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專業源于會計專業,但是在專業定位、人才培養等方面又有明顯的高于會計專業的特點。加大專業建設,凸顯特色,對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基于在對高職財務管理專業人才需求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對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建設進行了探究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專業建設
一、引言
高職院校一直擔負著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造就適應社會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技能人才。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專業存在與會計專業很相近,區分不大,與生搬本科的財務管理專業教學,不適應高職人才培養的定位等問題,因此對于高職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及專業建設的探討十分有必要。
二、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定位不明確
準確的專業定位有利于專業建設和發展。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財務管理學游離于會計學、財政學、金融學、管理學等學科之中。1998年,中國教育部的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把財務管理作為管理學下的二級學科規定為一個獨立專業,這標志著財務管理專業從會計學專業中分離出來.作為管理學的一個分支而另立門戶。因此財務管理專業在很多方面都有會計專業的特點,與會計專業十分相似,同時財務管理專業由于其專業特點,大多是在本科院校開設,在高職院校開設并不多,與本科院校的財務管理專業定位區別不大。
(二)人才培養模式不夠與時俱進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為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而采取的人才培養活動的組織樣式和運行方式。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飛速發展,我國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在原有模式的基礎上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發展。現在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對于經濟生活影響巨大,更是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要求人才培養模式要不斷與時俱進。
(三)課程體系科學性有待提高
高職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應該更多強調“厚基礎、寬口徑、強技能”。在公共基礎課上要注重和高中階段的課程銜接,旨在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思維、縝密分析和運用數據的能力。同時又要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目前課程體系中公共基礎課占比比較大,一定程度上擠出了專業課程。同時,因為面向的就業崗位的差異,高職財務管理專業和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層次上又所區別,高職人才培養更注重實務性,操作性,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不論是公共課和專業課在課程設置上都要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要有相應的實踐課程作為支撐。
(四)教材建設有待加強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是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是人才培養工作的一項基礎性措施。教材建設的好壞不僅反映一所學校教學與科研的水平,也關系到專業教學質量水平的提高。現在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或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輔導教材的復印件,既面面俱到,又毫無特色。急需通過校企合作等形式開放適合高職財務管理教學的教材。
(五)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優化
教師是學校重要的人力資源,建設一支以“雙師型”教師為主體的素質優良、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對于專業發展至關重要。目前專任教師數量不足,專任教師隊伍需要進一步加大;專任教師中學科帶頭人數量不足,專業分布不合理,沒有形成合理的專業梯隊結構;專任教師中“雙師型”教師數量不大,質量不高;教師結構較不合理。
三、高職財務管理專業人才需要情況
(一)人才需求量大
據中國財會信息網顯示,財會人才的市場需求量僅次于營銷人才的需求,屈居第二位。“十二五”時期,全省中小企業數量以年均12.7%的速度快速增長,至2015年底,全省中小企業總數達到103.81萬家。按此增長速度分析,每年至少增加近20萬戶,按每個企業配置1-2名財會人員計算,每年需要增加40多萬財會從業人員。由此可見,財務人才的就業前景較為樂觀。小微企業對大專人才的需求成為人才需求的主體。
(二)企業普遍注重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
財會人才是做好財務管理工作的關鍵,要成為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才,業務素質的不斷深化尤顯重要。掌握牢固的財務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具有廣泛的知識面;掌握財務管理電算化,不斷提高英語水平。具備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和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
四、加強財務管理專業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調研,根據經濟發展需求調整專業建設
在抓好現有專業建設的同時,主動適應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求,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結合專業實際,認真做好專業建設。加強、規范開展人才需求調研、專業崗位調研、畢業生跟蹤調查等工作,準確反映專業人才需求信息,做好專業面向、職業崗位能力分析、畢業生素質就業等方面的調研工作,確保專業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適應經濟發展需要。
(二)按照“財務管理+小微企業”的專業建設要求,結合“立足財務,服務管理”的專業建設理念,不斷創新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按照“財務管理+小微企業”的專業建設要求,使“課證融合、四證一體,引企入校、真賬實做,點線面結合、教學做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得以進一步完善、落實,使“立足財務,服務管理”的專業建設理念更加鮮明,更好地實現“能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和職業道德,掌握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稅務等基本理論和出納、財務核算、資產管理、稅收籌劃等技能,具有一定的財務管理、財務分析和解決企業實際財務問題的能力,能勝任民營小微企業會計核算、資金預測、資金運籌、稅務管理等崗位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endprint
(三)以精品、重點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為龍頭,帶動其他課程的建設,不斷優化課程資源結構。
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加強課程體系建設。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以模塊的形式充分體現穩定與靈活相結合的特點重構課程結構。以技能和技術的培養為重點,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加大實踐的教學時數和投入比例。
對課程進行系統整合,對課程內容進行實質性的挖掘和探索,調整教學大綱和課程的內容,我們將根據調研情況,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及時引進行業最新的知識,更新教學內容,通過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為優秀學生創造個性發展的空間。
增加實踐教學比例,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探索性學習意識,使課程的結構更加趨于合理。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切實加強實驗、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保障各環節的時間和效果。研討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改變過去單一的粉筆加黑板,更多運用教育技術手段以及多媒體圖文聲的立體再現。課程建設過程中,按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等方式設計教學內容、制定課程標準。
(四)積極與企業合作,開發更多面向民營小微企業人才培養需要的教材。
根據民營小微企業對財務管理人才的需求,與企業合作開發適應民營小微企業崗位人才培養需要的實踐性強的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校本教材,突出職業技能培養。加強組織領導,嚴格自編教材的審批手續。自編教材應是當前教學所必需,且沒有發行教材可選用;或較之同類發行教材更適合教學的需要,更具有特色和優勢。按照現行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的需要優化選題和編寫教材,以學科、專業的最新研究進展更新編寫內容,以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豐富教材形式,并將教學改革成果及時應用到教材編寫當中。與時俱進地不斷更新完善校企合作教材。
(五)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改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為“多元化”教學方式。在專業課教學中,積極推行項目化教學改革,以項目為載體,采用啟發式案例或實例教學。《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企業財務分析》、《財務管理軟件應用》等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主要采用案例教學、實訓教學、項目教學,問題導向,營造一種學生置身于實際工作崗位的氛圍,去思索、判斷,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
(六)加大實習基地建設力度
加大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建設。著重實訓室改造、組建實習、實訓基地。在校內實訓基地建設上,除了優化校內教學資源,實行資源共享,實訓平臺為基礎會計、財務會計、審計、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等相關的專業課程實訓提供條件。專業的實訓項目按教學計劃安排,有相應的實訓大綱,規定的考核指標。采用情景教學、模擬實訓、軟件運用、沙盤演練、真賬實做等多種實踐教學方式方法,融“教學做”于一體。
拓展校外實習基地。 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成為校內實訓基地的重要補充和延伸,確保教學計劃的完成和培養目標的實現。校外實訓企業通過專題講座、企業現場講解、企業實習導師等形式,參與實訓教學,提高了實訓教學的效果。重視校外實訓基地的建立與運行,對于擬建立的實習基地的企業都要進行考查評估,對其規范性、合理性進行調查與分析,選擇適合本專業學生發展的單位。
(七)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優秀的教學團隊。
在師資隊伍建設上,采取引進和內部培養相結合的辦法逐步實現職稱、年齡、知識結構的合理化,建設能夠滿足教學需要的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師隊伍。
繼續實施“一課雙師”計劃:適量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形成比較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使專業核心課、特別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既有校內專任教師,又有企業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切實強化實踐教學環節,使課程內容更符合企業崗位(群)實際要求,以提供專業實踐教學的水平。
根據民營小微企業對財務管理人才需求,逐步形成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雙師型”教師為骨干的師資隊伍,注重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分批引進“雙師型”、“高職稱”教師;引進有豐富企業工作經驗的高級會計師,從而加強會計模擬實訓教學和案例教學;聘請本專業來自生產第一線的兼職教師,擴大學生的專業領域視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
通過舉辦各種專題研討會、教學討論會、經驗交流會、教學改革項目推廣會、科研成果交流會等具體形式,提高學校內部教師的培養能力;其次,通過舉行“專業課程剖析”、“說課比賽”、“職教能力測評”、“公開課”等活動,開展示范教學,通過互相交流,取長補短,更新專業知識,提高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Billet, Stephen. Constructing Vocational Knowledge[J].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ol. 48. No2. 1996.
[2]Geneva,D. The Concept of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 Training [M].Vocational Training Branch of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3]陳麗佳.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金融經濟,2015,2
[4]崔君平,徐振華.應用型高等院校財務管理專業特色建設探析[J].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5)
[5]董恒英.高職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論壇,2011(7).
[6]李俊英.獨立學院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22
[7]李章紅.高職高專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思路及實踐舉措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5,2
[8]李良.淺談加拿大高等職業教育模式(CBE)[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0(2).
[9]牟偉明.以“零距離”為特色的應用型財務管理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研究——基于常州工學院財務管理特色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J].中國證券期貨,2012(07)
[10]譚愛強.高職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財會通訊綜合,2010(3).
[11]齊萱,胡陽.國家級特色專業教學模式研究——以財務管理(中澳合作)專業為例[J].商業會計,2014(01)
[12]楊忠智.高校會計學與財務管理專業特色建設思考[J].財會通訊, 2013(04)
[13]周雪梅.財經類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2(1).
[14]朱開悉.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思考[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1(4).
作者簡介:吳曉涵(1982),女,浙江,講師,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