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煒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用正確的態度對待錯誤資源。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尋找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思路的有效途徑。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不能避免出現錯誤.同時,這也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一個過程,貫穿于整個小學階段。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錯誤變成一種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利用錯誤資源來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錯誤資源;有效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6-004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024
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改革,根據新課程改革提倡的要求,目前很多小學數學教學中錯誤資源得到有效的運用,這是一種體現了動態課堂的教學方式。此外,新課改還提倡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生態的角度進行教學,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這種自然的、輕松的小學數學課堂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方式。但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難免會出現錯誤,因此,教師就要正確對待學生出現的錯誤,不要批評學生,要將這看作正常現象。而且教師要將學生出現的錯誤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一、運用錯誤資源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錯誤資源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培養探究能力。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錯誤資源對小學數學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通過運用錯誤資源可以擴寬學生的數學知識面,基于小學數學教材進行延伸,幫助教師突破教材的教學;二是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和參與的主動性,讓數學知識的學習變成開啟學生探究能力的鑰匙,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在數學教學之前,教師要預先做好課程設計,對教材里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標記,教師要思考用什么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的掌握知識的學習體系,在教會學生用正確的知識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要將學生出現錯誤的地方進行總結,鼓勵學生不要害怕出錯,要從錯誤中學習知識,并且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教師也要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找到出現錯誤的原因,通過這種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讓學生不再害怕犯錯,并從錯誤中進行思考,總結經驗,從而避免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犯同樣的錯誤。
例如,在講解“三角形”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向學生傳遞三角形的定理后,讓學生根據三角形的兩個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個定理進行思考以下這個問題:在一個等腰的三角形中,如果它的兩條邊分別是4厘米和7厘米,另一個邊長是未知,讓學生求出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多少?學生根據三角形定理紛紛舉手回答問題,其中有的學生認為答案是12厘米,他們認為三角形是等腰的,則另一個邊應該也是4厘米,因此,未知的邊長是4厘米,所以這個等腰三角形的周長就是三個數字相加之和為15厘米;但是也有學生認為等腰三角形的腰長為7厘米,周長是18厘米,教師面對這兩種答案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并在討論中給予學生指導,從而找到正確答案,同時讓學生找到錯誤的原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
二、運用錯誤資源發掘學生的合作能力
小學數學是一門培養學生思維發展的科目,和其它科目相比,小學數學要難學的多,而且在學習過程中還容易出錯。通常教師認為導致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是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不足和思維能力不高決定的。因此,在面對錯誤資源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合作和補充,盡最大可能的幫助學生找到錯誤的原因,減少犯錯。教師在面對學生犯錯時,不要給予批評,而要鼓勵學生敢于出錯和暴露知識的缺陷,這樣教師才能根據犯錯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改正錯誤,提高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水平,提高其思維能力。
例如,在對學生講解“商不變性質”的知識點時,教師先給學生幾道題目:在78和11這兩個數字中,如果讓被除數78和除數11擴大10倍,求它們的商和余數。有的學生很快算出答案,為1。這時教師說出答案是錯誤的,商為7,余數不為1。然后讓算對答案的學生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他說如果780除以110的商是7,余數是1是正確答案的話,則7乘以110加上1就應該等于780,但是正確答案確是771。所以,余數為1是錯誤的。學生之間通過相互學習和交流,找出正確答案,進而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三、運用錯誤資源拓展學生的思維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中,教師選擇運用錯誤資源進行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而且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具有積極作用。在小學數學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犯錯是不能避免的,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辦法,例如將錯就錯的辦法,對學生進行數學課堂的教學活動,將出現錯誤的地方變成教學的創新點,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教師運用錯誤資源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思考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探究,拓展學生的思維。
例如,進行習題講解時,在講到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這種類型的題目時,教師向學生列出一道這樣的數學題:現在小濤同學有12本書,小力同學有10本書,向學生提問,小濤比小力多幾本書?學生很快給出答案為2本書。教師為了讓學生對這樣類型的題目加深理解,又向學生提問:數字12指的是什么?大部分學生都立刻喊道,12代表書的總數。這時教師對他們的答案沒有進行點評,講錯就錯的繼續提問:如果小濤和小力兩個人各擁有12塊橡皮和10塊橡皮,那么12和10指的又是什么?學生又回答了代表橡皮的塊數,這時,教師向學生解釋,12是一個抽象數字,它不僅能指書和橡皮,還可以指別的物體,但是數學的規律是統一的,12減去10等于2的結果是不會變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錯誤是普遍存在的。教師在數學課堂中要鼓勵學生不怕出錯,勇敢的暴露數學知識的缺陷,同時教師也要為學生創造出錯的機會,通過這些錯誤資源來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要選擇有效的運用錯誤資源,讓學生在錯誤中加深記憶和理解,從而將錯誤資源變成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工具。
參考文獻:
[1] 汪勤.如何有效運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錯誤資源[J].亞太教育,2016(23):158.
[2] 程剛.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對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新課程學習(上),2012(9):1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