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棟
摘 要:班主任在學校當中作為一個以班級為單位的集體負責人,他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成績、身體情況、生活狀況等事物,特別的繁瑣復雜。班主任與學生在一起的時間比別人都要長,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品德習慣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班主任給予孩子的各種關懷往往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并且這些源自于體育鍛煉、特長愛好充分體現出了班主任對他們的愛,他們能夠深切感受得到。
關鍵詞:尊重;寬容;激勵
這樣的“師愛”我認為至少應該包括三層內涵:
一、 尊重,為學生創設自我約束的條件
高爾基曾經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尊重是最基本、最樸實的愛的方式,既然愛學生,那我就先從尊重學生開始,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我們對學生純粹的愛。以前我們總覺得教師在學生面前板著一副嚴肅的臉、處處要求嚴厲才能讓學生產生敬畏、聽話。現在不行了,我們應當拉近學生與我們的距離,讓他們發自內心的理解我們、尊重我們、服從我們。在師生之間建立起互信、互愛的橋梁,做到溝通無障礙,才能保持良好的交流。
班上小余同學在學習、紀律等方面約束力較差,接班后我先摸底,知道他在班上的影響力,不可忽視,于是我和他互表決心,簽訂下自我約束的條件。例如:小余定下了“多個不做”,即不帶頭搗亂課堂、不欺負弱者、不拿別人的東西、不打架……;我堅持“六個不批評”,即:辦公室里有其他老師不批評、反映情況時不批評、當著家長的面不批評、做錯題不批評、提問和回答問題不批評……這樣做是為了創設自我約束的條件教育他,讓他在班上為同學們樹立一個榜樣。
二、 寬容,為學生提供自我教育的空間
小學生由于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往往會做出一些違反紀律或違背道德準則的行為。在他們知錯后,十分渴望老師給他改正錯誤的機會,此時,教師要寬容地給他們提供自我教育的空間。這里的寬容并不等同于縱容或包庇,該糾正的錯誤我們必須予以指正,只是在方式方法上更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去看待學生的缺點和問題。我們應該多看看他身上的閃光點,以其之長補其之短。我們要堅信:每一個孩子都是未來綻放的花朵,未來的棟梁。我們切不可以因為暫時的枝杈就否定了他們成長為參天大樹的可能。更不能因為白紙上的一滴墨就否定了紙的白。
去年接手六(5)班時,我就遇上了年級中“大名鼎鼎”的“四人幫”(陳政波、李慧鋒、葉俊威、黃家樂),他們不僅紀律差、成績差,他們的惡作劇小動作不勝枚舉:課堂上往女生后背上面貼字條、在走廊里橫沖直撞嚇唬低年級同學、集體不上早操、把同學的兩只腳上的鞋帶給系到一起等等,“先進事跡”隔三差五的上演,進政教處、校長室乃兵家常事,他們甚至說喜歡校長請他們喝茶。面對他們冥頑不化、屢教不改、態度傲慢,我萬般無奈,這樣的學生讓我如何去愛,愛不起啊!一開始我自認為把他們分坐四個角落,拉開距離、少點接觸會好點,反而常接到家長的投訴電話,都要求把他們調走,我只好把他們放在講臺前,靜觀其變。后來,經過觀察了解,我發現陳政波是他們的頭兒,其他人均看他眼色行事。小波四年級隨父親部隊轉業轉入五小,逆反心強,批評表揚都不接受,早在四五年級已臭名遠播。打架被批評后,他公然挑釁,上語文課雙腳抬到課桌上,躺著聽,我置之不理。接著他敲打桌子、大聲講話,我淡淡地瞥了一眼說:“有話下課再說,謝謝合作!”話剛落,平臺電腦“啪”一聲黑屏了,罪魁禍首站在開關前沖我笑,我氣得火冒三丈,真想一巴掌摑過去,好不容易忍著叫他好好反省,他卻轉眼爬上門前護欄,躺了上去。此時,他抵觸、對抗情緒已徹底爆發,不及時處理,后果會相當嚴重。課后雖然在校長的協助下與家長簽訂了安全責任書,但是我的一顆心始終放不下,到底應該怎樣挽救這位暴力教育與過分溺寵下的產物呢?
后來,為了轉化他,我試著寬容地接近他,談他喜歡的東西,先讓他放下防御心理包袱,對他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硬碰硬,要等待機會。一天,課堂上做綜合作業,他不做,其他幾個也跟著不做,我問他為什么,他說手受傷寫不了,我沒點破他傷的是左手。我不動聲色地請另外三位同學幫忙拖教室(他們雖然不愛學習,但對于這些好玩又輕而易舉就能做好的事,還是很樂意做的)。此刻他坐立不安,但又拉不開臉跟我說,接著我再請那三位同學幫我批改同學們的聽寫作業,這時他哪還坐得住,一再申請讓他來,我輕描淡寫道:“你手痛,做不來。”“老師,對不起,我是騙你的,我只是不想做作業。”聽到他誠懇的道歉,我沖他一笑:“行!你們翻到詞語盤點,對著詞語一個一個勾,同學寫錯的,你們要圈出來,在旁邊寫上正確的,并且字要工整,能做到嗎?”“能!保證完成任務!”多么同心協力啊!就這樣,我對他們的過錯一次次從輕處理,時不時請他們幫幫忙,讓他們親身體會到老師心里有我們,慢慢地,他變勤了,作業也有交了(雖然不是全做抄寫),班里也變得干凈整潔,他的變化也拉動了整個班風的好轉。我的寬容給了他自我教育的空間,期末統考他們幾個擺脫了低分率,小波與小威竟走出了紅燈區,考到了六十多分,多么了不起啊!
三、 激勵,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我們決不能再固守陳規的認為傳道、授業、解惑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我們同時還肩負著“激勵”和“喚醒”的使命,擁有激勵的師愛——才是最真摯的!激勵是成功教育的催化劑,是促進學生孜孜不倦地投入學習的動力源泉所在,更是塑造健康人格的關鍵因素。
我們班級有一名同學叫秦羽,他的數學成績總是徘徊在60分以下,經常是58、59、57、56分的,及格似乎對于他來說是高不可攀的一座山峰。上次單元小考的時候,核總分時他考了59分,這真成了他的魔咒嗎?片刻猶豫后我在他的卷子上寫上了“69分”。發下卷子后我特意在班級大聲宣布:秦羽同學打破了魔咒,以前沖不過這關是因為他不夠勤奮、馬馬虎虎,他是很聰明的。大家都向他表示祝賀,可是秦羽卻低著頭,我心里清楚,他內心是高興的。
下課后秦羽走到我面前,低聲說:“老師,您把我的成績多加了10分,我的分數是59分,沒及格!我雖然很想及格,但也不想騙老師和同學們。”看著這個誠實的孩子,我輕拍他的肩膀,告訴他:“這10分是我先借給你的,下次考試開始,你必須還我,好不好?”“行,下次考試開始我一定還您。”他鄭重地回答道。果然第二次考試他就高高興興的找我來還分了。我鼓勵他:良好的開端已經有了,你會發現困擾你的魔咒是最害怕認真和努力的,只要你繼續這樣堅持下去,你的成績只會越來越好。從那以后他的成績果然穩步提高。
小學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孩子心智還沒有成熟,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特別是獨生子女在家里由爺爺奶奶帶大,嬌生慣養使他們多任性、自我。這一時期就像一棵小樹還沒有抵抗外界風雨的能力,環境對它們的影響比較大。模仿是他們獲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一旦定型將影響其一生。所以我更重視的是給他們立規矩。我們班的張明嬌同學,家境比較好,孩子學習成績也可以,但是有不好的習慣,上課愛說話。注意力不能夠集中用于聽課,長時間下去一定會影響她的成績,同時這種違反紀律的行為也會影響到其他同學的學習。針對她的情況,我和家長交換意見,最初家長不以為然,覺得孩子小愛說愛動是正常的事情,當我多次陳訴利害后獲得了他們的支持。我在班級開展評選“遵守紀律小模范”活動,獎項設置的時候單獨設立進步最快獎,然后找張明嬌談心,在她心里先樹立起一定能得到獎的信念,然后告訴她怎么做才能實現這個信念。并讓她周圍的同學幫助她。最后獲得了獎項,我鼓勵她保持這樣的好習慣樣樣都能做得最好。慢慢的她上課說話的壞習慣就改掉了。
事實證明,“智慧的人文關懷”就像一縷春風,一夜喜雨,能在“潤物細無聲”中教育人、喚醒人、打動人,達到一種“心靈的對話,情感的溝通,思想的碰撞”的互動教育境境界。
參考文獻:
[1]王裕珍.《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09-07-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