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遠權
摘 要:學生在學習科學概念之前,他們對這些概念大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這種已有的認識和了解即為科學學習中的前概念。學生學習科學的過程,就是從前概念不斷地向科學概念轉變的過程。
關鍵詞:科學探究;方法指導;能力培養;有效探究
科學活動的本質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質,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來發展其科學素質,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因此,科學課程應以探究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核心,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如何在教學中組織好探究活動,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十分重要。
一、明確教師、學生間的分工與合作
通過教學實踐,我發現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有著明確的分工與合作,學生與學生之間也需要有明確的分工與合作。我認為教師和學生在科學探究中都應該有很強的主體意識,并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才能使教學工作達到滿意的效果。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是組織、引導的主體,學生是探究、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必須明確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課前,教師的準備要十分充分,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學“材料”單元時,教師要準備充足的各類研究材料,同樣也應布置學生收集相關材料。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選擇的不同探究問題進行分組,讓他們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探究過程中通過學生們合作、解釋和各種協調一致的嘗試,積累一些合作與交流的實踐和經驗,可以幫助兒童學習按照一定規則開展討論(而不是爭吵)的藝術,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善待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學會相互接納、贊賞、分享、互助等。當然,這并非易事,要靠長久的教育才能達到。
二、巧妙創設科學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它標志著人類的豐富想象力和科學的真正進步。在小學三年級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認識和解決問題,還要引導學生能夠提出問題,根據學生的特點,鑒于小學生思維的局限性,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先提出小問題,然后,再根據學生對小問題的認知和理解,逐漸引導出實質性的、思維歸納性的總結性問題。
三、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
通過觀察、實驗、制作等活動進行探究是實施探究活動計劃的過程。這些探究活動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學生親身經歷的自主探究,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樂于實踐,讓學生在動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活動中學習方法。教師要在學生探究過程中幫助學生收集第一手資料,教會他們觀察、測量、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的方法,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供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幫助。例如,在引導學生做“水有浮力”的探究實驗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相關的實驗器材,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實驗探究。實驗中教師要適當地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實驗中出現的現象,并提醒學生及時記錄自己的發現。特別是用手向下壓浮在水面的物體時,教師要提醒學生反復多做幾次,認真體會手的感覺。在學生驗證“下沉物體也受到浮力作用”時,可以提示學生用橡皮筋提起不同的物體,觀察放入水中后長度的變化,并隨時測量、記錄皮筋的長度變化,學會用比較的方法驗證科學假想,歸納科學結論。才有可能讓學生擁有最豐富的發現,對水有浮力之處才會有最真實的體驗,有利于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的逐漸形成和提高。
四、針對教材內容,設計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對當前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而達到課程標準中關于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要求的一種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模式不僅可以使學生較深入地達到對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有利于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而探究過程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教學中要針對不同的內容采用多樣的探究式教學方式,以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在交流匯報中形成科學概念
科學教學中的討論承載著學生思維發展的重任,不僅是學生思維的顯現化過程,更是學生思維精細化發展的需要。討論激發思維,思維固化概念。學生科學思維的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從因為到所以的過程,有價值的科學思維過程是一個不斷激起矛盾并解決矛盾,思維經歷著由清晰到模糊,再從模糊到清晰的不斷反復的過程,而在經歷這個過程后,達到的是一種思維的深入與明晰。課堂一直以學生的思考討論交流為主,激發了學生的頭腦風暴,激起了學生思維的創新與發展,在探究與討論中確保學生的思維不間斷,完善了自己原來的認識及在探究活動中新的科學概念的建構。
六、小結
科學課的探究過程是將科學課教學目標的可能性變成現實性的過程。在科學課的探究過程中,教師主要在“引”上下功夫: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注意和興趣,引發學生提出研究問題,引導學生設計研究方案,引領學生經歷探究過程,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空間和足夠的活動機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需要和興趣,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形成科學素養,從而提高科學教育教學水平使之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美)蘭本達.小學科學教育的“探究——研討”教學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夏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與對策[J].小學科學網教材之窗,2008.
[3]丁春林.改進科學教育方法提升學生科學素養[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