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淵
摘要: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對學生的要求,目前,各個學校都在不斷改革體育教學方法,致力于將培養學生自主運動習慣作為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逐步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本文主要就如何在小學體育中培養學生自主運動的習慣做了深入的探討,并結合實際案例進行了有效的分析,以期望更好地提高小學體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體育;培養;自主運動習慣
我國第八次基礎教程改革中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口號和要求,其更加重視體育課程中對小學生自主運動習慣的培養,以全面提高學生體質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隨著新課程改革嘗試與探索的深入,我國小學體育教學模式也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一、 小學體育教學目前的情況
現階段,我國小學體育教學依舊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實際課堂上體育教師一般只重視自身的教學方法,而忽略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程度。例如,在蘇教版體育教程中列明了:“讓學生初步學習田徑、體操、小球類、民族傳統體育、韻律活動和舞蹈等項目的基本技術。”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體育教師往往手把手地教學生完成各個運動動作,學生只是體育技能被動的接受者,只要一味地機械式學習教師傳授的技能即可。換言之,學生在體育課堂中只是一個模仿者,而不是課堂的主體。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很大的弊端,其缺陷是助長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逐步養成了被動、消極接受信息的心理狀態,嚴重阻礙了學生自主性創造力的發揮,不利于學生日后的健康成才。隨著社會的告訴發展,對現代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標準,這就要求小學體育教師應該重視培養學生自主運動的習慣,讓學生從小練就強健的體魄,以便更好地適應激烈的競爭環境。
二、 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運動習慣
當前,培養小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促進學生養成自主運動的習慣,已經成為了體育課程中一個主要的教學任務。以下就如何提高學生自主運動的習慣提出了若干切實可行的建議:
1. 培養學生對體育課堂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培養學生自主運動的習慣,首先要提高學生對體育課堂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沒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就無法真正激發自身的運動熱情和積極性,對體育練習的效果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該摒棄過去機械、重復、枯燥的教學模式,采用學生普遍樂于接受的新方法,避免學生從心理上對體育課堂產生反感情緒。例如,教師在體育課程上,可以采用體驗快樂的教學方法。小學生普遍喜歡熱鬧的體育競技活動。因此,小學體育教師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應該牢牢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征,讓學生通過自由組隊的形式參與小組接力等比賽活動,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調動學生每一個運動細胞,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2. 正確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運動方式
過去人們認為所有的運動形式都屬于體育運動的范圍,其實不然。不是每一種運動都應該歸類于體育運動。同時,也不是每一項體育運動,都可以達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作用。因此,正確地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運動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小學體育教師應該善于將體育運動的基本原理與科學的鍛煉形式傳授給學生,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例如,小學體育教師在教學生做簡單的體操運動時,首先應該給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的動作要領,通過反復強調和實踐,讓學生把握每一個體操動作的基本技巧。同時,教師還應該組織學生進行個別的展示,以便考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體操動作的基本要領。
3. 逐步提高學生自主運動的意識
要想真正培養小學生自主運動的習慣,首先應該端正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態度,提高學生對自主運動意識。運動意識和習慣都屬于非智力因素的范圍,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一旦學生樹立了正確的自主運動的意識,端正了自身對體育課程的學習態度,那么,其離養成自主運動的習慣也就不遠了。為了讓小學生更快地樹立自主運動的意識,體育教師應該利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把握一切機會,讓學生明白運動的重要,使學生發現運動的魅力。例如,遇到天氣不好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室內教學的模式,為學生播放一些運動題材的視頻,讓學生深切感受到運動的作用,提高學生自覺運動的意識。一個正確的運動意識和方式是促成學生養成自主運動習慣的前提條件,而自主運動習慣又能夠促進運動意識的形成,這兩者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4. 增強對學生自主運動習慣的訓練
堅定的意志和毅力是促進養成良好自主運動習慣的重要動力。因此,只有通過嚴格的要求和反復的培養,讓學生不斷去實踐體育運動活動,才能真正養成學生自主運動的習慣。與此同時,小學體育教師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還應該事前調查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征,深入了解學生的需要,并以此為基礎,為學生制定出最科學、最嚴密、最可行的教學目標和規劃,通過逐個突破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訓練和標準的練習,從簡單到復雜,從部分到整體,逐步提高學生運動的技能,促使學生養成正確的運動習慣。例如,教師在教學生做前滾翻動作時,首先要讓學生從最基礎的翻滾動作開始。與此同時,教師應該反復強調動作要領中應該注意的各項安全事項,盡量避免學生因做體育運動而發生各類損傷,利用科學的培訓方式,提高學生自主運動的習慣,進而讓學生掌握科學的運動方式。
5. 重視學生養成自律運動的習慣
在培養學生養成自主運動習慣時,小學體育教師首先應該突破傳統的教學觀念,擯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將每個學生作為課堂的主要角色,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通過外因對內因的輔助、推動作用,盡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從被動接受運動的模式中逐步脫離出來,將被動式的教學方式,轉變為主動的教學模式,以此更好地促進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運動的習慣。過去被動式的教學方式,將教師的傳授作為課堂的主導形式,學生只要負責接收信息就好了。而現代體育教學標準要求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和主動參與感。因此,在當代的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養成自覺的運動能力和意識。所以,小學體育教師在進行實際授課過程中,不僅應該著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還應該依據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特性和性格習慣,為每個學生制定不同的個人運動規劃與目標。例如,在教學生跳雙繩的時候,教師應該深入了解不同學生身體的協調能力與水平,并集合學生已有的跳繩基礎,分別為學生制定學習任務,讓學生根據自身不同的實際情況來完成課堂作業。此外,作為小學生體育運動的引導者和啟蒙人,小學體育教師在認真為學生制定鍛煉計劃,踏踏實實為學生提供鍛煉技巧的同時,教師還應該不斷鼓勵學生加強對自身體育鍛煉強度的要求,讓學生定期進行自我評價與自我監督,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養成積極進行體育運動的意識,進而促成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律運動的習慣,讓學生終身受益。
6. 認真選擇體育教學的內容
各個學校實際的配件設施和學生的具體學習進度會導致新課標下每個體育教學內容無法真正完成。因此,小學體育教師應該在充分挖掘每個學生潛在的運動細胞的基礎上,結合所屬學校實際擁有的教學器件和設備,有選擇地進行授課。例如,教學可以利用小學生喜歡集體運動的心理特性,在實際授課過程中,為學生多安排一些類似穿城門、夾球接力、障礙賽、踏石過河等小組形式的小游戲,充分調動小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參與感,培養學生養成對體育運動的熱情,促進學生逐漸養成自主運動的習慣。除了讓學生感受到體育課程的快樂之外,小學體育教師還應該真正讓學生學習到一定的體育技巧。教師可以專門開設一些課程,為學生介紹一些日常運動中需要注意的各項技巧。以跑步來說,長跑是小學生最重要的運動形式之一。因此,小學體育教師應該特別為學生介紹相關的跑步技巧,讓學生知道如何調節自身的呼吸系統,如何協調各項身體機能,來減少跑步時的壓力。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介紹一些放松身體肌肉的技巧,讓學生在進行劇烈運動后,可以及時緩解肌肉壓力,提高自身運動后的舒適感。
三、 結束語
每一個良好的習慣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與熟悉,自主性的運動習慣的養成也不例外。小學體育只有不斷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體育運動過程中的技巧,才能更好地讓學生養成自主體育運動的習慣。
參考文獻:
[1]趙三元.培養學生運動興趣加強終身體育意識[N].江蘇教育報.2010-05-10.
[2]田孝安.如何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N].甘肅日報.2010-1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