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汶娟
[摘 要]教學辛棄疾的《清平樂 村居》一詞,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詞作的特點展開教學。詞作平易淺近的文字,作者厚重復雜的人生,是教學的思考點與落腳點。教師通過“誠信預習單”、文本插圖和一課帶一篇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激活學生思維的潛能,培養學生表達的能力,讓學生讀好詞,更讀懂詞與人生。
[關鍵詞]教學設計;教材分析;品詞析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005-03
教材分析
《清平樂 村居》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的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詞的開頭兩句是環境描寫,接下去便是寫人。六個短句,先寫老兩口,然后以輕快的筆鋒勾勒了大兒、二兒的勞動情景,最后是一個調皮的農家小兒的特寫鏡頭。全詞雖然只有短短幾句,卻把一個農戶人家的環境氣氛和全家老少勤儉淳樸的勞動生活風貌都鮮明地勾勒出來了,向讀者展示出一幅寧靜祥和、有聲有色的農家生活畫面。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3個生字,理解“相媚好、無賴、臥剝”的意思。
3.說說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激發學生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
4.了解辛棄疾的生平,探尋他的“詩意”人生。
教學過程
一、詩詞對比,揭開宋詞的一角面紗
1.師:大家還記得清代詩人高鼎寫的《村居》嗎?
(學生齊背,教師出示高鼎的《村居》)
2.師:今天我們學的也是《村居》(出示《清平樂 村居》),只是和高鼎寫的這首詩不一樣。大家看看有什么不一樣?
生:《清平樂 村居》是詞,《村居》是詩。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清平樂”是詞牌名。(隨機正音:樂,不念lè,念yuè)
師:每首詞都有一個詞牌名,古人給詞配上樂,詞便能唱出來,因此詞牌就是一種節奏與意境。在本學期《文脈》的“經典古詩”部分,我們已經學過了兩首詞,詞牌名分別是——
生:卜算子,西江月。
師:“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詞的題目)。讀的時候中間要注意停頓。一起來試試。
(學生齊讀)
生:詩每行的字數相同,但詞每行的字數不同。
師:對!詞每行的字數不一樣,所以又稱為“長短句”。
師:還有什么不同?
生:大多數詩都只有四行,可詞卻不止四行。這首詞有八行。
師:詩也有八行的。但這首詞的八行,跟詩的八行有什么不同?
生:詩的中間不分開,但這首詞上下是分開的。
師:上半部分叫“上闋”,下半部分叫“下闋”。
【設計意圖:《清平樂 村居》是蘇教版語文教科書上出現的第一首詞作。相較于長期以來接觸的詩,學生有點陌生。這里,教師通過同題詩作與詞作進行對比,讓學生發現兩者的異同之處,認識詞的基本特點,從而對詞有一個初步的了解?!?/p>
二、推敲字音,感受詞作的聲韻之美
1.師:你們真不簡單,會讀善思,你們的預習作業一定做得很棒。請大家拿出你們的“誠信預習單”,在宣誓欄打鉤的同學請舉手。(學生舉手)為你們的勤學與誠信鼓掌。哪些字的讀音你們做了重點研究,想要與大家分享?(學生交流)
2.教師出示詞語。
翁 媼 無 賴
相媚好 剝蓮蓬
點撥:(1)“剝”的讀音早在《石榴》這課我們就區分過,當表示去掉外面的皮或殼時讀bāo。
(2)“蓮蓬”在普通話中“蓬”讀輕聲,但詞中為了押韻,在這里讀第二聲。
3.學生齊讀詞語。
4.誦讀詞作。
師:剛才我們說,詞是可以唱的,每一首詞都有固定的調子,每個字都有固定的聲韻。讀讀上下兩部分每句的最后一個字,有什么發現?
生1:小、草、好、媼,韻母都是ɑo。
生2:東、籠、蓬,韻母是onɡ和enɡ。
師:“蓬”在古時念pōnɡ。字音都有定聲。這樣詞作讀起來朗朗上口,格外好聽。如果再能夠做到稍加停頓,那就讀出了節奏,更能讀出詞的味道來了。
師:(指名讀)對,讀詩詞就要這樣讀得停而不斷。
【設計意圖:長期以來,學生的預習往往就是把教輔材料上的資源搬到語文書上,完全是“拿來主義”,碰到難懂的古詩更是如此,目的是為了應付老師?!肚迤綐?村居》這首詞淺顯易懂,教師設計“誠信預習單”進行導學,鼓勵學生不參考教輔去完成,為自己的誠信打勾。課上,學生匯報他們對詞中讀音的自學情況,體會字的押韻引發的音的變化,由此感受詞的韻味。反復讀,讀通、讀順、讀出節奏,為下面進入詞作打下基礎。】
三、圖文兼得,品析字詞的表情達意
1.師:我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大家讀讀文,看看圖,哪些字詞的意思你已經明白了?(學生匯報)
預設:
(1)茅檐(茅草屋子)、低小(又矮又?。?/p>
師:看看圖,再結合上下句,就能知道“茅檐”在這里的意思不是茅草房的屋檐,而是指茅草屋。
(2)吳音(一種方言)。
師:吳國人的鄉音。詞中寫的地方在江西上饒,古時屬于吳國。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鳥語》,其中寫到燕子的叫聲是呢喃軟語。這吳國的方言則是吳儂軟語。
(3)相媚好(相互很親熱,看起來非常美好)。
你怎么知道的?(看圖: 面對面,促著膝,顯得和睦融洽)endprint
師:(出示)■,眼睛下面加個女,現在寫成“媚”。因為,眉毛長得好,就會顯得眉清目秀,非常美麗,所以“媚”有美好之意。
師:我們只要突破了一個詞語中關鍵字的意思,再結合看圖,就能揣摩出詞語的意思了。
(4)醉。
生1:喝醉,古人都能喝酒,愛喝酒。喝了一些,他就帶著醉意。醉可以把氣氛烘托到最佳的狀態。
生2:陶醉,陶醉在青山綠水的美好家園里。
師:兩個意思似乎都能說得通。到底是哪個意思或是兩個意思都有,在我們深入到詞作后就有答案了。
(5)翁媼(老公公、老婆婆)。
師:怎么知道的?
師:看圖,結合看字形也能確定詞語的意思。(板書范寫:翁)上面的“公”寫得扁一些,下面的“羽”寫得寬一些,“羽”左邊的“習”小一點,右邊的“習”大一點。
老公公、老婆婆連在一起就可以稱為——
生:老年夫妻,老夫婦。
(6)鋤豆(鋤掉莊稼地里的雜草)。
師:你怎么知道的?(由鋤禾想到的)
師:通過類似結構的詞語去聯想理解,這個方法很好。
(7)無賴(頑皮可愛)。
師:為什么不是平時我們對游手好閑之人的指責之意呢?
師:是的,就像爸爸媽媽經常會稱我們小傻瓜、小無賴,其中蘊含的是濃濃的愛。有的詞語不止一個意思,這時,我們就要通過品讀它所在的語句,做出正確的判斷。
(8)臥(趴著)。
師:你一定是從圖上小兒的姿勢看出來的。趴在地上,這就是俯臥。想想看,他還有可能怎么臥?如果這樣側過來,叫——(側臥);如果面朝上,叫——(仰臥);想怎么臥怎么臥,想怎么剝就怎么剝,難怪“最喜小兒無賴”。
2.師:學貴有疑,你們在“預習單”中提出的不太明白的字詞經過上面的交流學習,是不是已經得到了解答?
【設計意圖:學生按照“誠信預習單”的導學方案讀讀詞、看看圖,看看圖、讀讀詞,進行了較為充分的互文學習。課上,師生對話、交流,習得了字詞之意。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同時點撥、小結,指導了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方法與技巧。在此過程中,學生預習時的疑難問題就一一得到了解答。】
四、想象畫面,走進詞作的美妙境界
1.師: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詞也一樣(出示詞作),我們再好好讀一讀,看看你的眼前浮現出哪些畫面。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這樣的環境你喜歡嗎?
(2)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這對老夫妻很親熱地做什么呢?你猜猜他們會說些什么呢?(翁對媼說……媼對翁說……)
提示:看看他們坐在哪里?從他們坐的地方看過去,能看到什么?
①大兒鋤豆溪東。
(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莊稼地里鋤草)
你覺得大兒子怎么樣?
想著畫面,不由得想到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p>
②中兒正織雞籠。
(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子)
他一定是個什么樣的人?(心靈手巧)是啊,村莊兒女早當家。
再回頭看看那白發蒼蒼的老兩口,為什么可以自由自在地坐著談天說地?(勤勞樸實的兒子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③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小兒可不會只保持一種臥姿,肯定是——他的小腳丫不安分。
再看看他的眼神——(送他個詞)對他來說,天大的事都大不過剝蓮蓬子吃。
相比兩個哥哥,他的生活怎么樣?為什么他能想干啥就干啥?(父母的疼愛,兩位哥哥的辛勤勞作,只要他開心就好)
2.師:你腦海中浮現的一幅幅畫面就像拼圖的一角,將它們拼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幅完整的畫,它的名字叫——(村居)。
【設計意圖:在上個環節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基本了解了詞句的意思。這樣再讀起詞來,詞所表達的意思就成了一幅幅畫面浮現在他們的腦海中。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放大畫面、豐富畫面,將畫面中的人與事用流利的語言描述出來,并進行個性化的理解與評價,這樣使畫面生動起來、情境鮮活起來。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又一次在“互學” “悟學”中領會了這首詞的意境?!?/p>
五、拓展閱讀,探尋詞人的“詩意”人生
1.師:這首清新活潑的詞充滿了田園詩的味道。如果讓你猜,你覺得寫它的作者一定是個什么樣的人。
2.師:看看你們查找到的辛棄疾的生平資料,說說你了解的辛棄疾。(學生簡介作者)
3.師:上饒聽過嗎?(對,剛才提到了這首詞就寫于這里)帶湖熟悉嗎?(對,《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就寫于那里。你明白了什么?(英雄無用武之地,只能如閑云野鶴一般,寄情于山水)
4.師: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再來看辛棄疾的一首詞。(播放視頻)
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5.師:這首詞也寫于閑居之時,你突然發現了什么?
6.師:(出示書上插圖)也許某一天,辛棄疾走過河邊,偶一抬頭看到了河對岸的這幸福的一家人;也可能作者已經和他們做了很久的鄰居,這樣的場景一出家門就看見了。此時此刻,再看這首詞,你讀出不一樣的東西了嗎?
生1:羨慕這一家子的幸福自在,渴求自由自在的暢意人生。
生2:居安思危,希望金人的鐵蹄永遠不要踏上這片平安喜樂的土地。
板書:身居安 心思危。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詞作所傳達出的安居愜意之感與辛棄疾的生平作比,讓學生認識到辛棄疾寫下不少田園詩,不是因為他偏愛隱居,而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只能把對國事民生的關心放在田園之間。補充《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讓學生在強烈的對比中體悟、觸摸到詞人真實的內心世界。因此,再回到《清平樂 村居》后,學生對作者遙想當年的情景,渴盼建功立業、渴盼人民安居樂業的情懷也就有所悟了?!?/p>
師:辛棄疾的詞寫盡了他的一生,抒發著他繾綣的情懷。希望這節課教學的《清平樂 村居》能引發大家的思考,課后去讀更多他的詩詞,對這首詞表達的思想一定會有更深的體會。
總評
作為小學階段學生接觸的第一首詞——《清平樂 村居》,采用白描的藝術手法,融敘述、寫景、抒情于一體,淺顯易懂。詞的作者辛棄疾的人生際遇坎坷,他在中國詞壇的地位舉足輕重,有“詞中之龍”之稱。平易淺近的文字、厚重復雜的人生,是筆者教學的思考點與落腳點。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激活學生思維的潛能,培養學生表達的能力,讓學生讀好詞,更讀懂詞與人生。
1.巧用“誠信預習單”,提高學習效率。
通過“誠信預習單”,引導學生進行預習,從字詞到句篇,從字音到意思,充分保證了預習的質量。學生帶著對文本的初步認識與疑惑走入課堂,能很快進入學習狀態,這樣他們對教師的講解、同伴的交流會更容易產生共鳴,能有效地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2.充分利用文本插圖,品詞句入情境。
插圖在本課教學中被執教者充分地利用,“預習單”也用來引導學生看圖讀詞、品味詞作之意。課堂上對幾個難理解的詞語處理,如,“相媚好”“臥”等,正是借助插圖,揣摩細節而得以有效突破。這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語文學習真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
3.采用“一課帶一篇”,探尋文本內涵。
單看《清平樂 村居》,學生一定會對辛棄疾留下這樣的印象:那是一個熱愛田園生活的詞人。因此,教學時,只有補充辛棄疾的相關資料,補充他不同風格的作品,才能使他們更加全面地了解詞人,了解他無奈的“詩意人生”。只有這樣,才能誘發學生課下興趣盎然地讀更多的相關作品。
附:“誠信預習單”
(責編 韋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