祖父的園子》時,在學生充分自學的基礎上,我緊扣課題,裝作不懂地創設問題情境:“我的一班好朋友,先進入了祖父的園子里,現在就請你們向我這個老朋友說一說有關這個‘祖父園子的話題。”話音剛落,學生一個個爭先恐后,從不同角度表達見解。他們的回答讓人豁然開朗,讓人如沐春風,猶如春花“樹樹枝枝盡可迷”,教師的任何講解在學生的妙語連珠的交流中,顯得那樣的蒼白無力,這正是語文教學的魅力所在,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走進去,都是一首展現生命活力的贊美詩。
三、以生為本,讓學生的發展蘊含詩意之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語文教學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人沒有貴賤之分,學生也沒有優劣之分,優差生只不過是他們接受知識的程度不同而已,優等生固然要培養,而學困生更需要人去關愛、去呵護。教師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筆者認為這個全面也包含“全體”,只有全體學生都發展了,這才叫合格。
在以往的教學中,“高分低能”十分普遍,如果說,一個高考狀元連自己的衣襪都洗不來,或者炒一餐雞蛋飯都不行,這也叫人才嗎?這是在應試教育胚胎里孕育出來的所謂的高才生。自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以及語文素養的形成才是最終目的。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語文學習中展示自己的風采,都有展示自己的時空。一份完整的手抄報,一張完美的書法作品,一次成功的口語交際,一篇優秀的作文佳作,都是孩子們能力的體現、智慧的較量,都能讓他們體味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能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在這些不起眼的生活小插曲中,孩子們的能力得到了培養,語文素養也漸漸形成。
只要我們把“以人為本,以發展為本”的教育之精髓深植于心,相信我們一定能用自己的智慧,構建出詩性的語文課堂。
(編輯:馬夢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