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雪++宋菲++謝琦
摘要:互聯網正日益成為影響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也給高校學生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高校在新形勢下為了更好的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升學生工作的質量和水平,正在不斷研究和探索如何構建“學生工作+互聯網”的新模式。
關鍵詞:學生工作;互聯網;構建路徑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在我國,2003年以前,學生工作從理念上經歷了以政治教育為主導、教育與管理并重、教育、管理與服務并重三個階段。2003至今,學生工作“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步入了教育、教學、管理與服務不分家的新階段。高校學生工作的范圍和領域十分寬泛和多樣,它涉及到學生在校期間除專業學習以外的所有生活領域,工作內容不是僅單純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的狹窄領域,而是包含學生教育、管理、服務,涵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習、日常生活、就業和生涯規劃、心理輔導與心理健康教育、經濟資助、班集體建設和校園文化活動等多層次多領域的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的學生工作體系。
將“學生工作”與“互聯網”融合,構建可行的“模式”,就要選好融合的切入點。在國內的研究中,有從“學生工作的互聯網思維”角度研究的,如廈門大學學生工作部副部長王潔松研究的《“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工作的新轉變》,提出工作模式要從定性化經驗積累向定量化分析研究轉變、從無差別單向灌輸向個性化定制教育轉變、從后置性應急處置向前置性預警研判轉變;有從“融入性”角度研究“學生工作+互聯網”模式研究的,如電子科技大學白潔的《互聯網思維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融入性研究》,提出樹立“多主體-去中心化”的育人理念、形成“強交互-微創新”信息采集采納機制、打造“無邊界-有共識”的綠色育人生態平臺、建立“小個人–大數據”的學生全方位立體發展檔案。還有一些研究從學生工作互聯網平臺、軟件載體、實施辦法等角度研究“學生工作+互聯網”新模式的構建。
互聯網應用于學生工作中,從載體上看,大到一所高校,小到一個班級,有的甚至一個宿舍,都會創立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全媒體發布更不在話下,一條信息,要通過微信、微博、QQ、門戶主頁等等平臺同時發布。但過于關注工具本身,便忽視了工具的使命;過于關注形式,便忽視了根本的目標。為了創新而創新,便忽視了創新本來的目的。
在國外,將“學生工作+互聯網”就是將“網絡工具”融人到學生服務和學生事務管理的各個方面。與我國學生工作相比,他們更加注重學生用戶的體驗和需求,并沒有開發什么獨特的網站或手機APP給學生使用,而是有專門一個團隊,組織、策劃如何利用網絡做好學生工作,深人研究教師和學生用戶的需求,想方設法了解用戶的體驗,將網絡工具,融入到學生工作的每一個環節。
二、“學生工作+互聯網”新模式的意義和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網絡陣地建設和網絡宣傳思想工作,學生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載體,如何利用互聯網做好學生工作尤為重要。
“學生工作+互聯網”新模式包括科學、系統地梳理出已有的“學生工作+互聯網”工作模式,對互聯網在學生工作中的應用進行全面客觀的總結,根據學生工作通過網絡開展出現的實際問題,提出可行的“學生工作+互聯網”的新模式。同時,在國際視野下了解國外“學生工作+互聯網”模式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對比現階段工作的優勢和不足,深刻研讀本課題研究成果,根據實際加以借鑒和引用,勢必對學生工作科學發展產生一定的借鑒意義和現實價值。
三、我國高校互聯網應用于學生工作的發展趨勢
(一)從分散到整合
知識資源整合,將各高校師資資源及各類學術性數據庫整合于一個統一的平臺;流程整合,包括教務流程、管理流程、服務流程、運營流程,例如各種報批,申報(博導申報,博士生答辯申請,本科生雙學位申請,出國申請);路徑整合,包括各類試卷整合,各類填報系統整合,選課與排課的整合。
(二)構建全在線模式
利用互聯網平臺使數據生成自動化,數據標準一致化,數據路徑單一化。實現全流程在線,例如崗位設崗,申請與招聘,復核,上崗管理以及考核管理,諸如勤工儉學崗位,志愿者,工程技術及教授崗位;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師生,設備資源,科研項目等生命周期,如科研項目立項,合同與項目經費到款,劃撥,支出的對接,項目中期檢查,項目驗收及評價等。
(三)利用大數據實現智能決策,智能服務
大數據分析為高校智能服務提供了技術基礎。 智能服務中的主動服務、預測式服務等都需要歷史 數據或者綜合全數據分析,尤其是決策支持。大部分高校目前正處在數據累計階段 ,為學校領導提供決策所需的動態多維數據、信息和背景資料;為高校決策者提供有關教育形勢的瞬時變化、發展趨勢,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事先未知的、潛在的、深層次的、有價值的信息。例如科研成果及論文統計分 析、招生情況綜合分析比較、教學科研專項經費計劃及完成情況、教師構成及年度分析比較等。
(四)注重個體需求
細節設置更加豐富,尤其注重“少數”學生利益,更多關注學生作為個體的個性需求。針對各類少數學生群體,如老弱病殘孕學生、特殊障礙學生(學習障礙、情感障礙、人際交流障礙)、其他種族文化學生等,均有信息化服務模塊,為學生提供生活幫扶、學業支持、心理輔導、法律咨詢和職業指導等全方位支持和幫助。
參考文獻:
[1]解繼麗.“互聯網 + ”引領教育改革新趨勢[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5,(02).
[2]張巖.“互聯網 + 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 02).
[3]王祥.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高校輔導員工作方法創新研究.教育與職業,2012.( 33) .
[4]宋來新.一二課堂協同育人推動創新人才培養[R].2016.
[5]葉定劍,張逸陽.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設策略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2):113-116.
[6]邸燕茹,馮博.高校校園媒體融合發展路徑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6(4):14-15.
作者簡介:
徐瑞雪(1986-),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民族:漢 職稱:講師,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宋菲(1996-),女,河南省焦作市人,民族:漢,學歷: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網絡工程。
謝琦(1996-),女,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人,民族:漢,學歷: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軟件工程。