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珠
摘 要:本文從學困生的定義出發,對小學語文學困生的特點、成因等現狀進行深入的分析,通過借鑒他人相關文獻資料,結合筆者近年來自身教學實踐經驗,最后提出了通過培養學困生學語文的興趣,讓他們走出困境的四點教育建議:一、給語文學困生更多的人文關愛;二、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三、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四、讓語文學困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困生;學習興趣
一、 學困生概念的厘定
所謂的學困生是指在學習能力、知識水平、學習品質和情感意志等方面普遍落后于同齡學生。無論是傳統意義上對“差生”概念的界定,還是課改初期的“學困生”之名,以及新時期“潛能生”的提法,學困生都是人們從主觀認識上給以界定的。在一定的教育條件中,學困生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成人不要以異樣的眼光去看待學困生獨特的行為,站在“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高度來看,學困生就是一個“才能未被開發的人”。從語文學科知識角度來說,學困生主要表現為基礎知識和語文能力與同齡孩子存在較大的差距。給學困生更多的人文關愛、更加充分的信任、最大的寬容與理解,這才是教育、教學的基點。
二、 小學語文學困生現狀分析
(一)小學語文學困生的特點
1. 基礎知識薄弱
語文學習是從生字詞語開始,學困生語文基礎知識非常薄弱,有些學困生對于基本的拼音都不能完全的掌握,對于新字詞識別能力很低,更不要說閱讀與寫作,由于基礎差,許多課文在他們眼里都是一頁頁枯燥、乏味無趣的漢字而已。語文學困生還表現為對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能力上出現障礙,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較差,在遣詞造句、構段謀篇的能力上都比較弱,在口頭語和書面語方面,他們都表現出對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欠缺。學困生語句的積累不足造成寫作時顯得言語冗長又沒有重點,滔滔不絕卻言之無物。
2. 知識遺忘較快
記憶效果的優劣直接影響知識的掌握程度,學困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都存在不少障礙。學困生記憶能力的缺陷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缺乏背誦能力,信息不能長期儲存和有效輸送,容易消失;二是缺乏聯想記憶;三是缺乏范疇化??茖W發現,部分低智力的學困生難以對概念性的范疇進行精密的編碼,因而記憶力非常差?,F實中,學困生在學習中往往是“一學就會,一做就錯,一問就忘”,記憶力差、思維呆板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二)小學語文學困生的成因
1. 語文學習方法無效
小學語文都能體會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重要性,所以老師總會指導學生利用“游戲識字法”、查找工具書幫助識字記憶,要求學生“小練筆”、“多看課外書”等等。可是,在實際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學困生往往并不怎么愿意靈活地運用這些好的學習方法,他們往往不太理會老師在課上提到的一些巧記的辦法,大多是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所以這樣單一的學習方法必然導致學習效果的低下。學困生因為對文字閱讀不感興趣,多數學困生可用的素材貧乏,內心沒有動力,缺乏成功的體驗,課外的語文知識面比較狹窄。造成這樣原因主要是學困生很大程度是走進了一個學習的誤區,他們覺得語文就是要死記硬背,學語文根本沒有什么學習方法。但恰好相反,對于語文學習來說,有好的學習方法等于有了一把利劍,學起來會更輕松有效。
2. 語文學習習慣不好
葉圣陶曾經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闭Z文學困生在學習上的困難除了智力因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學習習慣不好。調查發現,學困生幾乎都有一個共性:學習的自主性差,上課要么亂說話要么在發呆,小動作不斷,不在意教師的提問,很少預習,作業馬虎等等現象。學困生也是一個長期演變的過程,導致語文學習習慣不好的誘因很多。從學生個體自身來說,主要有這幾方面問題: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上進心;自卑心理嚴重,缺乏自信心;學習方法策略運用不當,依賴心理強等等。從外部環境來說,主要是未處理新舊知識銜接,導致斷鏈,形成畏難情緒;教材知識難度大,學生學習負擔重;社會和家庭對學生的消極影響。
3. 教師學法指導不到位
小學語文學困生形成除了他們自身個體的因素外,老師也會有影響,所謂“教學相長”,教與學是相輔相成,互為影響。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教師總把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和質疑精神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在課堂上不乏小組合作討論的熱鬧場面,然而,這種片面化的教學觀導致了對語文基礎知識訓練的忽視。小學語文學困生基礎就差,接受本來就存在困難,無法通過自學完成語文基礎知識學習任務,加上教師在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不到位,對他們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這些語文學困生勢必每況愈下,語文成績慢慢走下坡路了。語文語言運用方面的訓練不同于其他學科,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來積累和鋪墊。有些小學語文學困生在幼兒階段就已經出現用語困難,有時候教師出于整體考慮,也未必能兼顧到每一位學困生,所以面對語文學困生的轉化往往會出現斷層的局面。
三、 激發學習興趣,讓學困生走出困境
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識的動力,只有不斷地激發語文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他們有走出困境的源動力。
(一)給語文學困生更多的人文關愛
愛是人類最美的語言,有愛的地方才會有快樂,有成長。每個學習困難的學生都會顯得自卑,所以老師應該更加熱愛學習困難的學生這樣一個特殊群體。教師要有寬闊的胸襟,寬容對待學生的那些偶爾過錯,在對學生的教育中博得學生的信任,促使他們越過人際間的隔閡與鴻溝,在溫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保持師生平等的關系,讓每一位語文學困生感受到更多的人文關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惫耪Z云:“孔夫子弟子三千,其賢者七十二人?!闭Z文教學中要“承認差異,利用差異,發展差異”,這理應成為所有教師秉持的共識,并在實際教學依據學情付諸自覺的行動。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差異,甘當孩子們成長路上的一盞指明燈,只有如此,才能逐漸培養學困生對于不同語文課型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他們語文的功底和文學素養。endprint
(二)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是保證學生主體性地位的關鍵因素,也是激發學困生求知欲的基本前提。所以,語文教師要努力營造輕松濃郁的課堂教學氛圍,通過對學困生的贊揚欣賞,吸引他們積極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來,使學生樂學、愿學。例如,語文課堂上可以采用論壇形式,進行輕松的教學流程,用你一言我一語近乎拉家常的互動拉近學困生彼此之間的距離,從而提高學困生的參與度。又如,可以嘗試將游戲和競賽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入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孩子好動、好勝的特點,讓語文課堂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簡單的講與聽,而是為每一個學困生愉快體驗活動創設更多的機會,對于促進學困生身心全面發展是非常有益的。
(三)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
語文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既培養人對生活的感悟與情感體驗能力,又是重要的語言表達方式。作為這樣的基礎性學科,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中,要注意運用形式多樣且靈活機動的各種教學手段,適時調整課堂教學方法,通過激情引趣培養學生學語文的熱度。語文課程涵蓋的面十分龐大,涵蓋了字、詞、句、段、篇等諸多內容,學習語文能鍛煉學生的識記能力、語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邏輯能力以及綜合概括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提高自己自身修養的同時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與專業技能,并從學生實際出發,尋找行之有效的教學藝術。例如,教師要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也要看到學生性格上的不同,對學困生要采取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指導與檢測,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自己的“最近發展區”。
(四)讓語文學困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學困生普遍存在自卑、逆反、掩飾、焦慮、壓抑等諸多心理問題,這是阻礙學困生走向成功的巨大阻力,小學語文教師要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活動,在活動中體驗成功,最終消除學困生的心理障礙。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觀察學困生的點滴,抓住教育的契機,鼓勵優生幫助學困生,設法為學困生創造成功的機會,給學困生開“小灶”,使他們獲得知識的同時又收獲了成功的愉悅。在幫助“學困生”走向成功的過程中,對于他們一點的努力與成就都要加以肯定和贊可,要永不言棄。
我們堅信,用真誠和賞識,用博大的愛,用一顆永恒的心,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給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學困生一定會自己長出“隱形的翅膀”,在知識的天空自由翱翔。畢竟愛都在,有愛就有希望!
參考文獻:
[1]郭穎.“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及教育對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
[2]鄧云珊.小學語文學困生現狀調查以及轉化策略研究[D].廣州大學,2016.
[3]張燕杰.基于學習能力培養視角的初中“語文學困生”轉化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4]徐佼.淺談語文教學中的觀念轉變[J].成功,2009(1).
[5]廖海燕.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教育前沿,2008(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