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屬于語文學習的最初過程,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均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擴大學生知識面、增強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因此探索多元化教學方法,對學生的系統化培養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課改;多元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多元化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傳統的教學方法已遠遠不能滿足當今時代學生的需求,大部分教師還停留在單一的教學模式中,采用傳統的“五環節”方法,即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知識、布置作業,只求完成教學進度,灌輸式方法教學,不講求教學質量,嚴重阻礙了現代教育的發展。
俗話說“教書育人”,部分教師只管教書,不管育人,很少關心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不懂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忽視了學生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同時,部分教師以分數論,忽略了學生聽、說、讀、寫等實際能力的培養,只重點講解課本基礎知識,死記硬背,卻忽略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學生看似學到了很多知識,卻不能在實際生活學習中應用。
(二)多元化教學的必要性
小學是學生系統性學習語文的開始,是培養學生興趣、思維、人格素養的關鍵時期,影響學生未來的綜合素質,它突破了讀寫教育的束縛,需要組建包括知識、情感、能力等多方面的內容。單一的教學模式已遠遠不能滿足時代的發展,因而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取其精華,去其糟怕”,采取多元化教學方式,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才能擺脫落后的教育模式,培養多元化思維的人才,實現“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
二、多元化教學的策略及實施
(一)創設課文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由于缺乏一定的語文基礎,對于課本講解的內容領悟不足,使得課堂略顯枯燥,因此可以設定一定的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在學生進入情境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潛心會文本”,精讀感悟,讓學生對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以三年級下冊的《女媧補天》一課為例,在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前,從生動形象的動畫片《女媧造人》入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女媧這個人物的神奇之處,通過小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入情入境,帶入文章,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課堂教學得以有效開展。
(二)開展有聲課堂,引導學生深入解讀
對于有不同主人公對話的課文,教師單一的講解,很難讓學生深入到不同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不能深刻領悟課文深意。因此,可以讓學生飾演不同主人公,以自己對主人公內心活動的理解,通過氣息、音調、節奏、音長等技巧有感情地朗讀出來。以三年級上冊的《陶罐和鐵罐》為例,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以繪聲繪色的朗讀使學生感受到鐵罐的傲慢、狂妄和陶罐的謙虛、善良,然后通過教師點評,再一次深入課文。有聲課堂的開展,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感受語言、語音的巧妙結合,從而更好地解讀課文。
(三)加強首因效應,營造良好課堂氣氛
俗話說“先入為主”,人們看事情,第一印象很重要,小學生年齡尚小,對事情分析缺乏理性認識,大部分停留在感性認識中。教師利用這一特點,在教學開始時通過時尚、新穎、有趣的導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例如在二年級上冊《保護有益的動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用小朋友常見的有益動物青蛙為例,介紹它的生活習性,生動地講解青蛙吃蟲的過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講述身邊有哪些有益的小動物,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他們的求知欲,奏好了這堂課的“序 曲”,敲響了動人心弦的第一槌。
(四)組織小組辯論,樹立學生主體意識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作為課堂主導者,使小學生被動接受語文知識,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組織小組辯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發揮自我認知水平,提高主體意識。以一年級上冊的《陽光》一課為例,教師以“陽光與金子誰更寶貴”為辯題,學生自愿分成正、反兩方,激發學生大膽想象。辯論前,小組內部討論,總結觀點及支持論據;辯論后,教師深入淺出地點評,選出最佳辯手。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課堂注入了活力,不僅訓練了學生發散性思維,而且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
(五)鍛煉動手能力,培育良好師生關系
語文作為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課程,加強實踐是必不可少的,語文教學更多的是依賴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交流。通過課程,增加一些簡單的動手活動,切身體驗制作的過程,作為教師,加以引導,參與其中,讓學生深刻領悟作者的感想與課文的主體大意,從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以四年級下冊的《燕子》一課為例,文章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燕子在動、靜兩種狀態下的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拿起剪 刀,以自己對美的感悟,裁剪出燕子的模樣,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樂在其中,事半功倍。
三、結語
多元化教學是新課改大環境下的必然趨勢,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組織者、引領者,教學方式由傳統的灌輸式、機械式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多元化教學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意義深遠,不僅激發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邏輯思維,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有效提升了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周元武.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J].課外語文,2014(24).
[2]萬蕙芝.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應用的探究[J].散文百家,2015(6).
作者簡介:肖岳,女,1987年生,山東德州人,現任教于天衢中心小學,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