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惠英
摘 要:精彩的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權利。課堂不再由教師來主宰,而是成了學生利用他們所喜愛的方式學習的空間,成了學生展現個性的平臺,教師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構建“生為主,師為輔”的新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性;個體差異;再創造
隨著課程改革的迅速發展,課堂教學出現了很大的改變: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真正成了學生利用他們所喜愛的方式學習的空間,成了學生展現自我個性的平臺。只有這樣,課堂學習才能成為學生人生歷程的美好回憶。在這樣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情感體驗,獲得自己想要的知識,形成高超的能力,獲得了可持續性的健康發展。因此,教師要把更多的工夫花在鉆研教材上,花在推測學生的“可能”上,花在如何組織學生開展活動上,花在研究可能出現情況的應變策略上,使課堂教學向著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方向推進,下面就本人在教學中的點滴心得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個性化學習
學生由于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不同,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作為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承認學生在智商、情商、社會背景、家庭背景、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由于這些個體差異,肯定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情感體驗,不同的解題策略,所以教師要允許他們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與眾不同的看法,促進學生在各方面獲得不同的發展。針對學生的不同表現促進個性化的學習。例如,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關于圖形的分割,學生各有各的分法,如圖:
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只要學生通過分割,能求出組合圖形的面積就行了。一位哲學家曾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師不能把自己的教學意愿強加在學生的身上,而是應該盡可能地提供一個充分交流與探索的平臺,引導他們以參與者、探索者、發現者的心態去學習。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很好地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同時促進他們的個性化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二、 尊重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探究學習
探究學習可以說是課改的一個亮點。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和態度。探究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模式,這種模式下的學生才能不斷發展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這樣也才能獨立獲取知識,訓練數學的思維,形成數學的能力。例如:教學“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為了讓學生直觀地認識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特性,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安排安排學生進行折紙活動,引導他們在動手中去直觀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探索交流,學生通過動手折,動手算,得出兩種算法。
方法1:
方法2:1/2+1/4=2/4+1/4=3/4
全班交流時,教師可提出為什么要變成同分母的分數相加這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這樣不僅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把課堂讓給學生,還給了學生探究的時間,讓他們每個人都有動手、動腦的機會。
三、 結合生活實際學數學,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數學本身是生活現象的概括和提煉,表現在課本上當然是比較抽象的,這就要求教師善于把課本中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引導學生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去,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去體悟。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化抽象為形象,數學學習當然也就更具現實性、生活性了。要知道,只有學生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懂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道理,他們才能夠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很好地在生活中收集數學信息,使用數學信息,完成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中處處用數學。
例如,在《克、千克的認識》教學中,我在課前提早一周布置了這樣的一道題:讓學生調查各種物品的重量,觀察包裝上標明的重量,并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親身感受輕重。在課堂上讓學生把收集到的有關重量的資料進行展示交流:“物品的重量單位為什么有的用克,有的用千克?”“為什么有的物品重量有毛重,又有凈重?”“g和kg分別表示什么?”……這樣聯系實際擴大想像與思維空間,引導學生進行自由探索,學生學會的不僅是知識,更學會了怎樣學習,而且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意識。
四、提供開放的活動時空,推動學生主動“再創造”
事實證明,在課堂上倡導教師主講,學生被動聽取的傳統教學模式的效率是低下的,是新課程背景下所必須廢除的落后模式。教育學告訴我們,只有在學生自己動手探究的情況下,他們的學習效率才是最高的。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應該大力倡導開放的活動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新型的模式之下,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提供給學生一個開放、活動的空間,組織引導他們進行主動的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去“再創造”。
比如說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的時候,我就在課前的一天要求準備硬紙板、剪刀、膠水、直尺等物件,以便他們在一堂生動的手工課上去制作屬于自己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并且在制作完成之后深入去探究這兩種不同的幾何圖形的特性。在課堂上,同桌的學生共同合作,通過量、畫、剪、拼等活動完成了屬于自己的長方體、正方體,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的興趣濃厚。在接下來的探究環節中,他們一樣的興味盎然,從多個角度深入地探究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性,很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在整堂課上,我們可以看出學生是享受這種學習過程的。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迸發出極大的學習熱情,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印象深刻地學習到了數學的知識,訓練了空間的思維,培養了合作精神和主動探究的精神。
所以說,學生其實是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只要我們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去主動發現,有所創造,那么老師就可以當個“甩手掌柜”,學生也無需死記硬背就能在自己的頭腦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這樣所學到的知識才能根深蒂固地留在腦子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鼓勵質疑問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小學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心了。因為好奇心容易激發起小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精神動力,是學習課堂新知識的良好心理開端,好奇心也最能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師要把握好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調動起他們的求知欲望,這是讓課堂充滿活力、充滿創新的關鍵。課堂上,學生能夠多向教師提出問題,說明他們有動腦筋,有自己的一些想法,而且有自己的分析、判斷、歸納,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個性化學習的良好局面。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就必須善于抓住教學的時機,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從中迸發出大膽創新的火花,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大有好處。例如,教學“看課外書時間”這一課設計中,在比較0.4和1/4的大小,學生用原有的知識,馬上就想到了用畫圖來比較大小,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質疑:"你覺得這種方法簡便嗎?你還有更好的方法嗎?從而引導學生得出還可以把小數化成分數,或分數化成小數來比較更便捷.這樣學生不僅動了腦筋,開動了思維,還達到了教學目的,使結論得到了進一步的凝練和升華,而且有助于學生建立初步的數學價值觀。如教學“年、月、日”時,在即將結束本堂課時,問:“關于年月日的知識你們還有疑問嗎?你們還有什么問題要提嗎?”等等。學生質疑:“為什么二月份有的是29天,有的是28天?為什么7、8月都是大月?為什么四年一閏……”雖然教師在課堂上無法一一解決這些問題,但學生通過積極思考,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提出問題,思維處于最佳狀態,學習起來也就特別有趣,特別有勁,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參考文獻:
[1] 王明華,柳獻涵.小學數學教學[J].小學數學教學參考,2012,4.
[2] 張雄.數學教育學概論[M].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