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琳艷
摘 要: 二語習得研究對外語教學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二語習得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教學實踐的發展。通過比較日語二語習得研究在國內及日本本土的現狀,可直觀了解目前日語二語習得的成果及不足,對日語助詞教學有所啟示。
關鍵詞: 二語習得 日語助詞教學 啟示
一、二語習得研究對外語教學的影響
二語習得研究是一門新興學科,它的興起源于外語教育教學的需要,近年來很多人不滿足于單純掌握母語,因此語言教學和研究的焦點慢慢轉移到研究獲得二語的規律和過程上。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二語習得研究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目前對外語教學影響較大的主要有以下理論:(1)輸入理論,輸入理論指學習者在所處環境中接收到的語言信息。所謂“習得”是一個能夠猜測并且推導出被輸入語言信息的過程,此時與學習者已經掌握的知識相比,被教授和被輸入的信息自然要難一些。按照這一說法,我們在學習語言時,根據學習者的具體實際情況,難度要適中,過難或者過易都會嚴重降低語言學習效率。(2)吸收理論,所謂“吸收”也就是說學習者在學習后,最終將他人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要靈活運用語言素材,就必須轉化為自己長期記憶的一部分,這就要對這些語言素材進行處理、鞏固、運用及加強等。因此,要提高教學效率,就要思考怎樣輸入、采取何種方式輸入這些關鍵問題。(3)輸出理論,與輸入理論相反,輸出理論要求學習者將自己知道的和學到的語言及知識點通過互動表達出來,從而與他人交流,連接“輸入”與“輸出”兩者的紐帶正是課堂上的互動。(4)內在習得大綱理論,“內在習得大綱”是任何一位學習者都具備的,要想完全掌握一門語言,需要逐步學習、逐步積累,因此,階段性發展是它的顯著特點。在發展階段中,“中介語”可以幫助學習者逐步習得語言,作用非常關鍵。每個學習者都有自身的特點,習得規律與進展各不一樣,采取的學習方式各有千秋,在“輸入”上加大量和提高質量,學習過程中調動積極性、增強主觀能動性,不過無論如何也不能打破語言的習得規律,只能加快自身學習語言的進度而已。
根據語言學習的途徑,二語習得可分為“自然習得”與“課堂學習”兩種途徑。“課堂學習”是很多學習者的主要學習途徑,也是效率比較高的途徑,對學習者非常重要。因此,認真研究二語習得與語言教學的關系,不僅可以直接啟發語言教學,還間接地具有潛在的影響力,這些都體現在針對輸入、吸收理論、課堂互動和錯誤的作用及“自然順序假設”等方面的研究上。二語習得的研究是一項復雜且影響較大的研究,從抽象的課程設計到現實的課堂微觀技巧,覆蓋面大,涉及各級各類的決策,因此,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及時引入新的概念并應用于教學中,以應對日新月異的教學要求。
二、國內及日本本土日語二語習得研究現狀
以歐美語言,特別是英語語言學習者為對象的習得研究經過50多年的蓬勃發展,無論從理論體系的構建,還是研究方法的多樣化、研究內容的深度廣度上都取得豐碩的成果。與之相比,日語語習得研究成果稍顯薄弱。
為了反映近10年來我國日語教學研究發展的現狀,張佩霞(2013)對刊登在《日語學習與研究》雜志上2000年—2011年間所有涉及日語教學和二語習得的論文進行考察。結果顯示二語習得類論文共38篇,占總數的16%。而且從內容方面來看,仍然缺乏非專業日語和二語習得類論文現狀研究內容。張認為中國非專業日語學習者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有著較大的教學需求,缺乏這方面的綜述論文,可能與教師重專業、輕非專業及傳統上將專業和非專業割裂考慮有關,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語言技能教學中專業與非專業區分的淡化,非專業日語教學勢必會成為日語教學的主要構成部分,有關其教學研究,將逐漸顯現其重要性。另外,新興的日語二語習得學科在我國的開展情況亟待學者們摸底。
日本方面,毛文偉(2013)根據具體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的不同,將二語習得研究細分為理論研究、學習者產出研究、語言能力研究及學習者內部因素研究。二語習得理論研究重點探討有關第二語言獲得過程的理論、方法、假說等,如水野晴光等。學習者產出研究通過分析學習者的產出,包括文字和音聲,考察第二語言的習得情況。根據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進一步分為語言對比研究如中島悅子等、學習者失誤研究如趙南星等和中介語研究如大石久實子等。學習者能力研究著重于運用各種測試方法,觀察學習者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的發展狀況如福岡昌子等。學習者內部因素研究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學習策略研究和學習意愿研究。前者主要關注學習者對學習策略的運用和學習模式的形成、演變如館岡洋子等。后者則主要考察學習意愿的形成、演變及對二語習得的影響如守谷智美等。毛曾對《日本語教育》中發表的二語習得相關論文做過統計分析,他指出,日語二語習得研究的發展歷程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前,二語習得類論文很少,日語本體研究與教學研究占主導。七十年代以后,以推廣日語教育為契機,二語習得類論文不斷增加,但長期停留在語言對比研究及學習者語言錯誤分析階段。在日本,直到九十年代后,中介語理論才得到普遍認可與應用,各領域的二語習得研究逐漸加強。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的二語習得研究雖然起步并不算晚,但與歐美的二語習得研究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歐美語言學界非常注重研究的理論背景與方法論,日本語言學界的普遍做法是針對某一具體語言現象進行深入分析與細致探討。日語二語習得研究受以往理念的影響,注重個案考察,缺少理論類研究,因此,日語二語習得研究發展較慢。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國內的日語習得研究空白比較大,僅從日語權威學術雜志《日語學習與研究》中沒有設置二語習得欄目可窺一斑。另外,觀察國內日語習得相關研究可以發現,語言對比分析與學習者錯誤研究較多,學習特征與發展規律研究較少;錯誤分析中羅列錯誤現象較多,深入細致分析較少;舉例時大多摘錄于教學中學習者的病句錯詞,缺乏代表性。
三、二語習得研究對日語助詞教學的啟示
日語屬于黏著語系,這一點與漢語不同。粘著語可以通過粘著在詞語之后的助詞實現其語法關系或語法意義,這是它的一個主要特征。因此,日語中格助詞種類特別多,一個格助詞往往有多種用法,一個相似的意思又可以由多個格助詞表示。對于我國學習者來說,相比其他內容,要掌握好格助詞用法有很大難度,導致學習過程中在使用日語助詞時,出現的錯誤多。正因如此,很多人將格助詞的學習列為日語教學上的重點和難點。二語習得理論視域下,在具體的教學中可做如下嘗試:endprint
1.在助詞教學過程中,要提供足夠多的語言材料,使學生接收到大量的輸入信息,引導學習者找出日語和其他語言的聯系,幫助他們快速掌握格助詞的用法,對于中國學習者來說,找出漢語和日語的聯系非常重要。如何才能找出二者的聯系呢?這需要增加輸入量、提高輸入質量,或者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課后要提供同步的練習,促進學習者通過處理、鞏固、運用、加強等過程,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長期記憶,最終靈活運用。另外,通過比較,包括中日語言比較、已經掌握的和新學到的日與知識的比較等方法,減少格助詞的使用偏誤,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更符合學習者的實際情況。
2.在助詞指導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首先把握住學習者容易產生混淆的地方,然后利用學習者母語的優勢,通過開展中日兩者之間的比較使學習者更好地掌握日語助詞。通常基礎日語教學普遍運用的教學方法包括翻譯法、直接法和交際法。每個教學方法都有優點,例如翻譯法注重語法學習和閱讀、翻譯能力的培養;直接法以口語模仿為主,口頭表達和語法記憶相結合;交際法強調教學中的互動性,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的練習量。相對的,它們都有各自的不足,例如翻譯法由于過分傳授語言知識,忽略語言運用技能的培養;交際法可能會打亂原有教材的語法系統,教學過程難以控制,教學效果較難評估。因此,在實際基礎日語教學中,教師不能采取單一的教學方式,要邊實踐邊總結,更好地增強教學效果,即不僅要吸取他人的經驗指導教學,還要結合學習者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而調整和更新原來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3.具體到課堂教學中,為了更有利于提高語言技能,語言的規則和規范化使用都要加以重視,最好進行相關的訓練,這樣才能不影響日語式的思維或者能力的培養。以此為目標,教師要有效引導學生,必須加強自身的學習,重視語言的規則和使用規范化的語言。針對初學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口頭表達訓練要增強;(2)要進行助詞的應用練習,最好是結合每課書出現的助詞和新的知識點;(3)著力訓練學生對助詞詞義的理解與掌握,可以通過類比或者比較的方式給出短語搭配,也可以通過造句的學習方式;(4)對學習者進行小測驗,可以通過翻譯的方式。
四、結語
二語習得研究蓬勃發展,對外語教學的革新起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日語專業學習者自不必說,非專業日語學習者相關研究仍顯薄弱,急需來自各方學者的專業視點,筆者將繼續跟進相關研究,以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張佩霞,吳宇馳.近10年國內日語教學研究的現狀考察[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3(10).
[2]毛文偉.日本的日語二語習得研究50年:回顧與展望——以『日本語教育』學刊為例[J].東北亞外語研究,2013(7).
[3]時春慧,劉玉琴.日語二語習得研究與學習者語料庫[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4(15).
[4]楊連瑞,張德祿.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