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榮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語文素養;訓練;隨筆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20—0093—01
語文教學中,“讀”和“寫”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睍x得多了,腦子里積累的東西就多,行文自然也就得心應手如神來之筆。因此,讀寫相融,以讀促寫,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通過多年小學語文教學的探索嘗試,筆者積累了幾點粗淺的經驗,愿分享共勉。
一、課堂教學,讀寫并重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重“講”和“讀”,輕“說”和“寫”,剝奪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獨特的感悟和體驗,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個性的形成。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以實現口語交際和寫作為目的,而口語交際和寫作又以講和讀為基礎,所以,語文課堂教學要讀寫并重,方能凸顯語文教學的特點。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創編以單元劃分教學內容,每個單元又確立“單元主題”,每節課的課堂教學都是圍繞“主題”展開。根據這一教材特點,筆者在每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中都會增加一個“小練筆”環節。如,學習完《竊讀記》這篇課文,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寫自己“竊讀”的經歷(當然是現代版的竊讀)或者寫寫自己的讀書故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興味盎然地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雖然“竊讀”的原因和方法不盡相同,但卻準確傳神地表達了那種快樂而又懼怕的滋味。這樣堅持不懈的點滴積累,學生的思路開闊了,語言表達能力也得以提高。
二、習作訓練,先讀后寫
習作練習,切忌盲目倉促動筆。根據人教版每單元一次的“主題”習作教材特點,可以先回顧本單元選編的課文,學習作者的寫作思路、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是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的,有名家名作的引路,學生會少走許多彎路。如,五年級上冊四單元“寫一件小事”習作練習指導中,筆者讓學生先回顧課文,從《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中懂得了做人要“講誠信、守原則”;《通向廣場的路不止一條》告訴我們“生活中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條,此路不通走彼路”;《落花生》教育我們“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外表好看而對別人沒有用的人”;《珍珠鳥》一文給我們生活的啟示“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都蘊含著生活的哲理,給我們以啟迪和教育。通過這樣的單元梳理、品讀品味,學生再進行習作的構思和選材就變得比較容易了。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必須像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學習寫作也一樣,只有“博采”,才能寫出吸引人的習作。
三、課外閱讀,讀寫聯動
兒童文學作家冰心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可見閱讀對小學生成長的重要性。但是,只是單純地“讀”是遠遠不夠的。所謂讀書有三到:眼到、手到、心到。手到即動筆寫。筆者認為,小學生有效的課外閱讀要實現“讀”和“寫”的聯動。第一步,讀書筆記。摘抄文章中好詞佳句和精彩片段,摘抄的目的不是“剽竊”和“引用”,而是加深記憶,品味感悟,積淀個人語文素養。第二步,寫讀后感。寫讀后感最可貴的是抒發自己真實的感情,獨特的感悟,并非不痛不癢的無病呻吟,也非言過其實的高談闊論、長篇巨幅,哪怕是發自肺腑的只言片語也值得鼓勵和褒獎。筆者所帶的班級從一年級開始實施 “百讀計劃”,要求小學六年時間每人要讀一百本課外書,人人都寫讀書筆記,每學期兩篇讀書筆記并裝訂成冊互相傳閱,到現在已經堅持近五年的時間,學生們養成了良好的閱讀和習作習慣,收獲頗豐。
四、生活體驗,隨筆感悟
古語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闭f的就是讀書和生活的關系。“生活處處是語文”,社會生活提供給語言文字學習的是一個廣大的空間,教師要有效地利用生活這個大舞臺,做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點燈人,引導學生學會“于書中讀生活,于生活中悟人生”。社會生活包羅萬象,自然景觀、風土民俗、人情世故等無時無刻不于細微中撥動我們的心弦,引發我們的思緒和感懷。培養學生平時養成寫隨筆的習慣,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用文字記錄下來,天長日久的堅持積累就成為學生寫作的素材。只要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就一定會有天道酬勤的回報,不知不覺中也培養了一種生活的情趣,是人生的一種財富,終生受益。
綜上所述,落實讀寫相融的語文教學,不僅僅只局限于課堂教學。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讀書也讀生活,勤于動腦動筆,相信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編輯:張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