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勇鋼
摘 要:從數學案例的設置、教學活動的特色以及課堂教學的趣味等角度,圍繞“精、特、趣”三方面,對新課改下的高中數學有效教學活動實施做了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教學;“精、特、趣”教學追求
課堂教學是一門包含眾多因素、需要較好教學技能的教學行為藝術。高中階段,作為學生主體必修、必考的數學學科,一直以來是很多高中生“人見人怕”“人見人愁”的基礎學科之一。對高中數學缺乏興趣、不愿涉及、不想探析,數學學科成為高中生學習的“短腿”這一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如何讓高中生不懼怕數學學科,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高效解決數學問題,實現在數學課堂之中行穩致遠,成為教師需要破解和探究的課題。近年來,筆者圍繞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學習實效,圍繞“精、特、趣”三字認真開展教學教研,獲取了一些粗淺的教學體驗和教學感悟。有鑒于此,本人現將自身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追求“精、特、趣”的做法措施簡要予以論述。
一、緊扣數學教學要義,設置精當數學案例
教材知識點,是數學課堂教師講解的重點內容。教學目標要求,是數學課堂教師教學的愿景目標。數學案例作為數學教材要義和教學目標的有效承載體,成為教師課堂教學深入推進的重要“助手”。案例設置精當、準確,能夠助推學生主體更好地認知新知識、獲取新要求、提升新技能。因此,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案例預設環節,始終緊扣“精”這一要點,充分結合數學教材的設置意圖、學習要求、重點難點等關鍵要素,綜合考量,對現有在手的數學案例進行“變形加工”,形成與教材要求、教學目標無縫對接的精當教學案例,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認知,獲取教學要義。如“直線的一般方程”一節課教學中,教師根據“掌握直線方程的一般形式,掌握直線方程幾種形式之間的互化;理解直線與二元一次方程的關系及其證明”教學要求,“直線方程的一般式、直線與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B不同時為0)的對應關系及其證明”學習重難點等要素,設置了“任何形如Ax+By+c=0(其中A、B不同時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條直線嗎?”數學案例,組織高中生進行感知、解答等數學實踐活動,讓高中生通過精當的、準確的數學案例認知,實現對課堂教學意圖的深度領悟和全面掌握。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設計的精當數學案例要充分考慮高中生數學學習實情,防止學生學習能力與解題要求相剝離的現象。
二、主體學生主體特性,展現特色教學策略
學生永遠是課堂教學中最為活躍、最為重要的因素。課堂教學要達成預期教學目標,就必須切實做好學生主體這一關鍵文章。眾所周知,衡量課堂教學效能的高低,很多時候都是將學生主體作為最重要的評判“標尺”。這就要求,高中數學教師課堂中不能以教師為中心,而應該樹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圍繞高中生學習主體,選擇和開展數學課堂教學策略,充分展示與眾不同的特色教學策略,讓學與教、導和學之間實現高度統一,有效融合,在教師科學指點、學生有效探知的協調推進中,實現高中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和進步。如“已知a,b,c都是正數,且a,b,c成等比數列,求證:a2+b2+c2>(a-b+c)2”案例教學中,教師采用學生先探究、教師后指導的教學方式,凸顯出高中生數學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高中生通過先期觀察問題題意,認識到:“該問題主要涉及不等式的證明、基本不等式、等比數列的性質等數學知識點”,結合數學解題要求,進行綜合考慮和生生探討,初步得出其解題思路為:“左邊減去右邊等于2(ab+bc-ac),用等比數列的定義以及基本不等式可得a+c>b,進而推出2(ab+bc-ac)>0,從而證得不等式成立?!?/p>
三、挖掘數學豐富潛能,彰顯趣味生動特性
筆者發現,部分高中數學教師片面認為,數學教材內容是抽象性、嚴密性的,趣味特點難以體現,吸引學生、提振學習難以達成。而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究,筆者認為高中數學教材蘊含了眾多教學資源,無論是知識點的歷史發展過程、現實運用范例,還是生產經營領域的應用等方面,都無不體現和展示著數學教材的趣味特性。加之現代化信息網絡技術的滲透應用,更助推了數學教材趣味生動特性。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找尋數學教材與現實生活的銜接點,將現實生活滲透和展示出來,并通過現代化的多媒體器材予以生動呈現,從而幫助高中生提升學習探知內生情感。
總之,追求高中數學教學的“精、特、趣”,需要教師進行深入細致的教學教研,以上只是對其進行的簡要論述,還期望同仁參與其中,積極探析,貢獻更多的聰明智慧。
參考文獻:
[1]郭新寧.新課改趨勢下的高中數學教師迎接角色轉變探討[J].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3(12).
[2]郭玲.淺談如何讓學生從心理上認識高中數學[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09(11).
編輯 張曉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