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中職學校德育工作和學生德育現狀,分析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全程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提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德育學習、對道德課程內容作適當增減、拓展德育課程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拜師禮”、誦讀中華經典、給家長寫一封家書、從事義工勞動和校內文體活動等措施,培養崇德尚禮的時代青年。
【關鍵詞】中職學校 中華傳統優秀文化 崇德尚禮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B-0022-0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包含了孝敬父母、尊敬師長、仁愛孝悌、修身律己、誠實守信、天下為公、精忠報國等傳統美德。因此,在中職學校教育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職學生在德育課中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發揚其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是培養高素質時代青年的需要,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一、中職學校德育工作和學生德育現狀
(一)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現狀。部分中職學校對德育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德育工作效果不佳,認為學生文化基礎差,不如多讓學生學技能,多動手,學得一技之長。同時,中職學校德育課程設置不合理。《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規定: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必修課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四門課程。這些課程許多內容基本與普通高校德育課的內容一致,理論內容深奧,對中職生來說十分抽象。比如《政治經濟學》是大學教材的翻版,《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上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縮寫版。這些內容與中職學生的學習生活不夠貼近,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因此,有必要在德育課程中設置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內容,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慢慢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逐步養成健全良好的社會品行。
(二)學生德育現狀。中職學校生源質量不高,學生文化基礎參差不齊,獨生子女、離異家庭子女、留守學生比例很高,他們要么是長輩的掌上明珠;要么缺乏家庭溫暖,孤僻自卑;要么缺乏父母正確引導,不懂尊老愛幼,不孝敬父母,我行我素。很多學生好吃懶做,怕苦怕累,內務衛生鮮有符合學校要求的。少數學生無視學校規章制度,膽大妄為,爬墻外出上網,通宵達旦。有些學生比較沖動,有時因為一句聽不慣的話、看不順眼的事就大打出手。部分班級中同學之間不團結,班團干凝聚力不強。部分中職學生缺乏基本的禮貌禮節,道德基礎淡薄,他們對德育課程不感興趣,對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有抵觸情緒,認為教師的教育是說教,因此學校的德育效果不佳。
二、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全程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中國歷來被稱為禮儀之邦,自古重視禮儀文化建設。通過深厚的傳統文化營造實現道德之教化,這是中華傳統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古代中國家庭禮儀包含許多日常生活中子女的衣、食、住、行、立、坐等各種生活行為和習慣,不能隨意而行。我們應該學習其中的精華,去其糟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下去。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可見,只有“質”與“文”配合適當,把外表的禮儀修養與內在的品格修養結合起來,融于一身,才會變成一個真正有禮貌、講文明。
(一)弘揚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需要。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中職學生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較少,而更多地接觸和接受西方的文化。例如,許多中職學生追求時尚,過西方節日(情人節、愚人節等),過生日設宴請客、吃生日蛋糕,流行追星,模仿明星個性、妝容打扮。這些學生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理解,在家庭沒有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教育,導致性格浮躁,脾氣暴躁,責任心不強,自信心不足,為人處世能力和文明禮儀修養欠缺。因此,在中職學校教育教學中適當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抵御崇洋媚外,弘揚社會主義主流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二)提升中職學生為人處世能力和文明禮儀修養的需要。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多數學生厭學,課堂上玩手機、吃東西、睡覺。很多學生畢業后,工作能力和職業道德素養不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或者頻繁跳槽,不斷換工種,或者嫌棄待遇低等,沒能靜下心認真工作。部分學生在社會上惹是生非,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見到老人摔倒不挽扶、不幫忙,自私自利、唯我獨尊。這些現象都反映了學生基本的禮儀文化素質存在欠缺,為人處世能力差。因此,有必要在中職學校教育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從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點滴習慣做起,潛移默化,引導學生先立德,再立身,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三、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全程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措施
(一)德育課程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措施。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
1.導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訓學習。入學教育先導入國學傳統文化培訓學習,培訓內容方面可分類進行:第一,培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第二,培訓新生入學融入班級大家庭的方式。教師要告知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要彼此尊重,謙虛謹慎,誠實信用,以和為貴。第三,從踐行日常生活禮儀入手,教會學生基本行為禮儀、用餐禮儀、公共場合禮儀等。讓學生懂得“禮儀”的核心就是“尊重”,從而建立互相尊重的道德觀和世界觀。
2.對道德課程內容作適當增減。目前中職學校思想課程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四門課程。中職學生文化基礎差,沒有必要學完哲學與人生、經濟政治與社會中的全部內容。要抓好德育,先教學生會做人,可增設《弟子規》《大學》經典課程。“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求學等方面所應具備的一些禮儀與規范,因此培訓禮貌用語、用膳禮儀、餐桌禮儀、交往禮儀等內容就非常必要和實用。“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傳統禮儀文化教育總的教育目的就是教人如何做人。
3.拓展德育課程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傳統德育課教學基本上照本宣科,學生坐在教室里聽老師授課,效果不佳。對此,除了上理論課外,教師應組織學生到養老院照顧老人,開展關心老人體驗周活動;開展“尊老敬老”標兵評選活動;開展家校聯誼、“我為爸媽洗一次腳”活動;開展禮儀知識技能競賽活動等。
(二)班級管理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嘗試。在班級管理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遵循下列基本原則:一是因材施教,量體裁衣。正視現實,迎難而上,既不小看也不高抬學生。二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久久為功。要求學生從身邊小事、日常規范、言行舉止做起,從主動說“您好、謝謝 、對不起、沒關系”等最基本的禮貌用語做起。三是有言在先,約法三章,化繁為簡,唯善是從。拋開煩瑣的理論和高深的道理,對好人好事和不良言行量化考核,當日公布,好的表揚,錯的“勞動改造,戴罪立功”。四是班主任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班干部帶頭積善積德,對口幫扶問題學生。五是正面激勵為主,批評處罰為輔。六是與家長保持有效聯系,有問題及時溝通,有好事及時報喜。對問題學生擰緊螺絲,對進步學生及時鼓掌,引導學生積極向上,棄惡從善。具體的做法如下:
1.組織學生參加“拜師禮”。借助新生入學行“拜師禮”之機,讓學生把“拜師禮”的感想利用班會時間進行分享,讓學生認識“拜師禮”的真正意義所在,讓他們牢記:一拜“師道尊崇立人立德”;二拜“傳道授業教化解惑”;三拜“感念師恩天地為鑒”。一敲手,勸勉學子奮發圖強,努力讀書,學好技能;二敲肩,希望學生樹立遠大志向,挑起重擔;三敲身,讓學子們行為端正,做人做事有尺度。讓他們承載學校老師希望,開啟智慧,做一個聰明、好學的人。
2.誦讀中華經典,歷行《弟子規》,自覺規范自身行為。為了讓班級管理卓有成效,筆者把《弟子規》定為學生早晚讀必讀物之一,以此促進學生了解如何對待父母兄弟、如何尊師重教、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讀書求學的道理。具體做法有:一是班主任帶領,班團干帶頭,每天早晚由班干輪流帶領班里同學誦讀《弟子規》。二是歷行《弟子規》,班級統一每人一本功過記錄本,把一天自己從起床到晚自習自己的表現記錄下來,利用晚自習進行分享。功:就是行善,過:指的是不良行為。要求學生做到“五個一”:牢記一句勵志名言;學唱一首積極向上的歌曲;學會贊美別人一句話;每天做一件好事;每天節約一瓶水。功過記錄本記載的不僅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得失,更是懸在自己頭上的一根鞭子、一把利劍,促其行善,促其積德。三是每周寫一篇周記并交給班主任批閱,主要寫出本周德行方面有哪些做得好,還有哪些不足,今后如何改進。
3.給家長寫一封家書。要求學生每學期給家長寫一封家書,家長收到孩子的信后在信上簽字再由孩子帶回學校交給班主任。這封家書作為學生操行分的一個組成部分。(1)95% 家長收到孩子的家書,表示感觸很深。“當我收到女兒的來信,閱讀后感動到落淚,沒想到她在短短一個學期中改變了這么多,變得懂事多了,懂得讓家人開心,這讓我非常高興”;“在我收到孩子的這一封信,我就深深地感到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首先是感動,沒想到昔日叛逆的兒子竟會在這么短的時間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再來是欣慰,為兒子的極大改變感到欣慰;最后是感激”……這些都是家長的反饋,說明學生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實踐,能夠理解父母,體諒父母,懂得了父母的辛苦付出,懂得了感恩,有效地改善了親子關系和家校關系。(2)90% 以上的家長表示孩子“長大了”,“變化很大”。第一,懂得和父母友好地溝通了,逆反現象有所減少;第二,懂得了關心父母;第三,懂得了感恩;第四,思想變得成熟了,學會了反思。這些變化說明通過課程教學與踐行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學生個人得到健康成長。
4.組織學生參加國學培訓并從事義工勞動和校內文體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南寧仁愛中心“幸福人生”“德行天下”培訓機構國學講座培訓學習、做義工。通過傳統文化學習,學生從原來不愛勞動到現在自愿參加義工活動,不怕苦、不怕累。班團干組織班里同學到福壽養院送溫暖;參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育匯報演出,參加學做中國菜廚藝大賽、燈籠比賽,參加學校首屆禮儀知識技能比賽等。通過傳統文化的熏陶,學生不斷進步,每月班級量化管理水平也得以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健敏.中國傳統禮儀與道德教育[J].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6)
[2]許 燕.淺論高職院校禮儀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J].才智,2015(23)
【作者簡介】藍益平,女,壯族,廣西物資學校高級講師,專任禮儀教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