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紅梅
【關鍵詞】 數學教學;應用題;直觀教學;
練習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8—0106—01
小學數學應用題在小學階段占有重要地位,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很多學生對如何解應用題感到很茫然,無從入手。那么,如何開展應用題教學,使學生對應用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呢?
一、直觀教學
1. 借助線段圖,幫助理解。線段圖是直觀教學中一個富有彈性、靈便、簡捷、經濟的教學輔助手段,是化解疑難、困惑的良策,應用廣泛。例如,一批零件第一天做了,第二天做的比第一天少50個,第三天做200個剛好完成任務。問這批零件共有多少個?這是一道稍復雜的分數應用題,根據題意這批零件就是單位“l”的量,而最后問題正好就是求單位“1”。要求單位“l”的量,必須從題目的已知條件中找出一組相對應的比較量和分率。但從題中我們不易找出這組量和分率,那怎么辦呢?筆者認為,借助線段圖是個較好的途徑。
2. 運用縮句,提示重點。有些應用題敘述冗長,學生理解困難,可用語文中縮句的方法,去粗取精,抓住句子的主要成分,逐次簡化次要條件。如,五年級一班共植樹150棵,比五年級二班植樹棵數的3倍還多30棵,問五年級二班植樹多少棵?這道題經過縮旬可變為:“五年級一班植l50棵,比五年級二班的3倍多30棵,五年級二班植多少棵?”把“五年級二班”用( )表示,又進一步縮成“l50比( )的3倍多30”。這樣,經過文字簡化,重點突出,題意明顯,易于理解。
3. 變換情節,理清思路。有些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比較隱蔽,難以溝通條件之間的聯系,解題思路不明晰。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應教會學生在不改變數量關系的前提下,對應用題的敘述情節加以變換。既容易找出解題的突破口,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甲乙兩人合修一項工程要l2天完成,如果讓甲先做8天,剩下的工程由乙獨做l4天做完,問乙獨做這項工程需要幾天?初看起來,所給的條件聯系不上,思路不通。筆者指導學生“把甲先做8天,乙獨做l4天”變換成“甲乙合做8天,乙獨做( )天”。這樣變換,不過是把乙獨做的l4天先劃出8天,當作與甲合做而已。對問題的結果沒有絲毫影響,而情節敘述變換后使甲乙合做的工作效率得以應用,學生很快展開了思路,列出了算式。
二、練習設計
1. 加強對比性練習,異中求同。對比是學習與認識事物的方法之一,運用對比,所學知識點會更加明晰了然,并經練習爛熟于心。如,①六年級有男生120人,女生比男生多,女生有多少人?②六年級有女生120人,男生比女生少,男生有多少人?③六年級有男生120人,比女生多,女生有多少人?④六年級有女生120人,比男生少,男生有多少人?
經過分析和比較,不難發現,①②兩題是已知單位“l”的量,求它的幾分之幾是多少;③④兩題則是已知單位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單位“l”的量。這樣在同中析異,異中求同,解題思路就清晰多了。
2. 加強補充性練習,鞏固深化。教師應設計練習,優化解題環節,強化解題思維。除了讓學生自編自導解應用題外,還可在現成題目中,尋找題中隱匿條件,適當給予補充,即補充性練習。運用此法,必要時學生聯想參與,能發散思維,并得趣于其中。如,學習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應用題后,可設計:甲乙兩地相距240千米,一輛客車從甲地開往乙地,第一小時行了全程的,第二小時行了全程的, 。(先補充問題,后列式計算)
3. 加強層次性練習,循序漸進。學習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小學生學習、理解、掌握知識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與規律,因此在設計練習中要堅持這一原則。如,學了“工程問題”后,先出示與例題相似的練習題,熟練以后可設計如下一組題目:①一項工程,甲獨做20天完成,乙獨做30天完成。兩人合作,完成這項工程的一半需要幾天?②一項工程,甲獨做20天完成,乙獨做30天完成。如果甲先做5天后,乙也來參加,還要幾天完成?③一項工程,甲乙合做l2天完成。如果甲單獨做20天完成,乙獨做幾天完成?④一項工程,甲乙合做l2天完成,甲單獨做20天完成,現先由兩人合做4天后,剩下的由乙單獨做,問要幾天才能完成?學生通過練習,不但鞏固了工程問題的解題規律,又訓練了思維的靈活性。
編輯:謝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