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瑤
摘 要:在外語教學模式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廣大師生普遍認可和青睞的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自主學習能力,在共同合作中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及交際意識。但是如何公平公正地評價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防止某些同學出工不出力,無故缺席小組學習活動的“搭便車”現象,一直是廣大教師頭疼的問題。文章中,筆者嘗試全方位,多角度的對大學英語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進行評價。
關鍵詞:大學英語;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評價體系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約翰遜大學的斯萊文教授首先提出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概念。十幾年前,中國教育教學領域引入了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概念。近幾年來,隨著國內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大學英語課堂逐步轉變成為以學生為主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優勢也逐步彰顯出來。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學生英語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并優化了課堂教學流程。教師通過課上課下的小組合作學習喚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思考、交流,能更深入地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并予以解決。然而,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克服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部分學生渾水摸魚的問題,最大程度地發揮小組成員間的互助作用,本文將從大學英語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策略及評價作以研究。
一、 大學英語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隨著全國各大高校的紛紛擴招,大學英語教學普遍存在的是五六十人的大班制授課的現象,這無疑給教師組織課堂活動增添了難度。傳統的課堂活動多以師生之間單一的交互模式、或少數學生的表演互動為主,大部分同學參與活動的機會受到限制,學生能力培養受到影響。 因此,在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們普遍接受和應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以便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同時,教師們還鼓勵學生課后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作業,對課堂知識進行鞏固。
(一) 充分調動所有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教師可根據授課需要把班級分成若干小組,并布置任務給每個小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務。這種教學模式讓所有學生都加入到課堂活動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教師布置的作業可不拘泥于傳統模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作業要求。小組合作學習可以督促英語成績差,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同學,在組內由其他同學的引導和帶領下,調動起其學習興趣。
(二) 及時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就自己遇到的問題與組內成員展開討論,甚至就難以達成共識的問題報告給老師。這樣,每組成員把組內成員的問題進行整理歸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統一解答,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能讓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并予以及時幫助和解決。
(三) 激發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英語學習離不開課上課下的互動,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上,教師一個人無法與所有學生同時互動,這就造成了英語課堂上只有部分同學參與其中,而另外一部分同學則成為了旁觀者。然而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的英語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互動成為了課堂的主導。組內成員通過互動、合作完成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這種學習模式激發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讓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學生們為了不讓自己的隊伍落后,也會精益求精地認真完成自己分配到的任務,讓自己的團隊更加優秀。
(四) 督促學習惰性強的同學
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和效果離不開每一位組員的合作和努力,每一位組員都不希望給自己的小組拖后腿,特別是對于那些學習惰性較強的同學來說,他們很難主動學習,但是考慮到集體的成績和榮譽,他們不愿意給自己的團隊抹黑,迫使他們努力去理解消化所學的知識,并認真完成小組作業。久而久之,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會讓懶散的同學勤快主動起來,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和目的。
二、 目前大學英語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小組合作學習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獲得廣大師生的普遍認可,但仍有一些問題有待商榷和解決。教師監管不到位,學生參與程度參差不齊,教師只能對于整個小組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定而無法具體對某個成員的表現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定,個別學生渾水摸魚,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評價體系存在漏洞。
(一) 分組時忽略了組內學生能力和水平的平均
大部分老師的分組都是課堂隨機分,或學生自愿組團。 這種分組方式忽略了學生的性別、個性特征、學習能力、英語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容易造成組內成員機會和力量不均衡,組間力量也不均衡,競爭不公平。
(二) 小組合作學習任務設置存在不合理性
小組活動的任務不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不感興趣,且任務形式較單一。此類現象在目前大學英語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教師沒有根據組內學生的差異來設定學習任務,導致學習有效性的評價缺乏公正性合理性。
(三) 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單一,不利于全面評定其有效性
無論課上還是課下,小組學習無非是通過口頭或者書面兩種方式完成。學生以派代表口頭匯報或者統一交書面報告的形式來匯報其小組合作學習成果。教師無法檢驗組內成員具體分工和完成情況。
三、 大學英語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評價體系模式的構建
(一) 合理分配學習小組
合理分組,合理布置學習任務有利于教師公平公正地評定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學習小組的分配應考慮到組員的學習能力和英語水平的差異,合理分配小組,讓成績較好的學生帶動差生共同進步才是合作學習的目的。同時,隨著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的不斷產生,學生能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習小組應該定期重新分配。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向不同的組員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此外,學生的課堂學習小組和課后學習小組不應該重疊。讓學生和不同的同學合作學習,增加了同學們互動交流的機會,同時也讓他們接受更多人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式等等,從而開闊自己的視野,使學習方法和手段在不斷更新優化。endprint
(二) 學習任務內容形式多樣化
教師布置的小組合作學習內容要切合學生實際,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和今后的就業前景。這樣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把其專業學習和英語學習充分統一起來,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礎。
除了傳統的口語匯報和書面報告以外,教師還可以布置學生錄制微電影,編排短劇,創作詩歌小品等形式來展現其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這不僅能充分調動組內所有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樂在學習中,還能有助于學生其他技能的培養。同時,也更加方便直觀地了解到學生的參與程度和具體任務,避免“搭便車”現象的出現。
(三) 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要多樣化
傳統的小組學習評定方法主要是對話和書面作業打分的形式。教師應根據小組合作學習任務的多樣性適用不同的學習成果評價方式。比如,教師可以打破班級的界限,用競賽,比賽的方式來評定整個年級學生的微電影,詩歌小品等學習任務的完成效果。可以邀請更多教師和領導參與類似小組學習任務成果的評定,既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同時也讓自己的學習成果得到展示,必然會促進學生更努力更認真。
(四) 教師的監控要及時有效
通常,教師會根據任務的完成情況對小組進行評分,并且小組每位成員的分數相同。這種做法只反映了小組的普遍情況,而無法體現出組員的差異性,特別是某些成員在一定時間段的進步、退步等學習變化情況。因此,對于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應該深入學生,監督其完成任務的每一個步驟和過程,關注每個學生的參與情況和表現。對于課后的小組合作學習情況,教師應該讓組長明確記錄每個組員的分工和完成情況,以便對每個同學的表現進行客觀評定。
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定期匯報其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體會和心得,反思學習成果,匯報其感觸和收獲,并及時做出點評和指導。對于以視頻或短劇等表現形式的小組合作學習成果,教師應該對每個學生的表現寄予評價,讓每個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勵。
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測評在一定程度上能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 也是對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評判,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 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應實施積極的測評體系,這樣不僅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合作學習,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習的合作意識和交流技能。
參考文獻:
[1] 余志科,鄒舒遠,雷萌.大學英語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策略評析[J].臨沂大學學報,2014,10.
[2] 符文欣.大學英語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建議——以海口經濟學院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6(11):114-115.
[3] 張莉.大學英語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0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