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文化負遷移是公認的導致漢語習得偏誤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如何有效克服文化負遷移對教學的影響,已經成為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對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出現的文化負遷移現象進行分析,進一步討論文化負遷移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影響。
關鍵詞: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文化負遷移
隨著中國的崛起,世界看到了中國日益強大的同時,也看到了中國潛藏的巨大商機,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使得全球掀起了一股“漢語熱”。這對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然而,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由于中外文化差異,很多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來自詞匯的學習。外國人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詞匯使用錯誤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漢語詞匯中蘊藏著深厚的中國文化難以掌握,另一方面是因為外國人受到自己母語文化負遷移而產生的負面影響。本文重點討論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過程中文化負遷移的影響。
一、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文化因素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不僅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也是人類文化的主要體現者和承載者。每一種語言都承載著相應的民族文化。漢語作為漢民族的語言,承載著漢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薩丕爾(E·Sapir)曾說過“語言背后包含著一定的東西,因此,語言必須依附于文化而存在……語言的詞匯忠實地反映出他所服務的文化……”[1]。因此,不論是漢語詞匯的教學還是學習,都不能只是單純地進行語言結構的學習,還需要學習其深厚的語言文化。
(二)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文化因素
在現代漢語詞匯中,有很多詞匯除了常用的基本義外,還具有一些引申義,這是漢語詞匯所特有的文化現象,而這一類詞一般以有典故的成語居多,例如“指鹿為馬”,常常用來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這就要求留學生在學習成語詞匯的時候,除了記住該詞的基本義,還要了解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進而掌握該詞匯的引申義,避免在日后的學習交流中產生笑話。
二、文化負遷移的定義
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其實也是教外國人學習中國文化的過程。“遷移”是心理學的一個術語,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新知識時,將先前所掌握的知識經驗和體會累積運用于學習新知識的一種過程[2]。而所謂“文化負遷移(NegativeTransferofCulture)”,是指本民族文化中的語言知識與外來民族中的某些語言現象相矛盾或沖突時,人們往往傾向于借助母語的語言規則、交際習慣、文化背景以及思維方式來進行自覺或不自覺的對比,并將母語文化的價值標準,錯誤地移植于異國文化中,從而造成交際障礙[3]。
三、文化負遷移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影響
(一)母語文化負遷移的影響下出現發音錯誤
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過程中,很多對外漢語教師都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就是學生在單獨拼讀一個字的時候,是可以很清晰的讀出來字音的,但是當組合成詞之后就無法準確讀出這個詞的語音。以尼日利亞的學生為例,在學習“爸”這個字的時候,是可以很清晰地讀出來的“bà”的,但是當組詞為“爸爸”時,學生常常會讀成“pàpà”。這是因為學生在學習詞匯的過程中受到了母語文化負遷移的影響,因為在尼日利亞學生的母語中,爸爸所對應的詞的讀法就是“pàpà”。因此學生就會對漢語的“爸爸”讀成“pàpà”。
(二)母語文化負遷移的影響下無法正確書寫漢語詞匯
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過程當中,常常出現的另一種情況就是,學生明明已經理解這個詞匯的意思了,但是在每次聽寫生詞的時候還是會出現書寫錯誤,尤其是詞匯的書寫順序錯誤。以韓國留學生為例,在聽寫“命運”“糧食”“木材”等詞時,學生常常會寫成“運命”“食糧”和“材木”。這是因為在韓語當中,“命運”的寫法發音就是“運命”、“糧食”和“食糧”是一樣的意思,“木材”和“材木”的意思一樣。學生之所以會將書寫順序顛倒就是因為受到了韓語母語文化負遷移的影響。
(三)母語文化負遷移的影響下無法準學使用詞匯進行造句
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常常會出現的第三種情況就是,學生明明已經理解了這個詞的意思,但是在造句的過程中還是會造出錯誤的句子。
以韓國留學生為例,在講解完“管理”這一詞具有“經營、治理”的意思之后,留學生仍然會寫出一些“你的皮膚管理得真好啊!”等錯誤得句子。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韓國留學生在使用“管理”進行造句的時候,受到了其自身的韓語文化負遷移的影響。因為“管理”一詞在韓語中譯為“??”,發音與“管理”類似,而在韓語中的意思是“保養,保健”的意思。漢語中的“保養皮膚”在韓語中則是“????”與漢語中的“皮膚管理”發音極其相似。韓國留學生在學習“管理”一詞的過程中,由于兩者的發音極其相似,因此,也就理所應當地認為用法應該也是差不多的,于是便將韓語中的用法遷移到了漢語詞匯的用法中來了,由此造出了許多錯誤的句子。
四、如何克服文化負遷移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影響
(一)培養學生運用漢語思維的良好習慣,克服文化負遷移的影響
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跨文化交際的過程,師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在兩種甚至多種語言文化中來回穿梭,若想不受到母語文化負遷移的影響,就必須學會使用目的語,即漢語的語言思維習慣進行思考和交際。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要盡量都使用漢語,減少中介語的使用,同時培養學生的漢語思維習慣,進而減少學生母語文化負遷移對學習的影響。
(二)加大詞匯量和練習量,切實地提高漢語的應用能力
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過程當中,盡可能地加大學生對新詞的練習量,使學生在大量的應用練習中逐漸掌握該詞的使用方法和相應的適用語境,通過量變引起質變,從而進一步減少學生受到母語文化負遷移的干擾。
(三)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文化差異對比法進行教學
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過程中,事先對學生的母語進行調查,然后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將漢語文化同學生的母語文化進行差異對比,重點強調二者的差異之處,進而加深學生對漢語詞匯的記憶和理解,從而減少母語文化負遷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薩丕爾.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3
[2]張芬.英漢偶合對英語教學中正遷移的啟示[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0(03).
[3]刑福義.文化語言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89.
作者簡介:李文佳(1988-),女,漢族,沈陽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沈陽城市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