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靈
摘要:傳統的英語教學只注重增加學生的詞匯積累量,普及語法知識,忽略了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新課標要求,語言的教學不應該只停留在書面上,應該讓語言發揮它在生活中的實際作用,即要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研究
英語是一門國際化的語言,我們出國旅游、對外貿易等都需要用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我國對涉外人才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小學基礎階段來講,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不僅有著很強的實用價值,還能夠激發學生口語表達的潛力。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許多老師對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評價只停留在了卷面分數上,根本不注重學生的英語發音是否準確,是否可以進行簡單的英語對話。小學生受到老師的影響,平時也不注重對英語口語的練習,學習語言的天賦就這樣被擱淺了。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新課標要求要把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如何在日常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一、 影響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因素
1. 情感因素
影響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能力的情感因素與課堂范圍息息相關。一個嚴肅的教學氛圍,會讓學生感到緊張、焦慮。這樣的教學氛圍下,學生往往用閉口不言的方式保護自己,這樣就阻礙了他們進行口語表達的欲望。相反一個活潑有趣的開放式教學環境,會讓學生感到分外輕松,在這里他們可以暢所欲言,不用擔心說錯,也不用擔心會被指責。
2. 語言環境因素
中國的學生處于漢語交流的語言環境中,這是他們學習英語的最不利因素。學生們習慣了說漢語,也習慣了漢語的思維方式,因此他們在學習英語時常常夾雜著漢語的思維。長此以往,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很難有所提高。而一些生活在國外的孩子,他們受到英語環境的熏陶,口語表達能力要比國內的孩子高很多。
3. 方法與策略的因素
學習方法運用正確與否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起著決定性作用。還記得初學英語的時候,我們為了記住單詞的發音,往往用漢字在旁邊做注釋,現在的小學生也沿用這樣的做法,這樣就間接誤導了他們對單詞的正確發音。小學生初學英語還沒有形成英語的思維方式,在練習用英語進行表達時,他們想著語法,一邊想著漢語的表達方式,往往詞不達意。
二、 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方法
1. 喚起學生口語交際的自信心
學生習慣了說漢語,乍一說英語,感到有點難為情,擔心說錯了會被別人笑話。老師作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要幫助他們克服心理上的恐懼。比如上課前,用英語的方式和大家問好,全班同學一起用英語回應老師,慢慢地讓他們習慣用英語交流。接下來,老師可以在班級內開展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話劇等活動,幫助學生克服膽怯害羞的心理。即使有少數學生覺得難以啟齒,他們也會被身邊的同學拉進說英語的隊伍當中。如果老師能保持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如多講一些英語幽默故事,把中國的繞口令用英語的方式說出來,會對英語的口語教學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2. 因材施教,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相比較記憶單詞和學習語法而言,口語是最不容易掌握的,所以學生說英語的過程中出錯是在所難免的。學生從練習說英語到掌握英語的技巧,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老師在“聽”學生“說”英語的過程中,要有足夠的耐心,切忌中途打斷學生的對話。如果學生有說錯的地方,老師要在他們敘述完之后予以糾正,反之,如果老師中途打斷他們的對話,學生就沒有再說下去的勇氣和欲望。老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對于他們的每一次進步,都要及時的給予鼓勵和贊揚,讓他們享受進步的喜悅。對于口語較好的學生,老師可以鼓勵學生與外國人進行簡單的英語對話,如問路,打招呼等。對于那些基礎較薄弱的學生,老師可以實行以優帶劣的教學方法,對他們的進步實行加分制,促使他們不斷取得進步。
3. 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文化是語言扎根的土壤。用多媒體動畫,可以真實的再現外國人的日常對話,讓學生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消除語言溝通的障礙,為他們將來的涉外交流打下基礎。如美國人日常生活的對話,經常用到“Thank you”。中國人的家庭生活中很少用到“謝謝”兩個字。我們通常認為親人或親密的朋友之間不用那么客氣,只有在求助陌生人幫忙時,才會表示感謝,這是東西方人最大的不同。所以學生在與外國人進行交流時,要特別注意“Thank you”的運用,即使你與對方已經成為很要好的朋友,否則,會被對方認為是沒有禮貌的。此外,在西方女士的年齡也是保密的,所以碰到年輕的女士時,我們不要隨便詢問對方的年齡,那樣會招來對方的反感。
總之,老師要給學生創造說英語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敢于說、善于說,逐步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帥燕.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年06期.
[2]楊春迎.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J];新課程(教研版);2010年0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