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宗霖
“先學后教”即學生先學,教師只教學生學不會的。這個看似簡單的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卻比較困難,我們看到的現狀是學生學得沒有興趣,教師教得身心疲憊。到底問題出在哪里?作為一名從剛工作就一直在應用和研究這一教學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師,我就談談自身體驗和實際感受,分析這一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利弊。
一、“先學后教”的實施效果不盡如人意
“先學后教”的實施過程一般是學生先學,教師根據學生學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教。那么學生學什么?該怎樣學?學得怎么樣?教師教什么?該怎樣教?教得怎么樣?我就以一位教師精心準備的一節公開課為例來分析“先學后教”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先學”很無奈
本節課教師先給出任務一,請學生回憶上節課的知識。
任務一 回顧復習
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
第二次學生“先學”是閱讀課本,完成學案的第二部分。
任務二 預習導學
A.行星在橢圓軌道上運動是否需要力?這個力是什么力提供的?這個力是多大?太陽對行星的引力大小跟太陽與行星間的距離有什么關系嗎?
B.行星的實際運動是橢圓運動,但我們還不知道求橢圓運動加速度的運動學公式,我們現在怎么辦?把它簡化為什么運動呢?
第三次學生“先學”是閱讀課本,完成學案的第三部分。
任務三 合作探究
(1)太陽對行星的引力。
A.寫出行星需要的向心力表達式,并說明式中符號的物理意義。
B.天文觀測難以直接得到行星的速度v,但可以得到行星的公轉周期T,寫出用T表示向心力的表達式。
C.如何應用開普勒第三定律消去周期T?寫出消去周期T后向心力的表達式。
D.寫出太陽對行星的引力F與距離r的比例式,說明比例式的意義。
(2)行星對太陽的引力根據什么得出的?
(3)太陽與行星間的引力概括起來有什么關系?太陽與行星間的引力大小表達式和方向呢?
這種填空式的先學是目前很普遍的操作方式。學生“先學”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都被教師限制了,學生基本上是依葫蘆畫瓢。這種自學使學生的思維很難發散,對思維活躍的學生來說就是束縛,所以說學生學得很無奈。
2.教師的“后教”顯低效
“先學后教”是學生先學后,教師在學生學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教學。教師分別請幾位學生逐題回答,對學生先學的情況進行反饋。如有回答不正確或不標準的地方,教師加以糾正。這種反饋既沒有在學生出錯較多的地方多花時間講解、分析,又沒有在學生會做的地方少花時間,教師的“后教”用了“平均力”。在填空式的先學后,教師始終根據設計的學案推進教學,課堂中少了隨機應變的調整和靈光一現的變動,教學顯得單調。
接下來教師進行本節課的任務四,即提升練習(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自己做,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來訂正答案,對不一致的答案進行討論分析。教師再請學生代表來逐題回答,對回答正確的題目教師不予講解,對回答錯誤的進行分析講解。然而教師的表述大部分是知識結論,很少去追問為什么,學生的學習停留在淺層次。對知識的生成性問題關注很少,課堂少了靈動、活力。
二、就如何有效實施“先學后教”模式的思考
“先學后教”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課堂角色發生了明顯變化。首先,教師面對新課程,提高自身素質已經迫在眉睫。其次,教師集體備課、導學案的設計的實效性應增強。能認真準備、認真說課,做出水平較高的課件。再次,在課堂上師生要互動,應平等參與。最后,實施“先學后教”的課堂教學模式,要努力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四個轉變:①變得主動,學生要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學生的學習才是一種真正有意義的學習;②變得獨立,老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獨立學習,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③積極體驗,讓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學習,讓學習成為一個富有樂趣的過程;④多質疑問題,學生要帶著問題來學習,通過學習再生成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實踐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發現仍存在不少問題值得反思:①學生在課堂中的狀態、興趣、積極性、注意力、思維習慣、學習方式、合作能力以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②教師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對課堂的設計、對學生的把握、對學情的了解。課堂中學情分析不僅主張學生“先學”,更加注重教師有針對性地“后教”。③在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明顯增強,講課時間大大減少。新課改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要給學生留充足的時間去討論、解決問題,所以現實存在教學時間可能不夠的矛盾。④新課改明確了以學生為主體和以教師為主導的標準,在此情形下,教師怎樣處理教學才能實現教學目標,無疑成為一線教師的挑戰。
總之,作為一名能親歷課程改革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榮幸,我感受到了課改的必要性和課改的困難性。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改革任重道遠,需要我們不斷努力才能將其推向成熟。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