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生活情境開展教學,可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能促進小學生各方面的發展,能主動提高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以及探索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生活情境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3-0270-01
隨著現代素質教育的發展,小學數學的教學方法和模式都發生了改變,從傳統填鴨式的教學逐漸轉變為現代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并且小學是學生開始正式進入學習的階段,其中數學培養學生的智力、反應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因而在小學要特別注重數學教學。本文通過對傳統數學教學法和生活情境法教學的比較,說明利用生活情境開展教學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與作用。
一、小學數學的特點
1.小學數學是基本生活經驗的的數學知識
學生在上小學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已經遇到很多的數學問題。比如積木、折紙,學生對于大與小、長與短、輕與重等都有一定的認識,他們對這些概念的認識基本是非正規的,但是對這些概念的認識為小學數學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因而學生在學習小學數學的過程是在自己已經認識的數學經驗上的一種再認識過程,特別是他們從自身的生活經驗上進行的再認識、學習。
2.小學數學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小學生在學習數學基礎之后,會根據這些規則依次類推,不斷地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比如學生在學習了加減法之后,先學習了進位加法,后面又學習了退位減法;還有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問題,比如有60人去公園游湖,有大船和小船兩種船,其中每條大船上可坐6人,每小時的租金是8元,每條小船上可坐3人,每小時的租金5元。如果要使游玩的花費最少,采用哪種方案乘船最合適?在這類問題中,小學生在基礎知識上展開思考探索,學習如何使方案最優。
3.小學數學學習是“再創造”的過程
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過:數學教育必須聯系生活實際,用再創造的方法去進行教學。小學生學習數學并不僅僅停留在概念、法則、定律、背誦等上面,小學生會根據自己平時的生活經驗以及自己以往的知識積累去探索學習,這就是“再創造”。因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需要為學生創造更大的思維空間,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他們進行觀察、實驗、思考、交流,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學習數學。
二、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以及實驗法。
講授法是數學教師通過自己的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各種情境,將各種數學概念、定義、原理以及規律講授給學生;談話法(回答法)主要以教師為主,教師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交談來傳播數學知識的;討論法是在課堂中,數學教師提出問題,全班討論或者進行分組討論,然后發表各組意見和看法;演示法是以教師為主,教師利用教具或者做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教具或者實驗過程來進行學習;練習法是以學生為主,在數學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練習;實驗法是學生通過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自己進行操作實踐,在實驗過程中,進行自我觀察思考。
三、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
生活情境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活潑具體的生活場景,以引起學生的態度、親身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掌握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因而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利用生活情境開展教學對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有積極影響作用。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因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利用生活情境教學法,將數學問題生活化,營造輕松愉快、心平氣和、耳目一新、歡快活潑的數學課堂氛圍,使問題與學生的生活背景、知識背景相結合起來,讓數學“活”起來,讓小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數學中找生活規律”。這樣更能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并且讓學習數學成為一件其樂無窮的事情。
四、生活情境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生活情境法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創造力、想象力以及探索力。
1.利用生活現象
小學數學教師通過捕捉“生活現象”,利用生活中的數學來教授數學知識。比如在學習“交換律”的時候,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先觀察周圍,通過觀察同桌的兩位同學進行交換位置而發現結果卻不變,然后讓學生進行思考,這種變換的過程導致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這樣以此引出“交換律”的學習。在利用生活現象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中來,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興趣,更讓學生學會了觀察思考生活。
2.還原生活畫面
小學數學教師將生活中的現象在課上進行進行還原和再創造,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數學知識。比如在學習“求總數應用題”的時候,教師可以還原春游的情境,在學生進行郊游中,原來草地上有5只羊在吃草,又走來了3只羊;有6只蝴蝶在花叢中,過一段時間后,有2只蝴蝶飛走,讓學生根據郊游過程中可自由編寫題目。教師通過還原生活現象,將數學知識實體化、生活化,小學生可以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能夠主動積極的學習數學。
五、結論
小學數學學習是小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自我理解和再創造的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利用生活情境法,可大大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能力,提高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創造力、想象力、探索力。
參考文獻
[1]柯惠紅.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2(1):144-145.
[2]劉玉環.淺談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學周刊,2015.06.076:125.
[3]劉曉東.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09):174+2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